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常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语文教案 篇1……
语文教案常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子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时,勇敢地出了自己的鲜血并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子勇敢,表达了浓浓地兄妹亲情。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生字7个,会写生字11个。
2、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读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识生字、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由奶奶送给“我”的小鸡中让我们知道了生命的重要,今天老师也给大家来了一个与生命有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放音乐讲故事。
3、故事后来发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不明白地方画下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词
血液 抽血 颤抖 惟一 渗出 一瞬间 挽起
(1)自由读生词
(2)开火车读生词
(3)齐读生词
2、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男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男孩勇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
(1)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
(男孩不想让妹妹为自己紧张、担心,所以抽血时,男孩很安静,并微笑着,安慰邻床上的妹妹。)
(2)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
(“立刻停止”“一动不动”“颤抖”从这些词中此时男孩心里非常害怕,认为自己就要死了。)
指名朗读
(3)医生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这个男孩只有呀!他以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当他决定给妹妹输血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是下了,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
(医生没有想到一个十岁的孩子以为输血就会死,但为了救自己的妹妹他却下定死亡的决心。他被男孩的这种做法打动了。)
A、理解“震撼”的意思。
B、结合课文体会“震撼”的意思。
C、指导朗读。
当男孩从医生嘴中得知自己不会死,还能活到100岁时,他又是怎样的呢?
(4)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个圈,确认真的.没事,就又一次伸出胳膊,挽起袖子,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请您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俩各活50年!”
A、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
B、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联系说话的语气理解)
C、出示插图,看图理解“郑重其事”的意思。(观察男孩的表情)
d、同桌互读这段话,互评。
E、指名读。
F、齐读。
四、教师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课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自读课文,谁来把课文流利、有感情地读一读?
2、复习词语
血液 抽血 颤抖 惟一 渗出
挽起 降临 犹豫 一瞬间 郑重其事
二、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独立看书,自己先思考这些生字可以分成几类来书写?
2、指学生回答。
3、出示生字:
4、小组内谈论一下,这些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5、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指学生说说这几类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7、“颤”、“瞬”:教师范写,加以指导。
8、学生独立观察其他的生字自学写法,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9、学生独立学习完毕后,老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学生上黑板范写。(出示小黑板)
三、布置作业:
认真练写生字,进行扩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计理念
《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描写了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课文运用拟人、比喻等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四次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以表达喜爱之情。我针对文本特点,循“得意、得言、得方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形式,加强语言运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2、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学会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模仿或拓展性小练笔。
教学重点
在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可爱的基础上,感悟课文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练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
1、教师:查阅荷兰有关图片和数据,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询问、上网、阅读等方式搜集荷兰的相关数据。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图引入,把握主旨。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荷兰特色。
配乐播放一组荷兰风光图片,教师介绍:这里是郁金香的王国,这里是风车的故乡,这里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这里,在蓝天白云下,绿色草原上,生活着快乐的牛羊,飞奔着自由的骏马,多么迷人的景色呀!
引导学生说出图片展示和教师介绍的是哪个国家的风光,并相机板书“荷兰”。
2、引入课文主题:同学们预习时,通过搜集资料,朗读课文,一定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些了解,人们都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就在捷克作家卡尔恰比克的优美散文的引领下,一同来领略荷兰牧场独特的田园风光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邀请学生做向导,通过朗读把大家带进荷兰牧场,去欣赏那一处处美丽的田园景色。(学生自主推荐同学朗读。)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并想一想:荷兰牧场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3.引导学生用一、两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对荷兰牧场的印象。
三、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可以在书本空白处简单地写下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2、全班交流: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随机出示段落中相应的句子,并在交流中随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品读课文,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画出这个句子,并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讨论交流。
(3)、学生对比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二、四、五自然段,说说作者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
(4)、引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四、练习仿写,学习运用语言。
1.出示课文插图,引入课文情境:是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荷兰牧场。
【出示练笔内容:假如你是荷兰牧场的一头奶牛,一匹骏马,一只小猪或者是一枝郁金香,一架风车,一个荷兰小朋友……,也来写写你眼中的荷兰吧。】
提示练笔方法: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介绍你眼中的荷兰,也可以利用数据袋或课外数据介绍有关荷兰的其它特色;可以运用文中的优美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可以模仿作者的表达方法,也可以自由地写。
2、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互相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在交流与评价中作进一步指导。
(在结束时教师特别鼓励学生:作家卡尔恰比克用他优美的文笔,让我们领略到了荷兰牧场的美丽景色;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和真情的表述,让大家再次领略到荷兰独特的魅力。谢谢同学们!)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或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搜集阅读其它描写异国风光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一、认字7个:汽、托、拖、售、票、请、轮
二、会写字16个:识、公、共、车、电、面、包、卡、机、司、员、勿、专、火、辆、交
三、会写字16个扩词:
识:认识、识字、识别、老马识途、知识
公:公园、公共、公布、办公、公平、公开
共:公共、共有、共同、共存
车:车把、车身、大车、车门、车夫
电:电门、电路、电力、电话、电影
面:面包、面色、面对、白面、面向
包:书包、包头、皮包、包围、包装
卡:卡车、卡片、卡尺
机:司机、机场、机灵、机会、机车、飞机
司:司机、司法、司空见惯、公司
员:员工、员外、队员、球员
勿:请勿大声喧哗请勿吸烟
专:专门、专员、专一、专心
火:火车、大火、打火机、火花、火光、火山、火力、火石、火把
辆:车辆、一辆汽车
交:交心、交还、交往、相交、交作业、不可开交
四、写出带有车子旁的字:轮、辆、轻、较、轨、轿
五、我认识这些车!
公共汽车小轿车无轨电车救护车洒水车
面包车自行车卡车马车拖拉机摩托车
六、我会读这些词语。
司机售票员乘客
请勿与司机攀谈小心夹手老弱病残孕专坐
一列火车一辆汽车一台拖拉机一部摩托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16个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每个字的音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
活动卡片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认一认2
虫 贝 鱼 鸟
羊 犬 龟 鹿
丝 麻 毛 皮
竹 禾 米 谷
作业设计、安排 完成练习册上的本课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认读的16个字中,有的表示动物名称,有的表示植物名称,都是大家熟悉的。
二、观察图画,自由认读。
16个汉字上面都有图画,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想想哪些是自己已经熟悉的,哪些自己还不熟悉。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认识图上画的哪些事物,教师相机出示卡片,顺势认读汉字,对图上画的事物还不熟悉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三、指导读准字音
1、先找出标上红色注音的字,启发学生发现这些红色的注音都是学过的'音节。
2、出示音节:lù má pí hé mǐ ɡǔ 。先让学生认读,再试读这些注音下面的生字:鹿麻皮禾米谷。
3、依次出示其他的字卡,领读,重点指导:虫竹丝
4、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
四、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读。
2、指名诵读。
五、巩固练习
1、连线
图和对应的生字用线连起来。
2、把音节和生字连起来。
六、作业
1、认读16个生字。
2、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语文教案 篇6
一、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2. 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3. 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黄豆并区分豆制品的能力。
二、 活动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2. 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辨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三、 活动准备: 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豆子,各种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图片“黄豆爷爷”。
四、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请幼儿品尝豆制品,引出认识黄豆的课题。
1. 教师与幼儿边品尝边互相交流。
2. 教师提问: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 基本部分:(重点、难点部分)
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及讨论辨别出黄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营养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豆制品。
1. 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性地寻找出黄豆。(教师黄豆、绿豆……请幼儿看、摸,并运用经验找出黄豆。)
2. 认识黄豆外形特征。
(1) 幼儿相互交流,掌握黄豆外形。
(2) 教师引导幼儿.出黄豆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a.黄豆是什么颜色的.?
b.黄豆是什么形状的?
c.黄豆上有什么?
d.黄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 认识豆制品,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1) 幼儿利用已有经验,理解黄豆与豆制品的关系。(教师讲解什么是豆制品。)
(2) 引导幼儿通过生活经验,说出豆制品。
教师提问:你还吃过哪些豆制品?
(3) 帮助幼儿了解豆制品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
4. 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区分出豆制品。
(1) 出示各种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 通过游戏“豆宝宝找爷爷”让幼儿在众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三) 结束部分:
观察豆芽,激发幼儿探索豆芽生长过程的兴趣。
1. 引导幼儿观察豆芽。
2. 引起幼儿探究黄豆变豆芽的欲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齐()()()
2. 写笔顺。
与 华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文化的感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周围的艺术文化。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
3.培养学生对口头广告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1.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异,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是重点之一。
2.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悟。
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创造有新意的口头广告。
课前准备
学生
课前对课文要有充分的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及作者的生平。
教师
一部反映北京二三十年代时期生活情景的VCD电影片段(其中包括叫卖吆喝声),以此作为导入课文的材料,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注意里面的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己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
(用多媒体投影仪器播放VCD,播放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大致回答的是两个特点:声音清脆响亮或吸引人,仿佛在唱歌似的;叫卖的内容合乎自己货物的特点。(教师针对影片中叫卖声的特点对学生的看法做出中肯的评价)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吆喝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听见了,其实在当时,它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这种艺术!
(教师简介萧乾的生平,主要介绍他是北京人和其在京求学、居住的阶段)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默读,自我思索)
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 多而且杂, 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b.课文也是按照“引入”(1~3)、“介绍叙述”(4~10)、“评论”(11~14)来安排结构的,脉络清晰。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导的方法,导的艺术,把问题留给学生解决,及时总结,切勿包办)
2.问题研讨、质疑:
a.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落实情感目标)
要点: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力。
b.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说他们卖什么?
要点:因为各种的吆喝声实在太多,没必要一一描述,只要写其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介绍,主题更突出。
c.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用?
要点:里面的句子、词语是解释前面的方言或起补充说明的,如:“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这里是解释;
“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这里是补充说明,方便了读者对课文的理解。
赏析
1.“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此句
2.“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这句话也是一句过渡句,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地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拓展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分小组到市场或街道、商店等收集有特点的吆喝并记录下来,每一条要注明卖的是什么,有何特点。
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2.课后自己编一页《吆喝集》。
3.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 出示板书:
三、 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 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 序;
(2) 白居易;
(3) 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 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 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 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 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 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 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 学生点评。
八、 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 讲方法.
九、 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 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 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 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唐 白居易)
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 日
二 日
三 日
形 叶 花 实 朵 核 壳 膜 瓤 汁
整体 局部 外 内 按顺序
打比方 讲方法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
2.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中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手拿一枚硬币。(你知道一元硬币能干什么吗?)
2.可是有一个小男孩,他拿着一元钱,却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3.板书课题:26、购买上帝的男孩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他究竟买到了上帝吗?故事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结合拼音自读课文,用自身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
3.抽生读课文,其余同学进行评价。
4.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课文
1.解决问题一:小男孩为什么要去购买上帝?(同学找出第2段)
(1)同学自由读第2段。
(2)出示句子:A: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着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B: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街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同学读句子比较,从加点词语体会到邦迪此时的心情怎样?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3)老人的眼圈湿润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2.解决问题二: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1)同学自由读3、4段。邦迪买到了上帝,十分高兴。此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心情?勾画出来,如: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
(2)朗读1、2、3、4段,再次体会邦迪前后感情的.变化。
(3)谈谈这位老人给你的印象?小声读5、6段。
3.解决问题三: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呢?(齐读7段)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
是小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
是老人,受了小邦迪的感染,伸出援手,付出一大笔医药费;
所以,俺们说不是上帝,是医生,是邦迪,是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的生命。
5.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收集体现人们爱心的故事,讲一讲。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2-17
小学语文母鸡教案07-26
语文师说教案02-28
语文园地二教案09-12
《语文园地三》教案12-15
《语文园地八》教案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