说课稿_282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282

管理员

摘要:

【必备】说课稿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说课稿 篇1  借着本次园内“聚焦课堂”……

【必备】说课稿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借着本次园内“聚焦课堂”的契机,我选择了绘画大师梵高的作品《星空》。在《星空》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又高有远,弯弯的月亮悬挂在右角上,桔黄的月光、星光相互辉映,把深蓝色的夜空点缀得灿烂辉煌。流动的云在风的推动下翻滚着、飘过来,飘过去。前景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杉树,墨绿色的枝条努力的伸向天空。远处有青色的群山,山下的城市笼罩在夜色中,流泄出星星点点的灯光。观赏梵高的这幅画,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同时又呈现了无比绚烂的色彩。这是梵高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带有某种非理性的成分。

  重点难点

  欣赏梵高的作品“星空”中的笔触、色彩、形象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色彩,尝试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星空”。

  活动准备

  1.ppt

  2.幼儿作画用的深蓝色砂纸、蜡笔

  3. 背景音乐《安妮的仙境》、《天空之城》

  活动过程

  一、倾听音乐,引出课题

  播放音乐《安妮的仙境》观看“星空”图片,引出课题

  “夜,静悄悄。

  抬头眺望星空,漫天的星星就像人们笑嘻嘻的眼睛,不知疲倦地眨呀眨。

  美好的夜空吸引了无数发现美的眼睛,有一位画家也被这美丽的夜景吸引,

  画了一张神秘的画,我们一起来慢慢品读这幅世界名画!”

  二、欣赏作品

  1.引导幼儿整体感受

  老师:在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1:我看到了龙卷风、房子、星星、月亮、火、树、大海……幼儿2:我看到了洪水涌过来了……幼儿3:我觉得天空在翻滚了……)

  你看了这幅作品,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哪些地方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幼儿:很难过、恐惧……)

  2.引导幼儿从颜色上欣赏、讨论

  老师: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

  幼儿:有黑的、灰的、黄的、蓝的……

  老师:什么颜色用得多些?(黑的、深蓝的、紫的)这些是冷色还是暖色?

  那么多的冷色画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暖色有吗?什么地方用了暖色?

  老师: 很多的冷色和一些暖色在同一张画中出现你有什么感觉?

  幼儿:对比强烈,心里有点不开心……

  教师小结:画家用了深蓝色、紫色和黄色,色彩鲜明,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

  评析: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内容和色彩进行观察,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自由地畅谈着对画面的感觉,对这幅画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里,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师幼之间的交谈是平等的。

  3.引导幼儿从线条上欣赏、讨论

  老师: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这幅画,画家除了运用了强烈的冷暖对比色,还用了哪些线条?

  幼儿:用了波浪线、螺旋线……

  老师:哪些地方用了波浪线?给你什么感觉?好像什么?

  幼儿:天空用了波浪线,我觉得云在滚动……绿色的柏树也用了波浪线,好像盘旋着上升。

  老师:画家在什么地方用了螺旋线?

  幼儿:星星和月亮周围用了螺旋线……

  老师:你有什么感觉?(好像包住了)星星和月亮被紧紧地包住了,那是什么感觉?(肯定很难受)

  请小朋友相互紧紧地抱住,感受难过。

  教师小结:星星和月亮好像被旋涡围住了,大树像火苗一样向上旋转着上升,蓝颜色、紫颜色和黄颜色对比强烈,画家用这些颜色和形象表达了自己紧张、忧郁、难过的感情。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积极有效的美术活动就是引导幼儿在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心灵得到陶冶,自信心、生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说课稿 篇2

  基础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九色鹿》(第一课时)。领悟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发展目标: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通过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内容

  1、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2、谁能代表你们班的写字水平上黑板把课题写一下。

  3、你们看过动画片《九色鹿》吗?一位中年学者在谈到《九色鹿》这部动画片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古老的敦煌故事,我看一回感动一回。我语言乏力,实在没法称赞它。我只是想说:让我再看一遍吧!如果金钱可以买回过去的时光,我愿意倾家荡产去看《九色鹿》”听了这段话,大家是不是也想看看这部动画片?可惜,我没找到!不过,动画片《九色鹿》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民间故事创作的。他的字写得真好,谁也能把课题读好?齐读。

  4、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习,预习得好不好,我们马上见分晓。

  (1)你认为哪个词最有挑战性就读哪个。(指名选择朗读)

  惭愧皇榜斥责滥杀无辜发誓发财背信弃义恩将仇报(齐读斥责、惭愧、发誓)

  (2)文中有两个多音字,谁来读?“泄露(lu)暴露(l)”齐读

  5、谁能告诉大家九色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多美的九色鹿啊!谁来把课文第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6、故事中的主人公除了九色鹿以外还有谁?(板书:调达)这又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diào”。

  7、九色鹿和调达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同时要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8、谁能概括地告诉大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相机板书:

  救

  九色鹿——→调达

  (←——

  告密

  二、自学探究

  (一)

  1、同学们,人们常把看到正义之事就勇敢地去做称作“见义勇为”(板书)那么,像调达那种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当初是信誓旦旦,到头来却又出卖恩人的行为你们能否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板书:(背信弃义、见利忘义)

  课文刚读了一遍就用上了文中的词语,真了不起!这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两个主要人物,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九色鹿》(第一课时)》。

  2、你们能否从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感受到九色鹿的见义勇为?

  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

  3、你理解得真好?

  你们真会读书,能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关键词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6、当九色鹿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之中,而且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时,九色鹿的表现是怎样的?请大家读读这段话。

  出示这段话: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1)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九色鹿,当时你会怎么想?

  这句话中哪个词告诉我们九色鹿万万没有想到调达会见利忘义的?

  从“竟然”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九色鹿当时的气愤之意。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当时九色鹿的无比气愤?(提示语中“气愤指着!)

  (2)同学们,我们读书时不仅要抓住关键词句,好好体会,还要注意一些标点符号。课文中有插图的,我们还可以把图文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好课文。请看插图,是否能看出九色鹿的愤恨?(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你们仔细看看九色鹿的眼睛。九色鹿怒目圆瞪)

  (3)请大家读读这段话,再联系前面的内容,想想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九色鹿的气愤以外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是啊,九色鹿当时的处境是那么危险,但是他仍然临危不惧,仍能义正词严地在堂堂的国王面前斥责调达的卑鄙无耻,实在是太勇敢了。)

  (4)现在你们当国王,我就是九色鹿。请听好。

  (5)国王们,听了九色鹿的话,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滥杀无辜”这个词大家理解吗?滥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出示。在这个词语中我们应选择哪一种?这个词能理解了吗?)

  (6)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我们就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只有这样,感受才会越来越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九色鹿的愤恨、勇敢与机智表现出来。

  (7)九色鹿的一番义愤填膺的话,让国王感到——(引读)

  (8)同学们,如果你是国王,你准备如何惩罚调达?

  三、小结

  1、是啊,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对于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调达所受到的种种惩罚我认为都是他应得的下场。我们古人就总结了许多有关诚信的格言,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现在请大家读一读。(生拿出作业纸)

  2、学了这个故事以后,你们能用一两句精炼的话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吗?

  3、(指名上黑板)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将来的名人今天的名言吧!

  4、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个生动的民间故事,在敦煌莫高窟,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九色鹿壁画,大家今后有机会可以去好好地观赏一下。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调达

  见义勇为←——&

说课稿 篇3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点和难点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地位和内容分析

  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来研究几何问题。直线作为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直线的方程是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后续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识记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了解其推导过程

  2、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会根据已知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方程

  难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本节课通过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2、学法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职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思维习惯还有待教师引导。本节课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教师将带领学生创设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温故知新

  上课前复习特殊角的正切值以及斜率的求法,为研究新课打下基础。

  2、创设情境

  直线是点的集合,求直线方程实际上就是求直线上点的坐标所满足的一个等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探究的过程变成一个问题来进行。

  问题: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 ,且斜率为k,则直线是唯一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

  3、探求新知

  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在此基础上,找学生在黑板上讲解其推导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习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教师点明:上述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方程.

  4、深入探究

  问题1:X轴所在直线方程是什么?与X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点斜式的特殊情况。

  问题2:Y轴所在直线方程是什么?与Y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注意点斜式直线方程的使用范围:即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问题3:如果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 ,b),求直线L的方程。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教师说明:我们把直线L与Y轴交点(0 ,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K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5、应用举例

  求下列直线方程:

  (1)直线经过点P(1,2),倾斜角为

  (2)直线经过点 、

  学生相互讨论,自主完成。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其思路,纠正其错误,并规范书写过程。

  6、反馈练习

  P53:3、4,B组2

  7、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8、布置作业

  必做题:A组2(2)、4

  选做题:B组1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鱼书》。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思想。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课改的深入,“人文性”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变革中似乎分量相比更重,我们的语文课需要人情味、需要文学味。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最高一级,这其实就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依据。

  二、说教材

  《鱼书》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散文单元,更细一些说是议论散文单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一个散文单元,因为有了一些散文知识的基础,所以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是因为这一单元是以议论散文为主,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散文,所以有必要做一个介绍。议论散文与抒情散文是有不同的,抒情散文重在情与义的抒发,而议论散文则是理与思阐释,情中悟理,理中渗情,思想内涵是理,当然是散文就少不了情感的流露。

  《鱼书》是作者柯灵的一篇随笔,作者从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而引发的寂寞谈起,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书信,缩短了心灵的距离,想到友谊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 接着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作者撷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些值得吟味的人生片断,从中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自始自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

  本文的一大特点是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在遣词造句中,传达出中国文字所独有的典雅凝练之美。作者善于将文言和白话、书面语言和口语熔为一炉,在他笔下,句式灵活多变,如行云流水一般,信笔而往,挥洒自如。毫无做作之感,倒增古朴文雅之味,这都源于作者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丰厚的情感经历。通过对本文的内容的感知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对人类真挚情感的的向往与赞美。通过对文中优美词句的鉴赏,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审美鉴赏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学生正确的审视传统文化,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说学情

  就一般情况看,学生对学习散文都缺乏较浓厚的兴趣,大概原因是学生社会阅历少,对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贴近现实、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性灵文章,学生还是乐意阅读的。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及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加之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利用这些优势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另外这一篇课文本身和现实有很大触碰点,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学习。

  四、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既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结合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与《鱼书》相关的书信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书信的发展、变迁和现状中感悟人生与社会的演变,让学生珍视书信文化深厚的距离美、情感美,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五、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识记与书信相关的常识。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议论散文的特点。

  2、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生成法法完成本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七、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会答”向“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设计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我们的至爱、至友、至亲不会常伴我们身旁,他们流转迁徙,天南地北,是什么在维系着这一份至纯至真的情感呢?是的,是思念。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承载着这份绵绵不绝、浓浓可嗅的思情?或许是那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抑或是怀里早已干枯的柳枝。可惜啊!明月只可远观,不可抚摸,而那柳枝虽可观,可触摸,但却是无声无言。唯有那一封书信,是看得到的回忆,是摸得到的思念,是品得出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不在身边亲朋好友的思念。

  课前预习,解决重点字词。

  (二)初读文章,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而不通则读,读而不通则思。足以看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连接学和思的桥梁。陶继新老师就很强调读的作用。在读的时候,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他们在文本范围之内以及适当的拓展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质疑。然后把本组最有价值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有另外的小组解答,教师适当的点评。(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前人还未触及到的地方,来获得一种独特的感悟。大家知道“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实任何文本的阅读都没有一种固定的阐释,只要解读合乎情合乎理即可。)

  当然一些基本的疑问应该了解:疑问:①鱼书的由来?

  ②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④“从不谒人贪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⑤作者通过对“写信”、“收信”往事的感悟与回味,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再读语言,品味鉴赏

  鼓励学生自主鉴赏:侧重点情感方面或语言方面 ,例如:

  ①“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②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舒畅,近乎薄醉。

  ③但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④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 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四)沉淀思想,争鸣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纸质的书信似乎淡离了我们的视线。因而有人说网络的推广、电话的普及,还用得着写信吗?接下来我们就这一话题进行简短的辩论,正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离不开纸质书信。反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用不着纸质书信。

  (五)课后作业

  1、查找书信的相关典故。

  2、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今天我讲授的课题是《接力跑》。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预估及所需器材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 教材简介

  (1)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

  接力跑是田径运动中的集体项目,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动作协调一致的能力,是提高快速跑技术、发展快速跑能力和身体灵敏等素质,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下压式接力》,是一节新授课。学生以前接触过立棒式接力跑的方法,已经建立了接力跑的概念,已有一定的接力跑的基础。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下压式接力跑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接力跑姿势,发展快速跑的能力,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竞争进取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友好交往的集体意识。

  (2)传接棒方法的技术要点:

  下压式:接棒的手臂后伸,掌心向上,拇指向内,其余四指并拢向外,手腕稍上翘,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前下方放入接棒人手中。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水平二四年级的学生,该学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爱表现自己,有较强的表现欲,对接力跑运动比较喜爱,因此对本次课内容将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学生的自控能力、学习的持久性还不够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时间不长。所以在教学中采用有趣性的组织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基本思想

  本课是学习接力跑的第一次课,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体验迎面接力棒和下压式接力棒,让学生在练习起来能较快地掌握接力跑的动作方法。在教学中,采用集体尝试、分组自主学练、小组学练小结、分组比赛,总结小组学练等过程进行开展教学。

  三﹑教学目标解读

  1.认知目标:能简单叙述上挑式(下压式)传接棒方法,了解接力比赛的一些规则。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85%的学生学会下压式传接棒方法,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接力跑的任务,发展快速跑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表现出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传接棒的技术,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传接棒的时机。这节课我首先是一边向学生讲解一边向他们示范动作让学生初步了解下压式接力跑的动作要领,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下压式接力跑,然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接力比赛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下压式接力跑,从而突破本堂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热身部分(7min)

  1.上课常规(2min)

  2.热身活动(4min)

  ⑴慢跑800米;

  ⑵各关节活动,(六节4×8拍);

  3.课堂导入(1min)

  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传接棒的动作,尝试新的传接棒的方法,并展示,教师引出新授内容。

  (二) 学习体验部分(30min)

  1. 学习下压式接力跑(15min)

  教师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另外与一名学生合作为学生示范下压式接力跑。学生跟做,教师纠正错误动作。重点动作练习。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要领

  2.下压式接力练习(分组学练)(5min)

  引导学生原地摆臂信号做传接棒动作。在走动中按同伴信号做传接棒练习。在慢跑中中速跑中做传接棒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方法。

  3. 接力比赛(10min)

  全班分为5组,每组10人,这10人进行接力比赛,哪一组最快完成为胜。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三) 评价与放松部分(3min)

  1.聆听音乐,呼吸放松。

  2.教师评出最佳表现小组及个人。

  3.回收器材,师生道别。

  六、教学效果预估

  在教学中学生能愉快参与身体练习,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方法,并能够了解到接力跑的一些规则;学生积极配合、团结协作;本堂课练习密度预计为35%—45%

  七、教学场地器材

  一片空地,25个接力棒,一台录音机。

  以上是我对《接力跑》第一课时的总体把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前几篇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春》的语言美、《济南的冬天》的空灵美,《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这首诗,既可以巩固前几篇文章引领着学生寻找美、 发现美 、感受美的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它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2、 教学目标说明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做到熟读成诵。

  2) 、过程与方法 : 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诵读改写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感悟秋天 赞美秋天 热爱秋天。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二、 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城镇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秋天》所表达的丰收的喜悦与我们城市学生的生活很难贴近,但我所任教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很多学生在图画音乐方面不仅有兴趣,而且还很有特长,因此我只需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 ,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这样必定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高涨,收到好的效果。

  三、 教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诵读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四、学法指导

  1 、诵读品味法

  2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五 教学程序

  1、过程总体框架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按教师活动分六步:

  引导入境(2分钟)

  品味秋天(12分钟)

  描绘秋天(15分钟)

  歌颂秋天(10分钟)

  归纳方法(4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2、教学环节设计

  (一) 创设情境 感受美

  创设优美、 宁静的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秋的意境中,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 探讨问题 发现美

  环节一 品秋

  1 、㈠初读

  1 教师表情范读。

  2学生揣摩默读。

  3小组合作自读。

  4教师指导点读。

  ㈡品读

  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诗句。说一说它美在何处,并按你的理解读一读。

  本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指导学生对诗的语言做出正确的理解,以达到学生品味诗文的目的。

  环节二 绘秋

  ㈢研读

  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为不同画面命上有诗意的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

  3、教师出示一幅能表现第二幅场景的画(出示第二幅画)请大家与书上的插图比较一下,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并为自己喜欢的诗节配画。

  描绘秋天这一环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

  环节三 颂秋

  ㈣诵读

  1、选择你配画的诗节有感情诵读。

  2、伴随《秋日的私语》的钢琴曲,用优美的语言,解说自己描绘的画面。

  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秋的意境中,感悟诗人赞秋、颂秋的喜悦之情。

  (三)归纳方法寻找美

  1、 学生依据本节的学习过程,归纳赏诗的方法

  2 、教师课件展示赏诗方法。

  Ⅰ.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Ⅱ.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Ⅲ.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此环节的设计实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使学生形成了品评其他现代诗歌的能力。

  (四) 培养创新 表达美

  课件出示作业:

  1、课外收集描绘秋天的诗文。

  2、喜欢写作的同学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3、喜欢音乐的同学为这首诗歌配置背景音乐并有感情地朗颂。

  布置此项作业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其特长和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教学模式与策略的说明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同时我又以诗——画——颂为学习线索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希望在环环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流水线作业,创造出一种既有语言美,又有图画、音乐美的氛围,使整堂课具有诗情画意,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之下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熏陶渐染之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在前七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的“统计”内容是教学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的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根据这一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景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二、说教法学法

  1、努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尝试中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用各自的平均数去比较才合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自己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知识基础,结合叠棋子,会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操作求出平均数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算法。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思考。“移多补少”的方法与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初步运用,内化拓展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迁移与应运。第1个练习: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求平均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2个练习2道题:一是求班上徐风同学上学期的平均数成绩,二是求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

  这样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4、实际应用。一是小组活动:求小组成员的平均体重,家里1到3月份的用水,一周的气温变化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求唱歌比赛中某位学生的得分情况。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三是一道选择题,通过练习,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现在你对老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样一个问题。

  四、课后反思:

  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教材的要求,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身高”导入,较自然地引出“平均数”概念。然后以叠棋子为教学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当然,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非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补少”、“汇总均分”、“假设调整”中的一些技巧,我想可以放在稍后的练习课中加以培养。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我总觉得课上得还不充分、不踏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平均数”概念的引入似乎过早,时机不够成熟。如能先组织两个小组进行口算等比较,在学生体会到比总数与比平均数产生矛盾的时候再引入“平均数”,这样设计可能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在生活中,等待是不可避免的,学会等待也是遵守规则建立秩序的必要条件。据平时对幼儿的观察,发现中班孩子在等待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耐心,经常出现吵闹、游离于活动之外等现象。于是,我们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着手,从倾听等待、排队等待、合理安排等待时间三个方面设计了社会活动“学会等待”,旨在从小培养幼儿耐心等待的好习惯,增强幼儿文明意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等待的意义。

  2.通过交流讨论,探讨等待的多种方式。

  3.逐步养成安静有序等待的好习惯。

  三、说准备:

  根据活动内容和目标,我准备了以下这些来完成我的活动:

  卡通小闹钟、时钟音乐、等待标志、情境图,视频

  四、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通过《纲要》,我以幼儿为主体,以小闹钟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着手,从倾听等待、排队等待、合理安排等待时间三个方面来完成活动目标。通过交流讨论,逐步让幼儿养成安静有序等待的好习惯。

  五、说学法:

  幼儿在学习有序等待的活动中,通过视频,幼儿对生活常规的秩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他们会自己判断怎样有序的完成各项生活常规才是对的。幼儿在活动中再次洗手时,就知道如何有序等待才是不会出现拥挤现象。还有在餐后活动和离园活动时应该如何做才是有序的。

  六、说过程

  整个活动通过导入激法兴趣、观察理解、探讨方法、遵守常规等来进行活动。

  首先我以出示小闹钟引起幼儿兴趣,让幼儿对活动的时间有了个概念。

  接着我让幼儿说说上课时应该有那些等待的常规,让幼儿自己体会,自己遵守常规。

  再接着通过视频,让幼儿清楚大家餐前餐后都是如何做的,那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让幼儿说说,平时餐前餐后离园时应该怎样耐心等待才是妥当的。

  活动最后让幼儿想想哪些地方也要耐心等待的,让幼儿知道任何活动都是要有秩序,要想有好的秩序,必须要学会耐心等待。这时已经把活动的教育目的达成。结尾用一个舞蹈结束。这样做为的是放松幼儿身体,缓解上课带来的疲劳。

  七、教学亮点:

  在中班进行有效的秩序教育十分必要。如何搭建适宜的支架,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去自觉地理解、接纳并遵守相应的规则呢?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使幼儿在回忆经验、交流讨论、观看视频等过程中理解了等待的意义。

  本次活动体现了两个特点:

  1.以“小闹钟”为主线,串联活动过程。

  一个小闹钟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不同时段配上海顿的经典乐曲《切分时钟》,幼儿学着小闹钟的钟摆随乐起舞,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等待的方式。

  2.以“儿歌”作总结,凸显活动目标。

  活动中,每个环节的提问,都能激发幼儿的经验回忆,少了教师的机械讲授,多了一些轻松与自然。同时,老师还适时地加入儿歌进行总结,琅琅上口的儿歌生动地概括了等待时需要懂得的秩序,让抽象的规则变得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安排在第六章细胞生命历程的细胞增殖之后,体现了生命活动的规律。

  个体发育中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而后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专门化,增加了细胞的种类,再则才有细胞的衰老凋亡和异常的癌变内容。因此该节内容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重点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环节——细胞分化,以及与细胞分化相对的细胞的全能性。而且这些内容都是和现代的生物发展前沿密切联系的,也是和生活社会相关联的。

  如何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干细胞和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等” 新名称,同时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实例、探究生活及科学中的问题,这些都是是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对“细胞分化”、克隆羊的形成都有初步的认识,在本册书的第一二章对生命系统的层次和细胞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同时在第三章对细胞核的功能的探究实验中明确了细胞核的功能,也了解了核移植的操作。在第五章的一些实验探究中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此基础上,该节课中学生应该通过合作学习一起完成对“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的探究,从而获得对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探究方法的应用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STS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教材中,正是需要我们以此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节课教学中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持久力。

  2、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式方法:通过“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的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过程,从而有能力来探究其他问题。

  3、问题教学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探究过程的同时,又能完成书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如何让探究中的难题得以突破,都可在适当环节通过老师的分层问题来达成。

  4、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干细胞、植物组织培养等知识(相关概念和特点等)

  2、学会搜集资料、分享自己的观点 3、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探究的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发放合作小组学习过程记录表(见附件1)

  (二)、课堂:

  1、科学探究“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小组协作科学探究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发现问题

  资料分享1:白血病的发病率升高,危害大

  先表扬各个小组的资料搜集工作,让小组自愿发言说说白血病的发病率

  2、分析问题

  资料分享2:白血病的病理原因

  让学生对这些资料中的新名词提出疑问,若学生没有提出,可以老师作为好问者提出

  造血干细胞

  提出问题:1、正常人的血液是怎样的?2、造血干细胞是什么?和白细胞红细胞的关系怎样?3、白血病的血液有什么变化?

  让有准备的其他学生帮助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达成则提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P119.完成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学习。

  资料分享3: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细胞分裂与分化

  问题4、白血病的治疗是该输入红细胞还是输入造血干细胞,为什么?

  通过问题探讨的结论来完成板书。

  分析细胞分化的稳定性、不可逆性。

  动物细胞核的的全能性

  问题

  5、输入细胞的来源有要求吗?

  6、输入他人的细胞会有什么要求?

  7、你愿意捐献骨髓吗?

  8、最好是要输入的自身原来好的细胞,可是哪里来?

  9、如果没有脐带血,又怎样获得有自己正常遗传信息的造血干细胞?(着重讨论678,提示脐带血、克隆)

  通过问题探讨的结论来完成板书。通过问题解决法明确

  1、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的细胞核基因是相同的,而结构功能不同是因为基因有的休眠有的表达——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2、不同个体的同类细胞(造血干细胞)都会不同是因为本身的基因不同。

  3、白血病患者现在的造血干细胞已经发生了癌变,基因不同了。所以要自体细胞移植必须选用以前的没病变的细胞——如脐带血。

  4、克隆的内容适当补充知识。5、肯定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

  3、提出假设

  形成白血病可行的治疗方案,学生讨论后汇报,记录在记录表上。

  肯定学生成就,同时进一步提出可能的质疑:假设是否一定可行?

  4、实验验证

  如何在人体展开实验?如果不能,该怎样操作?

  亲缘关系近的哺乳动物实验,小鼠。

  5、修正完善

  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再按照这个思路来完善。

  2、学以致用:

  案例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细胞呈镰刀型,从而运输氧气能力低。该病患者在我国广东的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略),你分析下可以有哪些方法来治疗该疾病?

  案例2、濒危植物红杉,(具体作用略)如何来保护呢?

  提示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2 完成植物细胞分化、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的教学。

  更多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充分应用书本提供的资料。教师通过观察引导来协助探究,同时板书汇总相关知识。

  3、小结

  4、习题巩固

  5、课后拓展:你能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科学家探究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方法吗?

  (可以写成论文、科学探究流程图等形式)

  附件1

  合作小组学习过程记录表第二节细胞分化

  小组成员(标好序号,后面可用序号或简称):

  预习:收集资料(可以用附件)

  白血病发病率

  白血病的病理原因

  白血病的治疗

  课堂探究过程

  过程

  问题

  讨论结果

  1、

  甲:

  乙:

  小结汇总(也可以是疑问反馈)

说课稿 篇10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四课《观察、描述矿物(一)》。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要学习几种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新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学习需要依托学生的原有经验。因此,我就围绕“引导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这一主题来说说这一课。

  一、说教材与学情

  《岩石和矿物》单元分2个学习专题——岩石专题和矿物专题,《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属于矿物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岩石专题以后,知道了“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知识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矿物专题的起始课。在本节课中要学习的几种观察方法,是学生开展矿物探究活动的必要技能。

  《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教材安排了两部分活动内容,

  第一部分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比较简单,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经验,对于矿物颜色的观察和描述应该已经驾轻就熟。所以,这部分活动的重点应落在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条痕上。对学生来说,“条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混的概念。它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不是指矿物的纹理。教材中是这样说的:“把矿物放在白色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瓷板上留下的痕迹指的就是矿物留在瓷板上的粉末,而不是瓷板上的划痕,这一点在教学中也需要强调。同样,条痕的观察方法也是新的,需要在瓷板上摩擦后,再观察粉末的颜色。学习这种观察矿物的新方法,需要依托学生观察颜色的已有经验。

  第二部分是观察矿物的软硬。

  观察矿物的软硬,教材介绍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几种矿物之间的相互刻画,比较几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这种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比较材料硬度时已经学过,是学生的原有经验。第二种方法,是用指甲、铜钥匙和小刀刻画矿物,看矿物是否留下划痕,来判断矿物的绝对硬度。科学家将矿物的硬度分为10个等级,而教材安排时,考虑到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10个等级简化为4个,即“软、较软、较硬、硬”。两种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点是都通过刻画矿物的表面来比较判断矿物的软硬;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矿物间的比较,获得的是相对的硬度,第二种方法是与硬度标准的比较,获得的是硬度等级。从“相互刻画”到“测试硬度等级”,使把测试的方法从学生的经验入手,然后引导到科学方法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种方法是学习第二种方法的基础,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学习和运用第二种方法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

  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点,也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

  2.过程与方法

  依托原有经验,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条痕及软硬的新方法。

  尝试用新的方法来判断矿物的条痕和软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掌握好的方法,可以使科学研究更加准确可靠。

  在这些教学目标中,“依托原有经验,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条痕及软硬的新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以及明确“测试硬度等级”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的研究问题

  由复习“岩石的组成”,引出矿物。进而通过教师质疑:“对于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和描述呢?”引起学生对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进行讨论。

  教师随机概括:可以从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透明度、光泽及形状这几方面来观察和描述。我们将在这节课里学习几种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二)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教师出示铁黑色的赤铁矿,让学生观察颜色;再在瓷板上摩擦,观察条痕颜色。教师讲解什么是条痕。

  在学生理解条痕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观察3种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通过分析观察记录,总结出颜色和条痕的颜色有的矿物相同有的矿物不同。再比较研究矿物颜色和条痕的方法的异同,进而提出:遇到矿物颜色和条痕不同色时,哪个更可信?为什么?

  (三)测试矿物的软硬

  首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比较材料硬度的方法,分小组让学生比较“石英、长石、云母”的软硬。

  介绍“硬度等级”及测试方法,分小组让学生测试“石英、长石、云母”的硬度。

  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指出确定硬度标准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拓展,激起课外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条痕和硬度的方法。你知道矿物中硬度最高的是什么?最软的又是什么?你身边的矿物,他们的颜色、条痕和硬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说主题体现

  我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的主题。我认为,帮助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的观察方法的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经验基础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条痕的观察与颜色的观察紧密结合,两种硬度的比较方法前后联系。新方法的学习都是在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联系比较,建构新的观察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的新方法要及时进行操练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技术方法的学习决不是纸上谈兵可以实现的,及时操练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在本课中,每一种新方法学习后,我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实践。在分组实验中,既让学生熟练掌握观察矿物条痕和硬度的方法,又对新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通过及时的分组实验,使教学重点突出并且落实。

  (三)要引导学生进行新、旧方法的比较。

  新技术的掌握需要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方法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研究矿物颜色和条痕的方法的异同”,“比较两种测试硬度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使学生对新、旧观察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弄清了学习新的观察方法的意义,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补充说明:苏善根的说课在余姚市科学说课比赛获第一名。

【【必备】说课稿10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4篇

2.【必备】说课稿九篇

3.【必备】说课稿7篇

4.【必备】说课稿8篇

5.【必备】说课稿五篇

6.【必备】说课稿3篇

7.【必备】说课稿四篇

8.【必备】说课稿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