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
【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展开的。本课以国徽为主线,培养学生热爱国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为两课时,这节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朗读教学,注意句子中怎样停顿,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国徽,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爱护国徽,理解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
光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分析:
基于新教材重视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理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图片,唤起学生们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兴趣。
2.情景教学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国徽”这一话题展开情景对话。
3.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学法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天真聪颖,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小部分同学纪律散漫,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没有自觉性,所以存在着学习上的“贫富悬殊”。我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交流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说教学过程
经过以上对教情,学情的分析,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大环节。
(一) 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国徽
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国徽?
学生:在公安局。
在法院也可以看到它。
在人民大会堂前也能看见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你的喜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交流,一起突破难点。
“你已经认识了那些字词?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难记难写?”
(1)读准字音。
闪 烁 摔 倒
(2)记住字形。
擦:右边中间是“”
摔:右边的笔顺是:
帽:右上部是“曰”,右下部是“目”。
(3)理解词义。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辽阔:宽广;空旷。
(三)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看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2.小组合作,“想一想,看一看” 这首诗歌讲了几个故事?“我”做了哪些为国徽添光彩的事情?
(1)“我”爱护硬币上的国徽。
(2)“我”扶起了一个摔倒的小弟弟,从小助人为乐,为国徽增了光,添了彩。
(3)“我”和祖国一起在国徽的照耀下成长。
3.听范读课文,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比一比,谁读的比他棒。
5. 请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然后齐读第三段!男生、女生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四)看图,找一找国徽里有哪些图案?
(五)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1.爱护我们的国徽和国旗。
2.会唱国歌。
3.学习我们先辈的爱国精神。
4.宣扬我们的爱国传统。
(六)作业
1.选择本诗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默写出来。
2.你打算做什么事为国徽增添光彩呢?写下来。
六、说板书设计:
祖国在我心中
闪烁
国徽 温暖 美丽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要说的课例出自苏少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第六册册第八课《快乐卡通》。我将从教学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教法学法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与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本课例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让学生学会认识、欣赏、设计卡通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在我看来,卡通无疑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学生喜爱。卡通文化中蕴涵着的丰富的美术语言是学生真正要学习的知识。通过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卡通,学习设计卡通形象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知识目标: 认识卡通,初步学习卡通形象的设计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独立创造表现出心目中的卡通形象,初步具有合理美化身边生活物品的能力以及再造想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对学习卡通形象的设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设计卡通形象的方法。
掌握卡通设计的三种方法:夸张、拟人、简化。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依托学生生活环境、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对比观察。
本课的课堂教学具体环节如下:
1.情境导入。
通过动画主题曲“一休哥、西游记”情境导入,接下来出场的是《猫和老鼠》《唐老鸭》。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各种卡通形象。
2.认识卡通。
通过对精彩的卡通形象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到卡通在生活中的运用,并且认识卡通明星,初步认识到卡通的装饰性。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衣服上、文具、书包
(1)尝试训练。
在音乐中,请学生画一画生活中常见的卡通动漫人物形象。分两个环节,卡通王比赛和卡通王pk。
音乐声中比赛开始。我为学生游戏准备的白色卡纸是十六开,为了避免学生画的过小,同时加快作画速度,学生统一用油画棒作为工具。2分钟的比赛很快结束,我随机请两位“小助手”选出了两张作业张贴在黑板上,教学过程就进入到第三个层次。
(2)探究方法。
让学生观察两张造型不一样的卡通形象:飞天小女警——头大身小;七喜哥——简化;蓝猫——拟人。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临摹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这说明虽然学生爱看卡通、喜欢卡通,但还不理解卡通形象中所包含的美术语言,缺乏对设计方法的认识与掌握以及独立创造形象的能力。通过分析这两张图片,学生很快总结出了卡通形象的特点:夸张,这也是卡通设计第一种方法。接着出现学生喜欢的飞天小女警的图片,设问:“它是谁?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师生互动交流后,学生认识到,把卡通形象的一些部位进行形状、大小的夸张,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造型。第二种设计方法是简化。这里通过直观对比,围绕“卡通和现实中的形象区别在哪”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卡通的造型简练干净,只保留了事物的基本特征,舍弃了多余的东西。最后我出示卡通赛车和浪漫老鼠的佩罗图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卡通明星是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却有人类的表情和身体,这就是设计方法三:拟人。
(3)学习反馈。
进一步加深对刚才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了解卡通形象的设计方法是可以综合运用的。至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上述三个设计方法。
(4)互动参与。
结合所学方法,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在一张八开的白纸上合作完成一个有特色的全新卡通明星形象的设计。首先师生合作构画卡通形象,这个过程就替代了表现技术上的演示。然后展示预设的卡通形象作品,说明上色和全部完成后的要求。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运用
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实施。我采取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游戏启发。
(1)创设情境,与美交融
(2)游戏启发,与生同乐
参与“卡通王”挑战赛、还有 “卡通王PK”等,学生乐在其中,学习的效率也非常高。
2.学法指导
综观全课,学生的学法可以概括为:积极参与、探究发现。主要表现在:
(1)参与实践
(2)参与评价
(3)参与探究
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他们自主尝试,探索方法,发现规律,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美术创作的源泉”这一理念。走入生活,贴近生活,
才能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永远都生机勃勃,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说课稿 篇3
一、关于教材:
1、教学课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2、教学目标:
(1) 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地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 积累成语。
3、教学重点:
(1) 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4、教学内容:
(1) 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 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 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4) 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 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教学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因而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灌输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只能在学生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加以生动形象化的解说。据七年级文言文课文的选材来讲,本册所选的都是一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较易理解并掌握的故事性文章。适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法设想: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 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 依据注释熟读课文 ,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3、 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具准备: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四、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禀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讲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索然无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叙事生动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等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局部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就有了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具体操作过程: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要求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进行积累运用。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要求学生各抒己见,用 “……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 的句式谈谈感想。
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朵。“这句写得好,它是文章的议论部分,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写出了狼和人的斗争狼最归是失败了的,表现了人的智慧。
(四)整体朗读,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1)课外阅读蒲松龄另两则狼的故事,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能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
有小刀不铟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豸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遂负之以归。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令不能去
股直不能屈
遂负之以归
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 试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2)请结合图片适当想象和联想,将此文改编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白话小说,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声色、心理描写。
六,可视性文字材料:(板书)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
地点:回家途中 麦场
形势:屠惧,大窘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
人 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 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地利)
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趁狼目似瞑,洞其中之时 (天时)
妥协——→勇敢 坚决 狡猾凶残
道理:1,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么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
2,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广东版,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法不可违》,第三课《对不良诱惑说“不”》,第一课时《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共分两课时)
2、 教材地位与作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洗礼”下,《思想品德》课程脱胎换骨,脱掉了它作为一门突出政治知识点的课程,换成了一门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新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规定了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以“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主线,对其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通过第七单元“法律护我”的学习,让中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特殊保护,从而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不能只停留在这步。中学生因为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掉入不良诱惑的陷阱,用自己是未成年人的借口,来撑着法律的保护伞,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不仅要让中学生了解自己合法权益受法律的保护,更要让他们明白法不可违,做了违法的事情,同样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从而才能对不良诱惑说“不”,做到健康的成长。由此可见,第八单元《法不可违》以及第三课《对不良诱惑说“不”》的设置是水道渠成,至关重要。
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知道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了解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认识抵制不良诱惑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学会对各种不良诱惑说“不”的方法,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在实际体验中提高分辨是非善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的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认识各种不良诱惑的危害,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追求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 重点和难点:
(1)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确定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在第一课时中,我们把重难点放在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上。
(2)确立依据: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它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对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讲,这一问题说起来很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就比较难。
(3)突破方法:以情入理,创设情境,合作探讨,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明白不良诱惑的危害性,掌握正确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二、说学生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具体情况。
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信息的千变万化,现代社会的开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毒害青少年心灵的思想意识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但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处在未成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心智还没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不良诱惑的危害认识不足,容易受到诱惑和侵蚀,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外,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理问题的经验少,也给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思考,了解不良诱惑的危害性,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也正因为这样的年龄特点,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教学中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情境体验法与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因为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情境体验法与讨论法,让每位学生充分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在情景中获得感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歌曲、图片、动画等,能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上造成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有效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的原因,思想品德课给人枯燥、空洞说教的印象,学生难以形成很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此,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指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向学生渗透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学法指导,让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学生在思想意识、精神境界的升华过程。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 自评质疑 (四)巩固新课,画龙点睛。
(一)导入新课。
通过“故事续接”引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发给儿童一些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谁能在他回来之前不吃糖果,将会得到更多的糖果。之后,他便躲在屋外观察……
请大家猜一猜这个心理试验的结果会是如何?
刚开始,没有一个人去吃;过了一会儿,有几个按奈不住的儿童吃掉了糖果,在这几个儿童的带领下,又有大部分人吃掉了糖果;最后,只有少数儿童等到了他回来。最后那几个能经得住诱惑的儿童成年后,大部分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这个心理试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从而导入:8.3对不良诱惑说“不”
第一课时: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二)讲授新课。
1、请同学们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诱惑,并说说它们的危害。
2、然后通过展示黄、赌、毒和邪教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了解各种不良诱惑的危害。
3、总结不良诱惑的危害:
(1)伤害人的身心健康
(2)使人不思进取,影响人的进步和发展
(3)损害他人和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课外延伸)
播放《网》的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动画并思考这个短片反映的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动漫中的同学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2)、网络的出现是好事还是坏事?3)、我们该不该上网?怎样上网?
(三) 自评质疑
你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 新课巩固,画龙点睛。
在《校园的早晨》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对学生的祝愿:“不良诱惑犹如病毒,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用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希望同学们都能中学这美好的时光,长成参天大树。”
这堂课结束了。
六、说板书设计
8.3对不良诱惑说“不”
一、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1、黄、赌、毒和邪教的危害
2、不良诱惑的危害:
(1)伤害人的身心健康
(2)使人不思进取,影响人的进步和发展
(3)损害他人和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三、说设计理念: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深受感动,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小黑板出示要求: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3.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让人感动聪明的你都发现了吗? 找一处,读一处。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
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以此引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中有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来进行讨论。
(三)文中的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指导朗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请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
2.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他人,把爱献给人,这就是给予令人快乐 3.再次读题感受给予是快乐的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或被他人帮助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总结:同学们都帮助过他人或被他人帮助过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六——(6)作业超市 1.把给予是快乐作为座右铭摘录下来。 2.课外收集“给予是快乐的”相关名人名言。 3.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 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重要意图,一是掌握访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感觉阅读的兴趣,明了康健发展的要求;二是继承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运动,为口语外交、习作打好基础,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风俗。
二、说目的
1、了解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现实读懂文句的意思。
2、准确、流畅、分脚色朗读课文,掌握发言的重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念书和学习的开辟,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运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情势的访谈录,没有庞大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文句,完全口语化,以是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重复自读掌握重要内容后,可以举行分脚色朗读或模仿采访。在朗读中要掌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念书的小学生,谦善好问,对季老的尊重崇敬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流架子,密切随和,在幽默的言论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老师可引导学生联合插图,更好地领会人物的年事、身份与情绪。文中有很多多音字,如《水浒传》、“绿林豪杰”、“一百单八将(jing)”、《济公传(zhun)》等要细致读准确。还要细致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最少”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密切,以是要读得像语言一样自然,绝不造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换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聚古诗文的题目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题目睁开讨论,交换自己的感觉。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差另外看法。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换,告竣一些共鸣,得到应有的开导,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气促进写作的进步;不要偏科,全面生长;加强古诗文积聚,加强文化秘闻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实精密相干,可以引导学生睁开辩说,如,季总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间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老师有干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未几;我们能成为“三领悟”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细致从对话中感觉到季老言笑风生中的夷易近人、谆谆教导、体贴关爱下一代发展的品德魅力。另有在访谈中怎样有规矩地讨教、表达自己的看法、谛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本领,用于引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运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观察一下本班同学的阅念书目;采访爱念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要,并做一份访谈记载等。
5、在念书、讨论、交换后,可以咀嚼标题的寓意:外貌上与二人的名字亲昵相干,“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现实上“小苗”还包罗着苗苗在修业和增长知识的路上方才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罗致营养;而季老学识广博、学有建立,好似一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换的正是怎样生长、罗致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和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水平三五年级的一节体育课《足球:脚内侧踢球》,本次说课的流程是从课的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以及学法、教学流程几个部分讲解。
首先,是这节课的设计。
一、课的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自我发展的个性和终身体育意识。本课重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内化为对体育的兴趣与能力。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深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同与理解。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意图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我们常说,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钻研好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二、教材分析
脚内侧踢球由从助跑、支撑脚站位、脚触球、踢球腿的摆动和踢球后的随球摇动动作组成的动作技术,它是足球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足球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是队员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途径,是整体技战术的体现,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对脚内侧踢球的学习,还能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是面对五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体育锻炼,他们已经都够规范自己的动作,而足球是小学生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如果以规范的足球动作技能施教,正好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促进学生足球水平质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足球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原理及其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建立脚内侧踢球的动作概念,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7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掌握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巩固提高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学生快速奔跑、灵敏、协调等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足球练习,体验成功感,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重难点
重点:支撑脚位置的合理性与击球点的准确性。
难点:掌握脚内侧踢球动作的连贯与协调用力。
六、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了讲解示范性教学法、激励性教学法、观察法、探究法、指导法、比赛法、评价法等,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愉悦的学习。
说学法:本节课采用的学法主要采用小组练习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下面是正堂课的教学流程,我把这节课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引入部分、激发兴趣、共同研究、活跃身心、调整情绪、评价小结。
(一)引入部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创设情景
一开课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引入情景,为了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上课状态,抓住学生的心理,我利用提问、图片、道具、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
第二,分配角色
教师提问题: “同学们,认识哪些足球运动员?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足球俱乐部吗?”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伴着提出的问,教师出示挂图,设计学生扮演职业足球运动员,老师扮演教练员,老师今天的任务就是带领一只职业球队的球员进行训练。
(二)激发兴趣
分配角色后,开始进行下一个环节的专门性练习,在开课后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教学进一步情境化,让学生更快进入自己的角色开始学习,主要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热身,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的课做好铺垫及身体、心理的准备。
游戏方法:
左右两人一组面对面,两手平行半屈臂互握,同侧脚轻踢,脚内侧相对,左右脚交替小跳中完成,要求大腿外展屈膝前摆,对脚时脚底与地面平行,为课上学习做铺垫。充分活动各关节。
游戏要求:
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合理掌握力度,在游戏中注意安全,不能故意用过度力量踢对方。
(三)共同研究
当学生经过上个一个游戏愉悦,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马上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星球碰撞(脚内侧踢球),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采用“思考——尝试——对比——讨论——再尝试——评价——提高”的学练流程,让学生充分领会自觉、自主、能动的学习方法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在玩中学,学中动,开动脑筋。
首先,教师先讲解游戏的规则,并且请学生出来配合教师做示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每人一球,分别相距2米、4米、8米的传球相撞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踢球技术的欲望。)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游戏。
教师活动:在第一次游戏中,教师找出一组踢球动作不规范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踢的球为什么总不能相撞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在第二次游戏中,再次找出学生展示,踢球相撞成功次数最多的一组学生,为什么他们踢出来的球总能相撞?和前面那一组小队员比起来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在两次游戏中,教师选出不同的学生典型做出对比,让学生很直观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最终引出本次课的内容脚内侧踢球,教师出示挂图并讲解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动作要领:(以右脚踢球为例)直线助跑,左脚支撑在球的侧方15cm左右,脚尖指向出球方向,膝关节微曲;同时右脚顺势以髋关节为轴由后向前摆,脚尖稍翘起,用脚内侧部位击球的中后部。
(四)活跃身心
1、分组练习
为了加强练习的强度,更好的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全班分成男女两队继续进行碰撞游戏,教师加入其中一对,共同游戏。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发现学生错误技术动作,给予及时纠正
1、踢准游戏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星球碰撞游戏更换成踢固定球的踢准游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游戏,积极给予指导与鼓励!
(五)巩固拓展
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展开游戏,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习到的运动技能,进行星球碰撞比赛。
游戏方法:
全班分成男女四队,比赛的两个队员之接相隔4米的距离面对面踢球,再分别选出四名队员做小裁判,分别记下每对撞球的成功次数,成功最多的队伍获得比赛的胜利,游戏2次。
要求:不得故意破坏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素质练习游戏
再进行小的上肢力量游戏(推小车游戏),平衡对本节课上肢力量练习的不足,提高本课强度。
(六)活跃身心
游戏结束,今天的小球员都很棒!都能按照教练员的要求进行训练,通过刻苦的训练在比赛中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接下来放音乐,大家和教师一起随音乐做“足球人浪”放松身心。
(七)小结评价
评价要点:
1、能较好地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踢球姿势基本正确。
2、学习态度积极,对课上各种踢球活动努力的完成,参与活动积极认真,踢球技术有所提高。
3、练习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尊重他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展示动作。
预计运动负荷:心率130次/分 练习密度 35%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中“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能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
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 ”
学生们各执己见,想法不一,师适时引导: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谁的答案正确呢?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2、小组合作测量周长。
(1)明确要求。
①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②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①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②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③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 ”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师:咱们研究了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的图形,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口答?
(出示图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六边形)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①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出示图片)
②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平面铺开就是70cm)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附: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数乘分数》,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课本图
本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4-45页 “一个数乘分数”这部分知识。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数乘分数”属于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块,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思考与研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应用:
5、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遵循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合作交流、集体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方法,深刻感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程序
现在我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四个环节:
【出示课件】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炼问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三)反馈提高 巩固计算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一)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炼问题
1、新课伊始我直接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了解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本节课所要解决三个问题。
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等于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导出课题
(二)引导探究 构建新知
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知识点的教学:
1、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我分四个层次进行:
(1)拓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先研究1/4×2的意义,这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求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1/4 米的2倍是多少?(板书:求1/4的2倍是多少。)然后用问题“你们能用长方形的纸折出1/4米的2倍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表示出1/4米的2倍是多少。
折纸时,先让学生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每小时织1/4米,再表示出2小时织多少米?通过折纸,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表示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下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对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并对学生的成功进行鼓励,使他们拥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2)接着根据第二个问题: 探究1/4×1/2 表示的意义。
这是学生知识跳跃的关键,这里我给学生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还能用长方形纸折出1/2小时织布多少米吗?在这个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折出1/2小时能织多少米,就是1小时织的一半是多少,在肯定学生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老师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意义的初步发现上:求1/2小时织布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好的图形,先自己想一想,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组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明析求1/4的一半(1/2倍)是多少也就是求1/4米的1/2是多少。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通过师评、互评,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这样设计教学符合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
③学生根据问题三:独立自主探究1/4×2/3的意义:
让学生独立自主在长方形纸条上表示出:2/3能织多少米?组织学生自己独立动手操作,做完与学习小伙伴交流。然后集体交流、评价、展示,教师适时进行多媒体,直观形象演示,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4×2/3表示求求1/4的2/3是多少。(板:求1/4的2/3是多少。)
④小练习:
我们已经知道1/4×1/2 1/4×2/3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 1/4×2/5呢?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并说意义。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具体抽象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知识的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
观察:
(1)我们明白了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那你知道它们的得数吗?
结合刚才操作的过程,根据分数的意义学生不难理解,很容易说出结果,教师适时多媒体演示。
讨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总结概括计算方法:一个数乘分数,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应用:计算1/4×2/3
通过这个例子订正规范格式。
明确:为了计算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三)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能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1、出示绿点标示的问题。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讲出计算和约分的过程,学生相互评价。
2、自主练习1—4题。
在练习反馈中,我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的方法进行,并重点关注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深度和计算水平。 由于本节课新授部分较多,估计练习时间不太多,所以我的练习设计以巩固新知为主,对于学生技能的熟练训练,和发展留于下节课进行。
(四)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反思 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是啊,我们不仅知道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板:意义)还研究出了它的计算方法,(板:计算方法)在谈收获知识的同时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比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树立信心,明确努力方向。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重点突出,起到了提纲挈(qie)领的作用,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 在全课的整体设计中,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确保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同时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数学公式更重要,整个课堂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谨此向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学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乘方”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在设计中力求“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有理数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四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与延续,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⑵、过程与方法:
在生动的情景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导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有理数乘方中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在知识掌握方面,由于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许多概念、法则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与混淆。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应全面系统的加以讲述。
在知识障碍方面,学生对有理数乘方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符号规律的推导、应用方面可能会有模糊现象。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在学生特征方面:由于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活动,不断创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结论。教给学生多观察、勤动手、大胆猜、肯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与发展,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游戏,引入新课:
首先借助多媒体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片让全体学生共同做两个折纸游戏。
游戏一是把面积为1的长方形硬纸片沿中间对折,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引导学生思考:如此折叠五次后所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得出算式: × × × × ;
游戏二是让学生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后再沿折痕剪开,将得到的所有纸片重合放置后再对折、剪开。如此操作五次之后共有多少张硬纸片?得出算式:2×2×2×2×2;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引入新课。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其从直观上理解了乘方运算的特点,并为后续学习起到了导航作用。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算式特点:① × × × × ,②2×2×2×2×2,③(-3)×(-3)×(-3)×(-3),④(-0.3)×(-0.3)×(-0.3)
接着让学生思考正方形面积与边长a的关系,正方体体积与棱长a的关系,得出:a·a=a ,a·a·a=a 。然后让学生类比出上面四个算式的记法与读法,最后引导学生猜想:a·a·……·a的结果,总结出幂、底数与指数的概念。
n个a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游戏结果出发,通过正方形面积与正方体体积的表示方法,类比出乘方的表示形式,总结出相关概念。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又渗透了转化思想。
3、迁移训练,总结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把算式①﹙-4﹚×﹙-4﹚×﹙-4﹚,②﹙-2﹚×﹙-2﹚×﹙-2﹚×﹙-2﹚,③﹙- ﹚×﹙- ﹚×﹙- ﹚,④﹙- ﹚×﹙- ﹚写成乘方的形式,并说出其底数和指数分别是多少?接着评析例1,结合例1的解题结果,总结出负数的幂的正负的规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将例1各题的底数换为正数或0,结果会怎么样呢?在学生练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即: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最后结合例2,要求学生掌握计算器的用法,并运用计算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变换例1的条件让学生加以练习,进而归纳出结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初步接触到数学的奇妙,提高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4、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本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组练习,第一组练习是以运用符号规律为目的,让学生通过计算﹙-2﹚ 、-2 、﹙ ﹚ ,进一步掌握有理数乘方符号规律的运用方法,并使其在对比﹙-2﹚ 与-2 ,﹙ ﹚ 与 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
第二组练习是以乘方的实际应用和综合应用为目的而设计的,共两个习题。希望借助第一题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树立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而第二题则是乘方与有理数大小比较的综合应用,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
5、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然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接着布置本节课的课内与课外作业;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内容安排是从引入概念出发,到有理数乘方符号规律的发现与应用,逐步展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及学具辅助教学,展示图片与动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数学无时不有,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从简单的折纸游戏中就可得出不同类型的运用乘方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探索、研究和解决。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比金钱更重要》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则交通小故事,文中的我在一次驾车行驶中,不小心撞坏了停在路口的一辆车的反光镜,在车主不在的情况下,我主动留下了条希望车主和我联系。这位车主很感动,并打电话向我致谢。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耐人寻味的道理,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促进学生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本文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精神情感的熏陶同构共生,从而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选择这样一篇融思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文章。并联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文章的特色,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诚实和信任这一学习主题进行,引领学生与课文进行阅读对话。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通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并重点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突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难点,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控制并尽量减少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学习课堂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学生才是学习和法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在课一开始,我们就设计了一个价值大拍卖的活动,这个设计就是想通过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活动是别具一格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思想,不束缚他们的个性,在拍卖的基础上,再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跟随老师一起到课文中感受一位司机身上的比金钱还重要的品质。在学习文中对话的段落时,我们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和人之间的真诚和美好。
(二)、诵读法:读是理解文章的主要手段,是领悟文章思想的主要途径。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我,勇敢地承担一切责任的,坚持赔偿的品质和小汽车的主人不但不要赔偿,还要向我表示感谢的好思想,我们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行为举止,让学生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其中有对文章的默读,有对中心句段的引读,有对天色描写的对比读。
尤其是分角色朗读时让同学们品读我与小汽车主人的对话,注意揣摩双方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直接对话。然后再根据当时的情景给对话添加不同的提示语,这里学生又一次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在交流之后,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只有金钱,而还有那些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知识内化和情感升华创设一个空间,也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一个条件,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比较引导法。
在学生初步感悟到我的诚实的品质之后,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体验,假如把文中的我换成我或者其他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许会怎么样?我们不强调统一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在与课文中的我进行比较后,体会我的诚实。
这个环节的创设情景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在分析事故原因和情景中猜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和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不断地体验、猜测中进行自我建构。
三、说学法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学生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与文本对话,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同桌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四、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围绕人物的对话,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思想品质的理解。最后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交流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五、板书设计:
再看那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只寥寥几笔,一座人格的天平,在学生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诚实和信任,就是这两个重重的砝码,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世上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比任何的解释说明都更有说服力,最后加上老师的激情总结更使课堂教学充溢着人文魅力。
至此,整堂课的学习已经结束,但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中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更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通过本文的学习,我相信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激起了一片片涟漪,明白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辨别事物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的最终归宿。
【【热门】说课稿集合10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
2.【热门】说课稿集合8篇
3.【热门】说课稿集合7篇
4.【热门】说课稿集合八篇
5.【热门】说课稿集合9篇
6.【热门】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7.【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7篇
8.【热门】幼儿园说课稿集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