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语文教案 篇1……
[优]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映照 燃烧 顿时 一碧如洗
赞美 脸庞 挺拔 热闹非凡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用书中出现的一句话说。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生: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师: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北大荒细细地感受它、欣赏它。(师板书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二、学习课文,感知大意。
1、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读能力0
2、组织交流北大荒秋天的美。
学生1:美在一碧如洗的天空。
学生2:美在清澈见底的小河。
学生3:美在热闹非凡的原野。
3、自主朗读。
师:你觉得哪的景色最美,就读哪里。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品味天空的美。
1、指名学生朗读。
2、思考交流:天空美吗?美在哪里?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天空的美。(生:一碧如洗,并结合图片和文字让生理解一碧如洗的含义,使学生能从直观上理解,加深理解)
3、感知北大荒秋天的多姿多彩。
过渡:北大荒不仅没在天空的一碧如洗,它还多姿多彩。它的多姿多彩体现在了哪里?
生1:体现在了傍晚时西边天上的流云。
生2:体现在了流云的`颜色上。(师对这位学生进行及时的点评)
生3:流云的颜色很多。
师:你们说得都很棒,书中说到的流云的颜色都有哪些?
生: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绛紫。
师:除了书中所说到的流云的颜色,想一下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呢?
生各抒己见。
师:颜色好多呀!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色彩之多?(生回答:色彩斑斓、五光十色、色色俱全、五颜六色……)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词汇量)
师:颜色不仅多,而且变化也很快,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转眼间。
4、体会比喻句在这里的作用,并理解词语“抖动”。
5、有感情地朗读段落
天空的景色真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四、品味小河的美
1、看图,进行说话训练:
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生看图进行说话。
2、结合小河图片,理解词语“清澈见底”。
3、思考: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小河很安静?
生:静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看,安静、清澈的小河把谁吸引来了?
生:小鱼。
师:小鱼在水里游的很快活。
师:让我们也像小鱼一样,畅游在这欢乐的小河里吧,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五、品味原野的美
1、了解原野的特点——热闹非凡。
2、理解“热闹非凡”——非同一般的热闹,就是很热闹。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可以用这个词?
生交流:广场、电影院、旅游胜地……
3、思考:
原野上是怎样热闹非凡的?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交流。
生集体朗读和描写原野热闹非凡有关的句子,再次体会原野的热闹以及农民丰收的喜悦。
六、品味北大荒物产的丰富。
过渡: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师板书:物产丰富),请同学们齐读第5段。
1、 生齐读第5段。
2、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这句话的意思。
秋天庄稼成熟了,风吹大豆发出的响声像铃铛一样,地里一片金黄,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到了。
3、想想说说:田野、山岭、江河、草甸子会捧出什么宝物来?(生想象,交流)
七、齐读最后一段。
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师引读)
八、总结:
北大荒的秋天可真美呀!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九、课后作业
仿照第四段写一段话
1、课间的操场上热闹非凡——————————
2、节日的大街上热闹非凡——————————
十、板书设计:
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美
原野 热闹非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由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习作提示,乡之怎样把这第一次的经过清清楚楚地告诉别入
教学重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
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写字,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第一次做饭……那么,在你做过的这些"第一次"中,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呢?想一想,再把它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成长的快乐吧!
二、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目标:
1.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
2.要把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资料链接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哪些内容与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同步,从中借鉴司法,使学生的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习作构思
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人手来写。
1.这次习作围绕什么来写?(第一次)
2.怎样才能把自己第一次的经过清楚地告诉别人呢?(指名回答)
说清自己第一次干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
3.怎样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呢?(过程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4.讨论交流,确定习作材料。
五、资源共享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共享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六、习作方法
根据本次习作特点进行指导。(课件出示)
1.把自己第一次做的经过写清楚。
2.可抓住场面细节展开描写。
3.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3、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残忍”“艰涩”等11个生字词,借助工具书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激发自身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斗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磨练和深沉的爱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带领学生回忆当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会作何反应,由此以设疑形式回到课堂内容,谈谈文中作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记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同桌互相交流。
2.教师在ppt上出示生字词,强调读音和写法。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谈谈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三)深入研读
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之后,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合作理解探究。
1.文中提到“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因为担心、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有多深。(板书“度日如年”)
2.作者在结尾部分说“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为什么要说“磨练自己”呢?(板书“磨练自己”)
明确: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作为母亲的作者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因此作者说“磨练自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总结:读完文章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以及深沉的爱意;母亲是一个爱孩子、有智慧的人,她虽然和所有母亲一样关心着儿子的病情,但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克制自己的感情,抓住让孩子成长的机会,做到了“会”爱孩子。
(四)拓展延伸
各小组分别讨论:你还看过哪些有关母爱的文章?哪一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自谈谈感受,并派小组代表发言。
(五)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之间所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把这些值得记忆的难忘经历记录下来,写成小作文。注意学习课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收上来,优秀习作放至班级“作文园地”展示交流。
五、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记叙性的散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达到掌握整篇文章的目的。回忆我刚才的教学,其实对课文的结构讲解比较粗略,可以把分角色朗读安排在课堂的开头,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作者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再进行分析,这样会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
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
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同案火候 局不过 兀自 桑梓 万贯家私 谨具贺仪 相与
四、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
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 .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八、作业:
抄写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语文教案 篇7
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教材分析
这篇课语言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其同签定的一项公约,表达了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条约一开头就点明了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接着,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的做法和希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会和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2.过程和方法
激趣导入,通过材料与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全世界儿童渴望幸福、向往和平的真切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儿童对和平的渴望。
教学准备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环境,整理相关图片和音视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86年是什么年吗?
(学生回答。)
那为什么国际和平年选在了1986年呀?
(学生基本无从回答,这时老师需要介绍当时的世界环境,这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对和平的渴望。)
当时世界环境很混乱,局部战争不断,人们饱受战争的.摧残。看这里硝烟弥漫,看这些孩子饱受磨难!
(老师动情诉说,并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看着这些画面,你们能说说他们失去了什么吗?你们知道他们渴望什么吗?
(老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片,发挥想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他们渴望一顿饱饭,渴望一个怀抱,渴望一个家,渴望幸福。而正是战争摧毁了这一切,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和平!
于是,1986年成为了国际和平年,世界各国的儿童共同发表了宣言《世界儿童和平条约》。让我们来道出他们的心声吧!
二、朗读课文。
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注意体会这篇课文的感情。
(老师范读,或者播放课文录音。)
谁能说说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老师点名回答。)
那么现在就要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了,大声地读,读出感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
刚才看到大家都读得很好,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段呀,选你觉得自己读的最好的段落就行了。
(同学朗读课文的片断,老师注意纠正错误的地方。)
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了几个片断,你们认为谁读得好呀,好在哪里?
(老师点名回答。)
刚才有同学说这个同学读得好,因为读出了儿童的美好愿望,那么大家讨论一下,文中表达了世界各国儿童怎样的美好愿望?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三、观看视频《儿童 战争 家》。
世界各国儿童的愿望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老师播放视频《儿童 战争 家》。)
我们现在知道了他们的愿望就是世界永远和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世界各国的儿童的愿望就是世界永远和平。上节课同学们的课文读得很好,不知道这节课你们能不能读得更好!大家来齐读课文,读出感情来!
(师生齐读课文。)
那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结合问题,你们再仔细读课文,看看谁能准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问题:课文分几节,并用一句话概括每节的内容。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问题。)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写信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语文教案-二四 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
2.领会说明文中记叙成分的作用。
3.继续训练速读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先讲明写本文的起因:应《自学之友》编辑之约而写。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谈写信应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字迹要清楚。
第三部分(5~10自然段):谈写信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写信封要合规格。
第四部分(第11目然段):谈写信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问题:写信要开门见山,不相干的话少说。
第五部分(第12自然段):谈写信应注意的第四个问题:写信要明白如话,不要掉书袋,不要写半文不白的语句。
第六部分(第13自然段):淡写信应注意的第五个问题:口语里没有的词语不要写在书信里。
第七部分(第14目然段):末段附带提醒:不要把信笺折成方胜形。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自读要点。
1.阅读“目读提示”,了解作者,明确学习本文的要求。
2.用“计时速读”的方法阅读课文。
3.思考本文谈了写信的`哪几个问题,并列出一个文章的结构提纲来。
4.根据文中所说的几件事逐一精读,理解作者所提出的每个问题的理由。
5.本文说明中有记叙,试找出一二处。
(二)学生速读课文,拟写结构提纲。
提示:
第1~2节:说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和主要内容。
第3~4节:说明写信要字迹清楚,不要潦草。
第5~10节:说明写信封要合规格。
第11节:说明写信要开门见山,不相干的话少说。
第12节:说明写信要明白如话。
第13节:说明口语里没有的词语不要写在书信里。
第14节:希望同志们改掉把信笺折成方胜形的习惯。
(三)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1.本文着重说明了写信要注意的六个问题,每个问题作者都说明了理由,那么它们的理由各是什么呢?请大家精读课文,逐一找出来。(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一两个,其余由学生自己完成)
归纳:第一件事,写信要字迹清楚,不要潦草。
理由;(1)“这首先是礼貌问题,字迹清楚是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2)“字迹清楚可以节省收信人的看信时间”;(3)字迹不清楚,“收信人看了半天看不懂,不耐烦看下去了,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二四 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理由,令人信服。
第四件事:写信要明白如话。
理由:(1)人们用写信以代面谈,写信“和日常谈话一样”,才会“令人感到亲切,如果你掉书袋,对方会觉得你是卖弄才华,反而感到不亲切了”;(2)“文言文不是容易学会的”;(3)“同志多次告诫我们不要写半文不白的文章”。引经据典更增添理由的说服力。
2.本文说明中有记叙,试找出一两处,并体会其作用。
归纳:文章说明“写信要字迹清楚,不要潦草”时,为了使目己所说的理由即字迹不清楚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让人信服,记叙了“我”因一位想报考研究生的青年写来的信字迹潦草,而不愿收他做研究生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字迹潦草的危害性。又如,说明写信封要合规格这一件事,当写到信封上写“父亲大人安启”或“王力伯伯收”等字样不妥时,为了说服持不同意见者,记叙了“我”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结果和“我有八个儿女……他们写信给我,也并不写‘父亲大人安启’,我并不生气”的事实,令人信服,增强了人们的可信感。
3.指导学生完成文后练习三。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讲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亲自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
第三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之所以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有四: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当他发现先人留下的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差错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是徐霞客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对此品质做了具体说明。
4、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概述了此书奇在哪里,即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学情分析
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出示徐霞客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3、在你的心目中,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初涉课题学生也许会感困惑,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待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教互学。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3、按内容不同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感悟
1、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什么是奇人?
3、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谈一谈你的体会。
(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亲自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4、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5、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
6、小结: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板书)。
(点评: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7、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
8、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谈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抓住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盗匪横行,还是坚持设法竟然等词句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练习朗读。
9、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10、这本书奇在哪里?
11、小结。
(点评:这一环节采用先扶后放,由引导到探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总结全文
1、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了吗?
(点评: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2、关于徐霞客奇人、奇事的故事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点评: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总评:
本课的阅读教学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的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发散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阅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下册教案02-17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精华]07-26
语文教案【精】07-26
(优秀)语文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