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_101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101

管理员

摘要:

【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

【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一册的拼音,12课an en in un ǚn,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重要保证,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语言实践中来,又回到语言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的新的联系过程,汉语拼音字母标识的语音,其实是在儿童语音中经常出现,因此教学中只要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学的字母接通,匹配,化难为易,这样大大提高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第12课有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五个前鼻韵母an en in un ǚn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yun,配有图画。

  第二部分是拼音学习。包括两项内容,

  (1)声母与an en in un ǚn的拼音,巩固新学的韵母,复习j、q、x跟ü组成音节省写ü上的规则。

  (2)看图读音节词语。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准确拼音的能力。

  第三部分是看图借助汉语拼音认字读韵文。第四部分儿歌,配有图画,我们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本组拼音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 un ǚ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习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能正确拼读,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拼读音节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好汉语拼音,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前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

  三、教学难点:

  三拼音节的拼读。

  四、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谈话法、观察法、游戏法、先扶后放的方法及教学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课堂气氛。为了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教学。

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美版第八册第二课《巧用对称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巧用对称形》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尝试从形状与用选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比较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巧用对称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初步构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具有对称性,也为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带给了很好的素材。教材透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有关对称形、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称形,以及对称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虽然用剪刀剪出对称图案并不难,但是要把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

  (二)说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对本领域的学习学生就应到达的目标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立了以下三点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对称形,明白对称形剪纸的折法。

  2、潜力目标:会剪对称形,会运用对称形装饰生活中的物品。

  3、情感目标: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提高动手潜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就应服务于生活,由于学生可能对如何设计美观的对称花纹需要必须的指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重点:掌握对称形的特点,并能用所学对称知识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对称形,使其有美感。

  二、说教法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就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探究—实践—评价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学生的理解潜力,我运用现场示范及多媒体演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了解理解程度。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理解作品的潜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要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本课运用超多实物图片、教具,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穿插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对称形图片,增加直观性,启发创造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说学习流程:

  本课教学由课前激励、欣赏感受、探究领会、实践创作、展示评价、拓展思维六个环节组成。

  (一)课前激励

  教师出示各种自制对称性红双喜字。其目的是透过教师祝福的传递,交流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用心参与课堂教学。

  (二)欣赏感受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对称形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对称的世界,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的例子,教师鼓励有创意的回答。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教师板书课题)

  (三)探究领会

  1、情境创设,归纳对称形定义

  (1)透过猜图游戏,找出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组成整个图形。(2)观察平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对称图形的定义。

  (其目的是以美的作品感染学生,初步感受对称形的美,利用作品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发现对称形的制作方法。

  本环节教师分发实物剪纸图片,学生分小组探究,找出对称形的制作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发现对称形剪纸的制作方法。)(教师板书:折叠、画线、剪裁)

  3、仿例制作“蝴蝶”剪纸。

  本环节鼓励学生按照折、画、剪方法,仿例制作蝴蝶剪纸,体会对称折和连续对称折。(其目的是透过学生试剪,对上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延伸,体验剪纸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板书:对称折、连续对称折)4、质疑再探,尝试其他折法。

  团花,团团相聚,花团锦簇,处处体现对称之美。

  本环节教师演示各种团花折法,学生试折。团花之美还在于信手而来的的惊喜,教师鼓励学生在几番折叠的纸上随意剪裁,也可选取自己喜欢的团花试剪。(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对称形剪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板书: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四)实践创作

  看看不如剪剪,动口不如动手。

  本环节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自由创作,同时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创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忙解决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对称形制作的方法,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展示评价

  剪一剪千娇百媚,赏一赏万种风情

  本环节主要是透过展示作品,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已童趣的语言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找出不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六)拓展思维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教师透过展示剪纸艺术的其他用途,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并发动学生将其继承和发扬。呼应本课情感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巧用对称形对称折;

  1、折叠连续对称折;

  2、画线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3、剪裁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贴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资料,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巧用对称形》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要求学生掌握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知道分针,时针及钟面上的数字。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读法,写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及整时的认读方法

  教学难点:能准确、熟练的认出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

  从心理特征来说,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并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要在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游戏。

  (二)认知状况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因此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取的关于钟表的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难点。

  三:教学模式

  教法: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讨论合作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拨一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猜谜导入课题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钟表的作用,初步纠正几点,在数学上叫做几时。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二):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1.认识钟面的组成。(活动一:画一画)

  2.认读整时。(小明的一天,动脑筋,观察总结)

  3.时间表示法,写出时刻。

  认识钟面,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和空的表盘来自己动手画一画,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整时是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活动二:拨一拨;活动三:找朋友。拨一拨是为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找朋友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四):全课总结,拓展提高

  1.钟面认识:12个数,分针,时针

  2.认识整时

  3.时刻的读写方法

  把一节课所教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固化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印象。

  (五):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课件出示预设好的问题,握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当堂纠错并讲解。

  五: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认识钟表12个数

  写作:7:00时针(短粗)

  分针(细长)

  二:认识整时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六:课堂评价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的掌握钟面,整时的读写法。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授课时教师用的钟表以及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制作的钟表。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八:教学得失

  得: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画一画,拨一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失:由于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索的规范不够,虽然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一篇精读课文《搭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搭石》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而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搭石》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镜头:如上了年岁的人“修”搭石,一行人“走”搭石,背老人“过”搭石,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本课分2个课时展开教学,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设计理念以及本课教材语言美、情感美的特色,对于本课教学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难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情景表演,引导学生进入搭石的情境中,以拉近搭石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想像读等形式的朗读,以读促悟,感悟课文。

  (三)提问教学法——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

  三、说学法

  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新课标强调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练”的方法,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朗读、思考、交流、练习,从而解读课文,感悟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搭石图片,然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刘章爷爷家乡的搭石,

  知道了搭石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么,搭石究竟美在哪里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刘章爷爷的家乡,感受搭石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

  (二)自主寻美,深入体验

  通过课件出示文中最后一段文字(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提问学生“为什么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我以一个问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朗读、思考、交流等方法自主挖掘搭石的“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搭石的美通过摆搭石和走搭石两部分体现出来。

  1、摆搭石

  (1)让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

  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段中的关联词,提问学生:这些关联词体..

  现了摆搭石的人怎样的品质?

  我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理解文段内容,以锻炼、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体会乡亲们勤恳、无私的品质。

  2、走搭石

  走搭石部分作者描绘了和谐和温馨两种画面。

  (1)和谐画面:

  ①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将课文中的片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以诗的形式在课件上出示,配上柔和的音乐,由我示范朗读。

  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这段话时应体现出愉悦的心情,语速由轻快到缓和。在学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配上柔和的音乐,让学生背诵出来。

  这个环节的设计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齐读、示范读、自由读,读出感情,进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境界。

  (2)温馨画面

  ① 播放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② 让学生找出文段中的动作细节描写(走到溪边——止步——招手示意——让??先走——等——说上——相背而行——伏下——背),提问学生:这样的动作细节描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我会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谦让美和

  敬老美的写作方法。

  (三)交流品味,加深感悟

  (1)让学生分组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并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段。

  (2)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为什么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让学生在交流中与老师、同学、文本进行对话,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在学生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练习,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 ,也联结着 。

  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带去了 ,也带去了 。)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李镇西老师强调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为了更好的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我在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呈现练笔主题“生活中的美”,指导学生参考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观察生活的一个人或一件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将情感教育蕴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以高度概括、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

  搭石小路(画面美)(心灵美)

  摆、走搭石 ——联结—— 一心为他人着想

  情感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一比》,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后继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材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激起学生比较的兴趣,在联系生活经验探索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比较方法。“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或观察画面,进一步感受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加深对比较方法的认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时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比较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活动,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习比较的方法,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我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两根跳绳,柿子和石榴及其他的一些水果,类似天平的支架。

  围绕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我创设老师和学生比身高的情境,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可以直观比较出结果,激发学生比较的兴趣,明确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的需要。接着我准备借助多媒体出示校园生活的情境,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起学生比较的欲望。

  第二环节 联系生活 探索方法 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探索比较的方法。

  这里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利用课件闪烁两个小朋友的跳绳,同时提出问题“哪根绳长?”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一组学生利用我准备好的绳子来实际比较,在小组交流如何?通过集体反馈学生明确需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才能比较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学会用打“√”的方法来表示比较的结果。第二步,利用多媒体演示并播放两个小朋友的对话,使学生不仅明确问题,又激起了比较的欲望,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同桌实际比较身高的基础上交流,从而明白需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后能进行比较,然后自己把比较的结果表示出来。第三步,为了便于学生探索比较轻重的方法,我先出示明显重量区分的两个苹果,学生一下子凭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再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后验证,同时学生感悟到用眼睛,用手掂一掂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在此基础上出示两个差不多的苹果让学生来掂一掂难以分清谁重谁轻,激起学生的疑虑和再次探求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它们哪个重?可能有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可以称一称再比较,我在出示类似天平的支架后介绍它的用途的基础上,学生实际操作,并交流怎样看出来的?从而理解比较重量接近的两个物体的方法。接着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两个小朋友争论水果重量的问题,然后学生借助刚才比较的经验独立比较并在书上表达出来,在组织交流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比较的方法。

  第二层次 自由比较,加深方法。

  我再小结刚才比较长短,高矮,轻重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再次激发学生比较的兴趣,学生自由比较,同桌交流,集体反馈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内容,体会比较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三环节 实践运用 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练习主要分4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实践活动,同桌各自拿出1支铅笔比较长短,再拿出2支铅笔进行比较,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比较长短方法的认识。

  第二层次,判断推理,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红做好事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友爱,而且又巩固了比较高矮的方法。在小动物比高矮的情境中学生把比较两个物体高矮的基础上拓展到比较多个物体,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再通过比较两条路的远近中,渗透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

  第三层次,拓展提高,在学生比较两个蔬菜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比较复杂的情况,在学生观察,交流中进行推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最后,我设计一道开放题,引导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比较高矮,从而按个子的高矮排队。这样既可以加深比较的方法,又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了问题,体验学生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节课,我利用媒体优势,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来组织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索,感受比较的需要,体会比较的方法;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说目标

  1、“古、他、几、朋”等13个生字,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图文结合,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 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4、会写“几、心、个、他、友、古”等6个生字,认识“卧钩”、“单人旁”。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加上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先利用挂图,创设了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二节“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编辑”的内容。在第一节中,学生了解声音表达信息的特点,理解了声音数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也体会了数字音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考虑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已经初步使用过Cl Edit Pr处理音频信息,因此第二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实例展开,层层引导,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另外也为今后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奠定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肯学敢问。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层次不同,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也不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共同获取知识。

  4、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本人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与技能:

  最后提问:如果我们刚才录制的歌曲文件效果不够理想,能不能进行编辑和加工,从而导入新课“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是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和年龄特点,用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体现“信息技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分析(5分钟)

  探究题目:音频信息的采集原理

  探究1:计算机为什么能采集外部的声音并进行处理?怎样实现?

  虽然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己经学过了音频信息的基本操作,但是学生对于音频的采集原理并不了解,因此通过教师设问,并展示声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主机箱,并指出声卡的位置,同时指明各个输入端口的名称。然后归纳: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声卡是获取音频信息的主要器件之一。声卡上包含记录和播放声音所需的元件和电路,如模拟/数字转换芯片和数字/模拟转换芯片、MIDI合成器、混音器等。

  高中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比较积极主动,同学之间比较友好互助,音频作品完成效果较好,且富有创意。学生在展示音频作品时,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另外通过对录制配乐诗歌朗诵时,学生对诗歌和朗诵方面又有了全新认识,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对祖国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促进了学生整个人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实用】说课稿合集8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合集6篇

2.【实用】说课稿合集5篇

3.【实用】说课稿合集7篇

4.【实用】说课稿合集9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6.【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7.【实用】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8.实用的说课稿合集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