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_215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215

管理员

摘要: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说课稿 篇1……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 初学儿歌

  1、今天我们学的词语宝宝都是从操场上来的,这里有一首儿歌也是从操场上来的,有一个小朋友看到操场上热闹的情景,还把它编写成了一首儿歌呢。想不想听听?(朗读)

  2、好听吗?想不想学?打开课本自己借拼音读一读。

  3、生自由读、齐读、各种形式读。

  (二)、学习儿歌中的生字

  2、 和同桌交流,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3、开火车检查识字情况。(出示,点击生字,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读儿歌(齐读、指名读)

  2、学生说说,读了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些什么?(让学生明白,天天锻炼身体才会健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大啦,大家认识了六个词语宝宝,认识了14个生字宝宝,学习了儿歌,知道了只有天天锻炼,身体才会更健康。现在,又下课了,赶紧到操场上去做自己喜欢的活动吧!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则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出,“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理解上,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用精读课文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根据教学目的2、3两项,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交流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这里的“悟”既包括读懂的,又涵盖质疑的。这里的”读”可以是默读、朗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这里的“交流”既可以是你喜欢的词句段落,也可以是人物特点。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本文我采用两课时教学,下面我重点来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后订正,意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读,自由谈感受。

  ②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读,质疑。

  ②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3)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的疑问是开课时种下的,再度提起,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一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

  7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学情: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四、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法。

  2、自读自悟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感悟打下基础)

  (四)指导写字,巩固新词。

  1、完成课后练习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卧龙

  结拜

说课稿 篇5

  一、本课在本组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领航员》是国标版省编教材第五册第九版块的第二课,在本单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本课教材分析:

  《义务导航员》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在一只白海豚的带领下海轮平安顺利地通过了一条地形复杂,风浪又大,经常发生事故的海峡。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可爱的朋友——海豚。并在课文的第四段用了两处笔墨写海豚的动作,从海轮上的人们对海豚动作的不理解,到最后解读了它的动作,从而海豚与人类心灵相通。本文的最大特点是在叙事当中描写,使人们爱上这个小生灵,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的关系。本课承担的知识与能力训练点是继续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三、教学目的(第二课时):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用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为什么说海豚是义务领航员,为什么这是个神奇的故事。

  3、懂得人类和动物和平相处、和谐互助的关系。

  四、教学中着重体现以下几点:

  (一)采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从而领会课文内容。

  词语的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此时打好基础,才能为将来升入高年级做好准备。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在本课74页就有“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学词语”的课后题。其实如果能很好的设计教学的话,这道题可以在新授中完成。

  1、字典解词法

  提前布置学生查“海峡”的意思,并告诉学生用向字典这位不说话的老师请教,是很好的学习的方法。并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

  2、做动作解词法。

  在课文的第三段,抓住了白海豚的一系列动作进行描写。在此处教学中,采用边做动作边读文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如“在半空中画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学生只要用手在空中比画一下,就可以明白意思了。

  3、换词解词法。

  这种方法在课文中是常见的的解词的方法,在本课中也继续采用,如:仿佛、居然等词语的教学都将采取这种方法。

  4、比较解词法。

  课文描写海豚的第一处动作的时候,用了一个关联词语“一边……一边……”,让学生比较如果把它换成“一会儿……一会儿”行吗?学生在比较中知道是不可以互换的因为两者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从而明白词语不可以随便使用的道理。

  5、反义词解词法。

  课文中有一句:“海轮居然平安地通过了那段危险的海峡。”“危险”一词将采用找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危险”的含义。

  6、模仿声音解词法。

  在教学中,汽笛的声音将采用模仿声音的方法理解。

  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在本课只涉及到一部分。在这一课时没有针对理解词语的方法进行总结,将在第三课时进行归类。

  (二)长课短教,文章内容的“取”与“舍”。

  《义务领航员》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文,在教学时,我主要体现了长文短教的方法。只抓住两处进行重点的教学,分别是:第二段、第三段。在第三段也只抓住了海豚的两处动作进行理解。这样教学的好处是避免了面面俱到的烦琐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既能理解好,也能读好。其他部分,教学时采用引读、齐读的方法一带而过,注意到了文章的整体性,又可以突出重点。

  (三)运用想象,理解词汇。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在课文的第二段,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条海峡,如果仅仅从表面意义上说,他的语言文字不足以让人感到震惊。而本段在本课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真正感受到了了海峡的危险,才能感受到海豚的引路的重要性,既而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海峡的危险,我设计了想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中,我给学生准备了海豚救人的原因的文章,可是,放在教学中总觉得不伦不类,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我发现我们的文章太美了,它属于感性的内容,我的资料太理性了,放在课文中太生硬了。其实,我们在乎的不是海豚为什么导航,而是海豚与人的这份美好的故事,这种故事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将是多么美好的人与动物的和谐的画面。当你理性的讲出结果的时候,这种美好的感觉就完全打破了,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所以,我最后只一句点处了原因,更多的是提倡学生在脑海中留下这个美好的故事。

  (四)带着感受读文,真正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学段在读的要求上是这样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重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所有的朗读都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学生感受到海峡的可怕后,带着这种感觉去朗读;感受到海豚的动作意图后,带着喜爱、佩服的感觉朗读课文等等。学生的朗读最后的结果不仅仅是正确、流利,最后能真正达到有感情。

  这是这节课主要体现的几点,至于效果,还是要让课堂教学结果说话了。

说课稿 篇6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上好这一课,达到老课新教的效果,我将本课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读题激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速读课文。通过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穷人”之间发生的事。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目的之二是为了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这个意思,旨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直奔文章重点,同时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第二步,深层研读。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内容,并把特别想读给大家听的话划下来,看看能从中读懂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落实课标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读书方式的要求,促使学生从自读中获得感悟。在交流这一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想把第九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对这一段朗读的指导,我要求学生自己先试读再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再让学生汇报朗读,汇报体会。我相机指导学生用“你想对桑娜说些什么”进行表达训练,激发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诊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指导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是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要求。在课文其他几处朗读体验中,我同样贯穿这一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到渔夫、桑娜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第二大问题是就这部分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此题设计的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以前的阅读教学是老师只管问学生只管答,问题问光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大力提倡学生在自读中边读边悟,在自悟中理解,做到能悟则悟,不能悟则生疑,能生疑则质疑,能质疑则解疑。第二大问题正是基于前面自读自悟的前提下产生的,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老师扮演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鼓励者、讨论探究的合作着者及孩子发表独特见解的支持者这一应有的角色。

  对整个重点部分的学习,是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交流的策略替代传统的学生应答,使设计具有弹性,旨在适应课堂教学现场生成的特点。

  第三步,深化主题。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老师作为平等参与者与学习者,身体力行,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同时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我首先以一种非常焦急的心情描述了这样一段话: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意在唤起学生的共鸣。此时出示插图并布置续写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滑轮是初中三大机械(斜面、滑轮、杠杆)之一,是机械功落实的载体。学生知道滑轮但是并不熟悉这种简单机械,可是滑轮又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及应用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也为后面滑轮组认识与应用打下基础。本节课尽管知识容量比较小,但在 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因此,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法和学法上拟用实验探究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和学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滑轮相应的知识,对滑轮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初三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只要加以引导,恰当设置认知冲突,就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通过实验、讨论,探究出结论,顺利完成本课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了解这两种滑轮特点以及各自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会运用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想象力。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中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分析等能力。

  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五、教法和学法

  为 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能达到本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谈谈我采用的教法和学法。首先,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 指导,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是双向的活动,因此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的重要。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合作交流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材料:

  小组实验:铁架台,滑轮,细线,弹簧秤, 钩码,刻度尺,实验报告单,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投影:小明家装修房子提出问题:如何把水泥与砖石运到楼上?2.投影用滑轮或简易吊车吊起水泥和砖石。教师:想不想了解滑轮?引入新课滑轮

  以生活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并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 引申指导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滑轮的结构的基础上,展示在各种场合下,滑轮都是被怎样应用的。由学生依据观察,利用给定的器材,小组合作设计并组装滑轮,而且能够提升重物。

  此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能够正确组装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评加强学生的印象。

  2. 活动探究

  (1)定滑轮

  提出猜想:①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 ②使用定滑轮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提出实验要求:探究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探究拉力自由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并设计记录表格。

  动手探究: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始探究实验此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予指导。对于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免导致错误实验结论的得出。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高度;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提问,谈谈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体会等,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定滑轮的本质: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

  (2) 动滑轮

  在定滑轮的探究结果之上,引导学生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提出猜想:①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会有什么不同?②只用一个动滑轮提起重物的时候,要使重物往上升,人必须往哪个方向拉绳子?这说明动滑轮能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③动滑轮省不省力呢?为什么会这样?

  其他过程与实验一相同,学生探究实验,测的实验数据,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揭示动滑轮的本质。

  (3)滑轮组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生对定滑轮、动滑轮已有初步的认识,滑轮组的出现已是呼之欲出,为使学生能够对使用滑轮组的好处和特点有更深的印象。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展示单独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种种不便之处。

  提出猜想:如何克服困难。

  探究设计:依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由学生设计装置。教师进行点评。

  合作交流:学生与教师集体讨论分析滑轮组的特点:①使用滑轮组时,既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又可以省力。②使用滑轮组时,物体由几股绳承担重力,拉力就是重力的几分之一,自由端移动距离等于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不考虑滑轮的重力及摩擦力)

  三)、总结巩固

  通过大家动手实验获得了不少有关滑轮的知识,请大家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教师小结滑轮特点,以及特点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践性作业通过问题将知识最后整理小结,形成整节课的知识网络

  通过问题将知识最后整理小结,形成整节课的知识网络。同时体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思考获得新的科学知识的喜悦之情同时体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思考获得新的科学知识的喜悦之情

  四)、作业与深层研究

  1. 已经学习滑轮各自的特点,请同学课外提出滑轮相关的问题(特别是有没有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机械)

  2. 为什么定滑轮既不省力,又不费力,动滑轮省力一半?请同学们课外去思考

  3. 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八、教学评价

  1. 实 验以学生探究为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 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 对 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 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 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又要重视差异性。

说课稿 篇8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艺术活动:纸盒造型房子。

  本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在开展我家和我家附近主题活动的时候,经常要到小区里去参观。孩子们对小区里的建筑物也很感兴趣,会讲起“我住几幢,他住几幢。”“谁是住在我家楼下的?”“我们两家的窗户和门都是一样的。”等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房屋。而在艺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创造,自由表达,手脑并用,情绪十分愉快,各种能力能得到有效发展。纲要也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活动。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剪纸技能,能够剪出比较平整的直线和弧线了,同时中班的孩子又特别喜欢动手操作的活动,所有这些都为本次活动奠定了基础。

  根据的以上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情感、认知、技能等三方面内容的目标。1.能在活动中感受建筑物整齐一致,统一和谐的美。2.运用折、剪、画、粘等多种技能设计制造房屋。3.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感受建筑物整齐统一的美。也就是能用相同的窗户来整齐的装饰各个楼层。难点是大胆创造美,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折、剪、画、粘等操作技能。幼儿没有丰富的感性经验,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创造活动。课前我引导幼儿观赏各种住宅小区,初步感受建筑物的美,在活动中展示图片,继续欣赏小区住宅的整齐、一致的美,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美的强烈愿望。在技能方面使用双面胶粘东西较难,用过的次数不是很多,要重点指导。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设计,自由创造,并引导幼儿获得成功。

  本次活动我准备了各种建筑物图片、窗户图形片、各类盒子、瓶子、幼儿用的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彩色纸等大量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说一说我家的房子。

  开始的时候我以老师搬新家引出话题,相互介绍自己的家。

  你家住在哪里?你家的房子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你家的窗户是什么形状的?你家的窗户和你楼上或者楼下的窗户一样吗?(这个问题就是要幼儿感知每个楼层的窗户同意和谐的美。也为后面解决重点埋下伏笔。)你还见过什么样的窗户?

  2.讨论如何制作房子。

  今天我们也来做建筑师,用这些费旧的瓶子盒子设计建造自己喜欢的房子。怎样来建造房子?(把盒子竖起来,粘上窗户和门,就成了楼房)怎样制作窗户和门?(将彩色纸剪成自己需要的窗户和门的形状,粘到盒子上,再画上窗格)怎样使我们建造的房子更整齐、更美观?(这里引导孩子和图片上的住宅进行比较,掌握每一层的窗户不管是从形状上还是颜色、大小上都相同这个重点。)怎样制作一样的窗户?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他们一定会说,画好剪下来再印制一个。可能也会有幼儿说先将纸折几层,然后再画、剪。(这里我请幼儿来操作示范,把自己的方法和大家分享,提供幼儿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为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也为了表现建筑物统一中透着差异的特性,我会在这里提出自己的建议:我家那幢楼前面墙上的窗户是长方形的,侧面墙上的窗户是这个形状的(边说边出示窗户图片),那该怎么办啊?(通过幼儿讨论得出一面墙上的窗户是应该统一的,但是整幢房子的窗户不一定要统一。这里既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也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窗户的外形,使建造的房屋更加美观。)接着教师有必要通过简单操作来帮助幼儿掌握使用双面胶的技能,提出要求窗户要平整,粘贴窗户时注意上下对齐。这里使幼儿在操作的同时提高折、剪、画、粘等操作技能

  3.幼儿操作活动。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一些有

  创意的作品,即时的请幼儿进行简单介绍,在相互交流的形式下帮助一部分孩子向前迈进。同时教师始终以欣赏的语气讲述谁的窗户美观平整,住在里面心情舒畅,谁的窗户牢固整齐,住在里面非常安全。在讲述的过程中潜在的提醒幼儿主义剪纸的技能和粘贴的技能。

  4.作品展示。我请幼儿将自己制作好的房屋放到建筑区域中,布置成一个住宅小区,并可以为小区起名字等。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情境。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说教法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层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1/4+3/10 3/10-3/20 (板书算式)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揭示并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①异分母分数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②你觉得自己可以算出来吗?可以就试试,还要为你这样算找到道理。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第三层次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习,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任务,让课堂高效。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中的第四课。是造型表现型课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室装饰越来越关注,装饰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得名,利用其来装饰居室是首选。本课所学的装饰画是利用身边废旧材料来制作的,既能做到物以致用,又达到美观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 环保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根据废旧材料,巧妙运用材料的美感施展学生的创作技能,为美化你的居室环境做贡献,这一课题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也为学习第三单元(设计·应用)生活中丢弃材料做工艺品设下了伏笔。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人的认识规律,本着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的思想品德。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的影响。

  能力目标:结合自己收集的废旧材料,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的创作,掌握拼贴装饰画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废旧材料的利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通过认识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感受独特材料带来的装饰美感,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表现技法,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利用收集到的废旧材料进行装饰画创作,掌握装饰画的表现技法。

  装饰画以其自由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的构图;化繁杂为条理、化立体为平面的造型和强调主观情感表现的色彩,吸引着广大的人们,而初二的学生对装饰画接触不多,想要把其特点表现出来是很困难的,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体现材料的肌理特点和色彩特点。

  <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应课前准备教具及交待学生课前自带材料。

  四>本课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欣赏法———讨论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来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讨论——以实物为例,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材料的装饰画,和学生 一起欣赏讨论,分析其在构图、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的独特美感。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并启发了他们的思维。

  2、启发思路——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启发他们大胆构思这些材料如何在装饰画中形成点、线、面得以利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将材料排列,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也提高了创作装饰画的兴趣。

  3、引导教学——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4、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创作需要,相互交换或共用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发挥互助的友谊,学习气氛更浓厚,设计构思更完整,创作速度更快。 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装饰画是实用性很强的表现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和创新的点子,要想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废旧材料创作一幅装饰画是很难的,所以我利用大量的实例和演示创作一幅装饰画的过程,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掌握知识。练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因而我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即能巩固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体味变废为宝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导入、讲授新课、动手创作、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导入、

  1、创设情境,体验不同材料的独特美感

  多媒体展示不同材质的废旧材料,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请同学谈谈是否可

  用这些材料进行装饰自己的居室。如果是直接用这些材料进行装饰,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装饰画————变废为宝、因材施艺>>。

  2、趣味式导入新课

  利用大小形状不一得树叶变废为宝,因材施艺制作的动物来导入,体现

  出材料的发现,选择与利用。

  (二)讲授新课

  1、装饰画的介绍和欣赏范图

  根据学生自已的想法和理解分析教师准备的装饰画、课本范图。评述材料的形状、肌理、色彩产生美感所在。是学生主体性表现和直观教学法运用的主要所在。学生大胆归纳、总结。

  师板书:装饰画的特点:自由生动、不受时空限制的构图;化繁杂为条理、化立体为平面的造型;强调主观情感表现的色彩。

  同时例举几件范画,说明其如何利用材料的美感以点、线、面构成画面。如:蛋壳是以点成面,芦苇杆以线成面等等。

  2、结合装饰画的构图、形象和色彩特点,着重从运用材料本身的肌理特点、色彩特点介绍运用装饰画进行居室装饰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结合演示,从构图、形象和色彩的运用三个方面介绍装饰画的创作元素。例如:选用蛋壳大小不一的点;长短不一、色彩不同的毛线;各式各样的笔蕊、芦苇杆、竹签、废作业纸撕碎等视觉特征;巧妙运用拼贴技法,搭配好对比强或谐调的色彩。

  4、师演示制作:

  结合一种或多种材料以拼贴方法,介绍制作拼贴装饰画的制作方法,用最简便的手法巧妙用料,点线面编排组合,注意前后层次,粘贴要干净平整。基本表现技法有:剪、切、撕、搓、并列、排序、重叠等。

  (三)动手创作

  请同学们以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所收集到的废旧材料的特点进行创作,注意体现材料的肌理特点、色彩特点。师讲述作业要求:在创作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达到简练、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创作抽象画面效果,只要达到装饰画的效果就是一幅美的作品。要求学生要放开思路、不要拘泥于写实、具象。

  板书制作步骤:1构思:讨论主题、选材、确定制作方法。

  2铅笔起稿。

  3制作:可用多种方法。

  4把画面整理干净、调整主要细节、写好作品名称。

  (四)小结

  1、班级画展:组代表将完成的装饰画摆放在讲台上,以讲解的形式谈谈选用材料的美感所在及巧妙合理运用方面。

  2、师生共评作业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3、教师进行美育小结:《变废为宝 因材施艺》这课培养了大家的创作技巧,又使我们身边增添了小环保者,用你们的大胆设想美化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给自己的居室增添更有趣的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课外多制作,美化环境、美化生活。

  五 、说板书

  首先我会板书课题《变废为宝 因材施艺》——装饰画

  再板书装饰画的特点:

  构图 造型 色彩

  自由生动 化繁杂为条理 主观的色彩 装饰画的特点:

  不受时空限制 化立体为平面

  最后板书制作步骤:1构思:讨论主题、选材、确定制作方法。

  2铅笔起稿。

  3制作:可用多种方法。

  4把画面整理干净、调整主要细节、写好作品名称。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了解制作要求,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

  本课时间的安排:导入3分钟、讲授新课17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小结5分钟,所安排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2.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3.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4.【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5.【精选】美术说课稿模板汇总十篇

6.【精选】说课稿十篇

7.说课稿模板集锦4篇

8.【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