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说课稿 篇1……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鱼书》。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思想。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随着课改的深入,“人文性”的这一特点,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变革中似乎分量相比更重,我们的语文课需要人情味、需要文学味。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最高一级,这其实就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依据。
二、说教材
《鱼书》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散文单元,更细一些说是议论散文单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一个散文单元,因为有了一些散文知识的基础,所以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是因为这一单元是以议论散文为主,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议论散文,所以有必要做一个介绍。议论散文与抒情散文是有不同的,抒情散文重在情与义的抒发,而议论散文则是理与思阐释,情中悟理,理中渗情,思想内涵是理,当然是散文就少不了情感的流露。
《鱼书》是作者柯灵的一篇随笔,作者从自己近期的疏于写信,朋友来信的稀少,而引发的寂寞谈起,点明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书信,缩短了心灵的距离,想到友谊的重要:“古往今来,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都建立在无垢的友谊之上”,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人生中“一盏明灯”。 接着作者从写信和读信两个方面,写出书信往返对于滋润感情的特殊效果。书信不仅可以表达感情,而且书信里还“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于此作者撷取了个人生活中一些值得吟味的人生片断,从中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自始自终洋溢着对弥足珍贵的友情的渴望。
本文的一大特点是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在遣词造句中,传达出中国文字所独有的典雅凝练之美。作者善于将文言和白话、书面语言和口语熔为一炉,在他笔下,句式灵活多变,如行云流水一般,信笔而往,挥洒自如。毫无做作之感,倒增古朴文雅之味,这都源于作者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丰厚的情感经历。通过对本文的内容的感知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对人类真挚情感的的向往与赞美。通过对文中优美词句的鉴赏,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审美鉴赏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学生正确的审视传统文化,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说学情
就一般情况看,学生对学习散文都缺乏较浓厚的兴趣,大概原因是学生社会阅历少,对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一些贴近现实、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性灵文章,学生还是乐意阅读的。高一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及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加之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利用这些优势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另外这一篇课文本身和现实有很大触碰点,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学习。
四、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既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要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结合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与《鱼书》相关的书信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学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书信的发展、变迁和现状中感悟人生与社会的演变,让学生珍视书信文化深厚的距离美、情感美,并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五、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识记与书信相关的常识。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语言表达上文白相间、典雅舒展的特色。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议论散文的特点。
2、领会作者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探寻精神和对崇高友情的的赞扬之情。
六、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生成法法完成本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七、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会答”向“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设计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我们的至爱、至友、至亲不会常伴我们身旁,他们流转迁徙,天南地北,是什么在维系着这一份至纯至真的情感呢?是的,是思念。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承载着这份绵绵不绝、浓浓可嗅的思情?或许是那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抑或是怀里早已干枯的柳枝。可惜啊!明月只可远观,不可抚摸,而那柳枝虽可观,可触摸,但却是无声无言。唯有那一封书信,是看得到的回忆,是摸得到的思念,是品得出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对不在身边亲朋好友的思念。
课前预习,解决重点字词。
(二)初读文章,质疑探究
古人云:学而不通则读,读而不通则思。足以看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连接学和思的桥梁。陶继新老师就很强调读的作用。在读的时候,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他们在文本范围之内以及适当的拓展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质疑。然后把本组最有价值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有另外的小组解答,教师适当的点评。(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培养他们研究性阅读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前人还未触及到的地方,来获得一种独特的感悟。大家知道“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其实任何文本的阅读都没有一种固定的阐释,只要解读合乎情合乎理即可。)
当然一些基本的疑问应该了解:疑问:①鱼书的由来?
②为什么用鱼书作标题,有什么好处?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这件事?
④“从不谒人贪过客,惯迟作答爱书来”是什么意思?
⑤作者通过对“写信”、“收信”往事的感悟与回味,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再读语言,品味鉴赏
鼓励学生自主鉴赏:侧重点情感方面或语言方面 ,例如:
①“有了殷勤的绿衣使者,形体隔绝的痛苦便可取偿于精神的密接。千里暌违,只要借几行雁羽,便能将一曲衷情,寄与远人,使彼此快如觌面。”
②给远在他乡的友人写信,神驰心往,仿佛剪烛西窗,促膝长谈,心情舒畅,近乎薄醉。
③但聚散无常,即使亲如家人,也难免彼此参商,天南地北,各奔前程。
④故人久阔,忽然尺素飞来,那种乍来的喜慰,温暖的感觉,也很难找到近似的境界相比拟。 ⑤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友情,是生涯中的“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灵魂的黑暗”,使“生存有了一点光彩”。
明确: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地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修辞效果。这些词语古朴典雅,典故叠现,含义丰富而又意思明白浅显,一点也不晦涩、深奥,反而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深度。
(四)沉淀思想,争鸣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纸质的书信似乎淡离了我们的视线。因而有人说网络的推广、电话的普及,还用得着写信吗?接下来我们就这一话题进行简短的辩论,正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离不开纸质书信。反方辩题是:当今社会用不着纸质书信。
(五)课后作业
1、查找书信的相关典故。
2、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题目是“抓住小说三要素,品味多味枸杞豆”——谈《三个枸杞豆》一文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三个枸杞豆》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一组文章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展示了一幅幅多彩的童年生活。由第一单元的写人篇过渡到记事篇。读写重点是“记事写人线索要清楚”,其读写训练要求是第一单元“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的延续与发展。
本篇作者借助那令“我”一生为之改变的“三个枸杞豆”,阐明了人生历程改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文中,三叔的一生给我的看迪是:只有抓住时间,人生才会有价值,绝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将一事无成。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例文是一篇小说,应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展示教学,我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脉络,能简述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三方面,全面理解三叔的形象。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3、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及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三个枸杞豆的内涵,理解三叔一生的悲剧,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语言较为生动,而且本单元已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两篇记事性文章,针对文本特点和单元安排,我采用“自主阅读简述情节、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研究文章主旨,仔细品味生动语言”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串讲故事,理清线索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巧设问题,三叔给我画了一幅画,就是三个“O”,第一个O代表什么(塔),含义是什么(建筑家之梦);第二个“O”代表什么(书),含义是什么(文学家之梦);第三个“O”代表什么(树),含义是什么(生物家之梦),然而三叔最后一事无成,请以“三叔的梦”为题,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简要叙述故事梗概,请扣住“梦想之初的绚丽”“梦想实现过程中的见异思迁”“梦想破灭后的懊悔颓唐”。
2、走进人物,分析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关键,也是小说教学的重要环节,小说中的两个人物,一老一少,两次相遇在同一片小树林,相遇前后,人物发生了迥然的变化,请用圈划写批注的方法,仔细分析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的片断,然后回答两个问题。
①三叔与年少时、老年时人生态度有何不同
②我在遇到三叔前后有何变化
(三叔年少时,虚度年华,知难而退,浅尝辄止;老年时,分秒必争,知难而进,深入研究。)
(我遇到三叔之前,厌恶学习和老师,贪恋大自然;遇到三叔后,珍惜阳光,发愤图强。)
3、领会主旨,品味多味枸杞豆
本文中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山青水秀的小山沟,藏着各种昆虫、长着各种植物的小树林,像金色丝绸的阳光,形如金盘子的太阳,红色的枸杞豆,冒失的蝴蝶等,描写得较为生动有趣。结合上一板块人物形象的分析,再细细品读这些景物描写,颇有深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比如文题三个枸杞豆,含义十分丰富。
生命的句号
三叔 一生一事无成
已经西沉的太阳
多味的枸杞豆
如金子般的大好时光
我 逐渐升起的朝阳
一切事物的起点
4、课堂小结,扣住一个“三”
阳春三月,我在小树林邂逅三叔,了解了三叔的三个失落的愿望,他给我三个枸杞豆,让我明白了从三个O出发,不断追寻一、二、三;以至无穷,山间、小树林是我的玩场,更是我人生的教场,从这里出发,我终于成为一名植物学家。
生命的句号
塔 三叔 一生一事无成
失败 三 多 已经西沉的太阳
个 味
书 夭折 枸 枸
杞 杞
放弃 豆 豆 如金子般的大好时光
树 我 逐渐升起的朝阳
一切事物的起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年级上册第五课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儿童诗还有独特的质朴美。本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通。教学时要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内蕴美,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单,富有童趣,孩子们较欢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1、唤起想象,体验情感美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唤起想象后,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天地,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获取相应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诗文,鉴赏意境美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本课教学中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诗文,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3、朗读吟诵,感受节奏美。
诗歌的语言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悦心悦目。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等等。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孩子朗读吟诵的短文。
4、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
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朗读感悟后,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思绪飞扬中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篇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发展,品尝成功的喜悦。
出示文中句子: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着。
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去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通过儿童诗的学习,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说课稿 篇4
一、指导思想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以读为本”是优化教学的关键。“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读中感悟,把感悟融入到读中去,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标的各项要求。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形成新的感知。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绿、深、清以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珍珠泉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作者描写珍珠泉时由景物的静态美下手,抓住了“清、深、绿”的特点,接着由静而动,用“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把珍珠泉的活泼、调皮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绘,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出美感,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通过独自预习,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多方查阅关于珍珠泉的资料。中年级学生在课文的理解上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读过一篇文章之后都能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对于写景的文章,也能够简单想象描绘的景象。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
的局限,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生动、有效,显然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具体地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具体地描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泉水吗?(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泉水的画面)。当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赞叹时,定格画面,老师引导: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泉水吗?
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欣赏另一处大自然的杰作——珍珠泉。(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顾、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课的生字,也初读了课文,老师来考察一下你们学的怎么样。
【出示课件】
请你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再回忆一下:作者主要介绍了珍珠泉的什么?(泉水、水泡)
(三)、抓住特点、深入感悟
1、泉水
默读课文,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珍珠泉的美?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能写写批注更好。
1、珍珠泉泉水很美。(板书:泉水美)
预计1:泉水很绿、很深、很清。(出示课件)(板书:绿、深、清)
引导提升: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虽然水是那样的绿,那样的深,可是我们却依然可以看到什么呢?(从潭底石头的颜色,细小的沙粒,已经发黑的树叶的树叶来体会泉水虽然很绿很深,但是却清澈见底。)
师:珍珠泉的泉水是那样的绿,是那样的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珍珠泉泉水的美丽。
你能发挥想象,按照提示自己说一说吗?(课件出示)
预设2:珍珠泉的周围景物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当学生谈到“朴素的花环”时,可引导:为什么说这青石、这蕨草、这花朵为珍珠泉编织了一个朴素的花环?抓住:高低错落的石头,黑里透绿的青苔,没有杂色的蕨草,悄悄开放的花朵来谈珍珠泉 被这些景物环绕着、包围着很美丽。(出示图片)
预设3:如果学生未能谈到“珍珠泉的周围景物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可引导:珍珠泉的泉水又绿又清,非常的美丽。那它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引导想像)珍珠泉又绿又清的泉水在青石、蕨草、花朵这美丽的花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了。(出示图片)
师:你们看,这就是书中所描写的珍珠泉。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珍珠泉泉水的美。
过渡:刚才,我们从珍珠泉泉水的绿、深、清,感受到了珍珠泉泉水的美丽,你还能从文中的哪儿可以感受到呢?
2、珍珠泉水泡很美。(板书:水泡美)
预设1: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可抓住:晶亮、饱满、一嘟噜一嘟噜等词语进行体会。(板书:晶亮)
预设2: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这是一个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来写,从“扑哧一笑”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这些小水泡就像一群活泼可爱有孩子,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调皮。再读一读。
我看到有些同学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了,这是一些快乐的小水泡。
预设3:阳光下水泡的美。(出示课件)
自由读,说说阳光下的水泡怎么美?
引导:理解“筛下”。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这里为什么要用筛下?你能想像到那是怎样的画面吗?
这里的水泡是什么样的?(板书:闪亮)
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说明水泡的颜色怎样?
师:太阳筛下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交织在水面上,交织在潭水中,这多么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呀?(像珍珠)这么美的景色谁能把它读出来呢?
正因为珍珠泉的泉水如此清澈,才让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那这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它的美呢?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引导象想:作者只写了平时和有阳光时水泡的景象,还有哪些有趣的景象作者没有写,留给我们去想象了呢?(写一写)
指名读一读。
2、小结: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喜爱、赞美、自豪)应怎样读呢?(板书:喜爱、赞美)
3、作者爱泉、赞泉,除了我们刚才读过的文段,你还能从哪些自然段感受到作者非常的喜爱珍珠泉呢?如果学生谈到第五自然段则追问:
为什么从这儿也
可以感受到?
师:正是因为作者太喜爱珍珠泉了,所以才会对它如此的好奇。珍珠泉不仅美在它的泉水又绿、又深、又清,它的水泡闪亮、晶亮、像珍珠一样,就连小河断流,井水干涸它都有冒不完的水泡,作者用了一反问句:难道是有许多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来到珍珠泉边,作者都会这么想。
是呀,“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你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结束语: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美丽的珍珠泉,它是 多么清、多么绿、多么美啊!我们被这美妙的景象所陶醉。其实我们家乡、我们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神奇的地方,它们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宣传。希望同学们向本文的作者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祖国、家乡美丽的河山。也可以去调查、查找资料,如果有类似的文章,可以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欣赏、一起学习。
作业布置
1、小组内互相评判写作评价卡,评出等级。
2、收集自己家乡的美丽景点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3、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板书设计
泉水美:绿、深、清 喜爱、赞美
水泡美:晶亮、闪亮、像珍珠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第8模块第一单元,Once upon a time...
我的说课共分为八部分,分别是我的说课共分为八部分,分别是: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模式;4、说设计;5、说板书;6、说评价;7、说开发;8,说得失。
一、说教材
说教材包含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我将分别从单元内容和知识整合两方面来阐述。
1.从单元角度来看,新标准英语教材是以模块为单位进行编排的,每模块包括三个单元,围绕同一个话题—“童话故事”为题材无论是对话,课文还是练习,都与此话题密切相关。遵循国家《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表演对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
2.从知识的立体整合角度来看,
在七年级下Module7部分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be动词的过去式,因此学生对动词的过去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本模块要学习实意动词的过去式,为下面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我依据英语课标,制订了如下目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
(1) 语言知识:语言知识部分,我将从功能,语法,词汇三方面进行分析。
功能:按时间顺序描述故事发生的经过。
语法:一般过去时(规则动词)。
词汇:学习掌握本单元的28个短语。
(2)语言技能:语言技能部分,我将从听,说,读,写方面进行分析。
听:能听懂简单的故事。
说:能用一些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叙述过去的事情。
读:能读懂简单的故事,明白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情节
的先后顺序。
写:能用一些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
学习策略:
3)学习策略: 自学策略:能尝试阅读一些简写的英文童话故事。
合作学习策略:注意从他人的演示中汲取知识。
(4)情感态度: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感受学英语的乐趣。
(5)文化意识:试比较中国童话与外国童话的异同。
(三)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28个新单词。
难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通过讲,练方式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情
我将分别从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
(1)知识储备:由于学生在七年级下Module7部分我们就已经接触到了be动词的过去式,因此学生对动词的过去式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本模块要学习实意动词的过去式,为下面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生活经验:七年级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尤其对童话故事这一话题更感兴趣,借助这些兴趣和好奇,学生在阅读本节课对话内容时就显得很轻松,很愉悦。
本节课属于英语新授课,对话课课型,我主要采用了高效课堂“交际化”式。
三、说模式
本节课属于英语新授课,对话课课型,我主要采用了高效课堂“交际化”式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是:“交际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理解和掌握基本语言知识,需要熟练掌握语言交际用语。最终让学生能够在相同或相似的交际场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句型、用语言进行口语交际。
四、说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我对本单元内容具体做了如下四个环节的设计:①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②围绕目标,教师指导 ③课堂小结 单元回归 4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
五、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是从直观上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信息,在设计上将其分为主板与辅助性板书,在主板上分为两部分,即key phrases 与key structures,明确重难点,清晰明了地体现课堂教学内容。辅助性板书将一些重要概念,知识性的回顾写在黑板另一侧。
六、说评价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将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来进行课堂评价。
七、说开发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我本节课开发了以下资源:
1.文本资源: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课程标准,学生练习册。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英语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目标,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后及时使用英语练习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校资源:本节课主要选用了多媒体和录音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更清晰的展示教学内容。在教学第二环节围绕目标教师指导中,我通过播放活动一和活动三的录音对话,以此突破本节重点内容。
3.网络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寻找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主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八.说得失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激励性语言和手段。
收获之处:能充分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4课《走进意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二、教法设计
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学法:
鉴赏课本、观察、思维、想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
(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2、什么是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是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4)提问
(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突出的就是“感觉”和“想”。
教师活动:(1)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3)提出问题:A、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感觉到的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和气氛,即紧张和惶恐)
(4)展示:朱耷的《鹌鹑图》
(5)提出问题: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理解意象艺术从以下两个角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
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4、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抽象艺术,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2、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本课所在的第五组课文都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所选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4、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因此,我采用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课外文本拓展来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体会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四、说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课文及相关图片、制作的网页。
五、说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我让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断,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目吗?看了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在对节目的赞美,我适时提醒学生这是一群残疾人表演的,从而引入课文:“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随即板书课题。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播放大家熟悉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生动、鲜活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板书:“创造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和同位讨论,接着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出示语句,帮助理解。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句子,如 :
句子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女孩,却能在花丛中走的很流畅。适时指导学生书写“畅”字,进行写字训练。引导学生抓住“流畅”一词,让学生感受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用课件出示另一句子“她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让学生比较朗读,说说哪句更好,在比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感受安静创造的奇迹,同时读出作者惊讶。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我先让学生体会“神奇的灵性”指的是什么。接着我说:“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做动作,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安排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安静当时的感受,使学生与安静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解到正是因为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才是她抓住了这美好的瞬间。
句子四:“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我问学生:安静为什么把蝴蝶放了?那可是一个给她多姿多彩的世界的生灵啊!让学生体会到安静热爱春天、热爱生命。接着我抓住“张望”一词,让学生体会安静张望什么,用什么张望?从而更好地理解安静的内心世界。
〔这个版块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以引导,所以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把握的难度也相对大些,因为学生交流的答案不是按照教师预设的进行,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我用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内容,让学生细细品味,懂得“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接着出示语句“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照片,随机旁白:“盲童安静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美好的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本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4、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①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② 出示自己制作的网页,建议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收集资料,在信息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一个”热爱生命”的专题网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建议学生制作网页,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六、说板书
17.触摸春天
安静——创造奇迹——热爱生活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小猪胖胖的野餐》是取材于“好朋友”主题中的活动内容,是一个体验分享的故事。小班的孩子独占意识强,玩具等物品都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分享,虽然老师也引导孩子好玩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或和别人商量:“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好吗?”“你愿意和我交换玩玩具吗?但收效甚微,我想可能是在情感上激发得还不够,孩子并没有真正体会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只知道做法并不能让小班年龄的孩子做到真正分享,所以我想到了利用故事的形式,以孩子喜欢的可爱小猪形象开展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向故事中的榜样——小猪学习,关心朋友,分享快乐,感受有朋友真好,萌发幼儿这方面的情感。
二、说目标
根据小班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
认知目标: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共同分享的快乐。
三、说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与游戏活动之中,我做如下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小猪图片、故事ppt、食物、礼物袋。
2.知识经验准备:熟悉的各种小动物的声音。
四、活动的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培养幼儿互相关心学会分享的情感。
活动难点:怎么分食物,整合多种教学元素,又结合计算得以一一对应,自然融合。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说教材 Cod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完成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
本单元教材,先教学了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概念。紧接着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其中包括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两块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概括了统一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多角度解决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说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握了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小数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以及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发现,不习惯从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多角度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教材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放弃了教材上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而是先通过一组复习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教给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两道习题,引导学生在这些算法中选出更“普遍”的算法,即完成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本课主要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遇到问题,让学生先猜测,先想办法,教师的引导只限于帮学生打开思路。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主要学法是:主动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的习惯。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手段十分简洁,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投影来交流学生们的算法和结果,在反馈环节方便快捷的出示习题,对于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五、说教学设计
(一)考考你
1、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4/5= 17/20= 3/16= 9/15=
2、竖式计算下面的除法,并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1200÷500 1200÷0.5
3、计算
7/10×5/6= 12/19×11/24= 100×4/5= 8/9÷4= 48×25×4=
[三道复习题,其实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三条“通道”,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第1题复习分数化小数的知识,2小题复习了小数除法,渗透了对商不变规律的复习。第3题复习分数乘法和乘法结合律。这些都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导语
只有学好了以前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习以后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同学们确信已经以上“旧知”掌握好了吧!(确信!)
那好,下面我就出一道更难的题挑战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有)
出示例2
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导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告诉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要经常复习旧知识。]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然后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然后选择学生们画得好比较的线段图展示给学生们。
[我总觉得,培养学生的画图的习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画图可以形象直观、简洁地呈现题意,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3、学生列式,引导思考
学生列式如下:
18÷2/5=
教师引导: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该如何计算呢?这就用到了旧知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跟除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这个问题。
[提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总题]
4、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有了复习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如下: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小数除法〕
②18÷2/5=(18×5)÷(2/5×5)=90÷2=45〔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③18÷2/5=18÷2×5=45〔根据图解题。这种方法,学生们看着线段图一般都可以想出来,类似于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先算出一份有多少(即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出五份是多少。〕
这时,教师引导:你能不能把18÷2/5转化成一道乘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则提醒学生观察第③种算法,然后引导学生
18÷2×5=18×1/2×5=18×5/2=45
这就把一道除法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题。
[渗透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已经会的问题”。
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再计算分数除法时,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分数化为小数或将小数化为分数;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商不变规律,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
4、算法的优化
请同学们运用合适的算法计算24÷2/3 24÷24/33
[计算第一题,学生们发现第一种算法失效,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算法,此时,第二、三种算依然有效;计算第二题,学生们发现第二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麻烦,从而认识到第三种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好用的一种算法。
这个过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在方法挑选出更好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叔骑自行车上班,3/5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做题。
②说一说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想同的地方?(都是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
③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用什么法计算?〔为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8/45÷4/5=
这道题如何计算?也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出来后,自学29页例3,看一看“8/45÷4/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18÷2/5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②18÷2/5=(18×5)÷(2/5×5)=90÷2=45(商不变规律)
③18÷2/5=18÷2×5=45(“归一”方式)
18÷2×5=18×1/2×5=18×5/2=45 (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为学生总结了本课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凸显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报纸”是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本次健康活动利用旧报纸作为幼儿游戏的对象,通过幼儿自由的尝试,体验各种报纸的玩法,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也让幼儿体会到:只要肯动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包括一些没用的东西都能成为我们游戏的材料,而且一物多玩。
【说目标】
我将目标定位于情感、认知、能力三个方面。
1、能自由结伴玩报纸,体验集体活动与创造的快乐。
2、在报纸上探索各种玩法,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平衡、跳的能力和快速跑的能力。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在报纸上探索各种玩法,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难点是:用多种方法尝试用一张报纸放在胸口而不掉下来。为使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报纸若干及报纸所做成的滚筒、纸球等等。
2、热身操的音乐及录音机。
3、游戏所需要的器械。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激发幼儿学习和锻炼的兴趣,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其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其能力。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重复练习法。整个活动我选择在户外进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组织幼儿活动,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以此来达到该次活动的最终目标。
【说学法】
1、操作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会让孩子们操作探索他们手中的报纸应该怎样玩。
2、自由讨论法: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的核心,教师应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像“报纸还可以怎样玩”?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3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劳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所以在活动中让每一个幼儿参与其中,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的理念。
【说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集中,特点鲜明的特点我从热身活动——自由探索——游戏:冲过封锁线——在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中幼儿做放松运动,四个方面引导幼儿活动。
热身活动:幼儿手拿卷好的报纸入场,在音乐声中做韵律操。这是整个活动的开始,是让幼儿有个好的心情进行后而活动的基础,相当于准备运动。在节奏较强的音乐声中有精神地做操。同时做操的器械是报纸,对幼儿来讲较为新鲜,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与下面的环节相联系。
自由探索:首先让幼儿进行尝试活动引导孩子把纸棒拆开讨论:报纸还可以怎么玩?自由探索玩法:幼儿可一人玩,也可几个人合作着玩,引导幼儿探索多种玩法。再就是结伴玩幼儿结伴展示不同的玩法,如:练习跳远、练习钻“山洞”、横躺滚等,在集体探索中启发幼儿边想边尝试不用手帮忙就让报纸在胸口而不掉下来。这个部分我共设计了三次让幼儿自由活动,自己体验的机会。目的是要通过反复的尝试体验让幼儿自己感受到“跑步的快与慢是报纸能否贴在胸口的关键”。第一次让幼儿尝试,是给幼儿一个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机会。以此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配上音乐,以喧染气氛。第二次尝试是又一次地发挥了幼儿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创新。也可调动那些缺乏想象的幼儿。最后一次尝试是为幼儿提供一个练习巩固的机会。大班幼儿竞争意识较强,故游戏《冲过封锁线》设计成竞赛的形式进行,从而也是一个高潮,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同时教师对幼儿创造的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放松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情绪。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整个过程考虑到幼儿地运动负荷,激缓结合。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2.【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3.【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4.【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5.【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6.【精华】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7.【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
8.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