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复习目标
经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系统复习与整理,基本技能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自主复习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再算()。
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4、中括号和小括号在算式的作用是()。
(二)题型、方法归纳与典例精讲
1、四则混合运算计算。
例:计算下面各题。
(32+48)×(97-57)84-80÷16×12
方法归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
例:沪宁高速公路全长274千米。一辆每小时行75千米的汽车从南京出发,沿沪宁高速公路开往上海,已经行驶了49千米,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到达上海?
方法归纳: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3、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并解答。
例:茄子每行12棵,共17行,番茄每行10棵,共15行,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吗?
方法归纳:弄清题意,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归纳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四)随堂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
972÷(720-21×33)125÷[(572+78)÷26]
李叔叔家的果园里一共有6行苹果树,每行12棵。今年共收了648筐苹果,平均每棵苹果树收苹果多少筐?
少年宫举办“我们爱科学”夏令营活动,时间6天。光明小学有13名同学报名参加,共缴纳伙食费936元,平均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元?
赵阿姨从12只河蚌里剖出432颗珍珠。
如果每72颗珍珠穿成一条项链,那么赵阿姨剖出的珍珠能穿成多少条项链?
照这样计算,赵阿姨从26只河蚌里能剖出多少棵珍珠?
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4行,每行有20人。队形变化以后,排成30行,每行有多少人?
板书设计
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作业布置
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预习102页有关内容。
七、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初步感知。
今天早上我从家里出发,下楼到车库,取出二轮宝马自行车,然后在路边的忘不了早餐店吃个早餐,共用了十分钟,在路上骑车又用了二十分钟才到学校,这时刚好是7点40,请问你们知道我是什么时候从家里出发的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结论的,倒过来推想,是呀,倒过来推想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一种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老师这里有两个杯子,装了一些果汁,共400毫升。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现在两杯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甲倒给乙40毫升后,什么不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相关策略我们解决呢?自己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交流。先想好的同学可以帮助组里其他有困难的同学一下。根据小组的交流,发现你们有以下这么几种想法:
(1)示意图 请画图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说得不错,如果还不是十分清楚的同学,再看一下大屏幕,老师把他的想法用动画表示出来,这样你懂了吗?
(2)画线段图
他这样做也是先求什么?然后再把甲倒给乙的40毫升还回去,求出原来甲
乙各有多少毫升。
(3)表格
我们已经求出了原来的甲是240毫升,原来的乙是160毫升。你能对这个结果作出检验吗?
刚才同学们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画线段图、画示意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想一想,不管你用的是哪种方法,都是先从什么出发?然后再根据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求出什么?这就是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把例1看一遍,再体验一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教学例2
这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请看大屏幕例2。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想个办法来信息,清晰地表明邮票变化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再与同组同学交流。现在请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信息与解答的'呢。
箭头法教师板书
原有?张 收集24张 送走30张 还剩52张”
“原有?张 去掉24张 要回30张 还剩52张”
线段图说出意思。
符号表示我刚才在下面发现有个同学也是用箭头表示,不过不象我们用文字叙述,而是用符合来表示的,请同学们看黑板,你们看得明白吗?来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同时这掌声也是送给你们自己,你们的想法都不错,表现让我非常满意。
刚才在解答时同学们用了什么策略? 现在大家有信心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请看书上89页的练一练。甲、乙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独立完成。
请黑板上板演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我刚才发现有两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25*2+1,发现这种解法错在什么地方,做错的同学能不能自己主动站起来勇敢地说一说。同学们你看这位同学说得多好,我们不怕犯错误,关键是错了能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及时地改正过来,这是最珍贵的,我希望同学们在有错误时都能象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过来,做一个诚实的人。掌声送给他,勇敢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堂练习本,把书上90页的第1、2题做在本子上。
:通过刚才的作业我发现同学们这节课掌握得不错,只有两个同学计算时粗心错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对用倒过来推想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已知结果,求原来。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示意图、线段图、表格、箭头图等分析题意,如果对刚才课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同学们下课与我交流,好,这节课就到这里,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教学93页的练习十七2—4及你知道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和策略分析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感受两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更好地培养学生能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已解决问题的想法。能有克服并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
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进行思考。
四、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的具体情部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解决问题策略中我们学到了哪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请阅读课本第93页的下面的有关内容。
3、讨论第93页中的有关练习,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
1、完成练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读题后思考
(2)学生练习,并集体订正,说说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2、完成第3题
出示题目,读题
要求学生借助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法一: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1元的,则总钱数是40元,比实承钱数多7元。
学生列式解答。
解法二:把40枚硬币都看作是5角的,则总钱数有什么变化的?
学生讨论。
讨论衙进行解答。
3、完成练习十七的.第4题
出示题目,读题。
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讨论让学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4、补充题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5千克香蕉与4千克苹果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比1千克香蕉贵0、40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3、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上面有29个头,下面有92只脚。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4、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5、一辆公共汽车共载客50人,其中一部分人在中途下车,每张票价0、6元,另一部分到终点下车,每张票价0、9元。售票员共收票款36、9元。问:中途下了多少人?
(三)全课总结
1、说说通过今天的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小结:本单元主要学习了“替换”与“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学会借助画图和列表等方法进行分析,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4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单元中第一课时,内容是第71-72例一及练习十四的1-4题.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设计理念:
本节课突出“四性”:即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又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理念而设计的一堂课。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创新而奠定基础。
设计思路:
分析本节课,纵观全程,既把平移,旋转运用到图形等积变化的问题中,又蕴涵探索图形面积公式的转化,还有计算小数乘法的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还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转化等。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基于此,于是采用以下步骤解决。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谈话导入。
师:过年的时候,一些地方有个风俗,就是把窗花贴在窗上,非常漂亮。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非常美丽的窗花,请你在欣赏的时候,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课件分别演示蝴蝶平移的过程,第二幅图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一次,第三幅图从左往右顺时针平移一周的过程)
提问:(1)蝴蝶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而来的?
(2)花环两次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
(3)最后一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平移,旋转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再来利用身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提问:这两种平面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提问:你能从图上准确地数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不能)面积会相等吗?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并可以在刚发下的作业纸上涂涂画画,验证你的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你在观察这两幅图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
(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教师及时评价并用课件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提问:这两幅图经过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提问:变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教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两幅图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面积)都把它变成了谁的面积?(生:长方形。)
小结:因为我们无法一下子看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分别把它们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我们就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应用策略,归纳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试着来解决以下问题。
(1)练习十四第2题的左边两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相机演示课件。
(2)“练一练”右边的图形和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一幅图。
提问: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地求出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演示课件。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未为简单的图形,具体地说又是用到了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四、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1.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4.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5.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看来,“转化”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在刚才的交流和演示的过程中,你觉得这种策略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不规则为规则------)
五、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提问:(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这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转化呢?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提问:如果给这道题目再添上一个加数1/32,和是多少?再加上1/64呢?如果一直这样加下去,加到1/1024呢?
小结:在解决这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时,我们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把复杂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算式。这也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数形结合。(板书)
2.谈话: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时我们也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些。请同学们看这一题: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单场淘汰制的比赛规则并看懂图的意思。
(2)提问:什么是单场淘汰制?你能结合示意图来说说淘汰赛的过程吗?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进行解释。)
(3)提问: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提示:不管第几轮,每场比赛都要淘汰几支球队?到决出冠军为止,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看来求比赛了多少场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4)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并演示。
4.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2幅图。
要求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集体校对。
小结: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在什么时候采用“转化”的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生回答。
七、机动练习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平移 转化成体积相等的长方形
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不规则——规则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 复杂——简单
S梯形——S平行四边形 未知——已知
S圆 —— S长方形 不熟悉——熟悉
------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
重视“转化”数学思想的渗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上周周三下午第二节课时,我在六(2)班上了一节数学课——《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同年级组的高教导在前几天也上过这一课,我们六年级的三位数学老师将这一课作为“同题研讨”,轮流上这一课,进行集体研讨。
记得去年六月份时曾经听我校陈敏娟老师上过这一课,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一课时内容不好上,因为它与其他教学内容不同,并不像其他课那样,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学到一个具体的知识。这一课没有教给学生什么新的知识,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即“转化”,教材借助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来向学生传达这一数学思想。听课时的我当时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在想“不好上”,现在轮到自己也要执教这一课了,就还需要思考很多问题。在初步构思这一课的教学预案的那几天里,经常萦绕脑海的一个问题便是“什么是‘转化’?”。我想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是十分清楚的话,如何给学生上这一课呢?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一旦学生们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后,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就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分析本节课,纵观全程,既把平移,旋转运用到图形等积变化的问题中,又蕴涵探索图形面积公式的转化,还有计算小数乘法的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还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转化等。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基于此,于是采用以下步骤解决。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应该说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自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我的每一次的小结只有化为每个学生的真切体验才是有效的教学。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转化的过程。
转化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过去解决问题中学生有过运用转化的策略的经历,只是虽然应用并未提升到策略这一高度,学生对“转化”策略的应用应该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因而,学习这一策略先必须对这一策略的应用过程重新又一个清晰的感知。借助例题1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步骤。第一步,放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困惑。如例题1中的两个平面图形是不规则图形,无法直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第二步,如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第三步,思考为什么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即让学生体验当问题较复杂时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使问题变得简单。在随后的练习过程中,教师仍应该不时地组织学生来体验转化的过程,思考每次通过转化将什么问题转化成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运用转化的策略,对转化的策略你又什么新的认识------
二、在复杂变式的应用中领会转化的方法
在明白并领悟转化的实质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之后,对于具体如何运用转化策略而言,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究竟如何寻找到转化的突破口,如何去实现转化。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有些问题涉及到较为特殊的转化方法,如例题1后的“试一试”及练习十四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等。教学中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去主动探究如何转化,还需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运用转化的策略后解决问题时有什么优势,使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总而言之,转化的策略不同于假设、枚举等这些运用于特定问题情境的策略,也不同于画图、列表这些一般策略,作为一种广泛运用的策略,它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因而,教学这一策略时,教师不能着眼于学生会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应努力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
课前思考:
看了这份教学设计,颇有感触,在对照自己不足的同时也略有所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每册教材上都会安排的内容,我只知道这是老教材变为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可是每一种策略都是要学生掌握的,而安排的课时数却是很有限的,所以教师还得另外安排课时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知识点。
正如孙老师所说的,转化的策略确实不单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是蕴涵了一种数学思想。如果自己平时上的话,我会按照教材上所编排的内容按步就搬的上下来,却没有把练习进行整合,对照这个教学设计,感觉收获很大,思路很清晰,我想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掌握转化的关键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转化,在转化的这一过程中,有可能要用到平移、旋转等,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解决一些看似不易解决其实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课后反思:
每次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下来,都感觉学生学得云里雾里的,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似懂非懂。由于事先让学生预习了相关的内容,所以一部分学生都知道是利用平移和旋转把不规则的两副图转化成长方形的。
在让学生交流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了转化的策略时?基本上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说的都是那么几个,所以这一任务也就交给了教师,半引半导的让学生知道我们以前学习的很多知识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
练习十四中第2题中的第3小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很多学生都写了9/16,在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时,基本上都是把它拼凑出来的,但如果先算空白部分占了这个正方形几格,学生相对而言错误率就降低了。计算第3题右边图形的周长时,教师需要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
结合画的图进行分析: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 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 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
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学生独立完成。
5. 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
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6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正好是小杯的3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
2、问:看出是什么故事了吗?
3、问:曹冲用了什么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教师引导说出“替换”并板书。)
4、谈话:曹冲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
(一)、理清大小杯的关系
1、师出示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5个)说:猜一猜,一个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小杯?
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来倒一倒。
2、师演示。(正好3杯)
3、问:谁来说一说大杯容量和小杯容量的关系?
4、师:假如老师再装满一大杯水,分给每个小朋友每人一杯水,一共可以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大杯可“替换”三个小杯)
5、师:假如有30小杯的水,老师分给每个小朋友一大杯水,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说出三个小杯可替换成一个大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意在让学生确立起倍和比的关系意识,能顺利进行转化,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例题。
过渡:小明在倒果汁的时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3、指名说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的?
过渡: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来容易吗?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
要求:
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5、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6、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替换成一种物体)
7、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检验。
过渡:跟他们一样的举手,确定百分之百做对了吗?那要确定做对怎么办?(检验)
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2、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
3、课件交流“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5、小结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
(四)、小结:
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
三、巩固策略
过渡:学到这儿有点累了,进段广告,轻松一下。[电脑播放广告]
这则广告不仅教育我们好东西一定要和亲人、朋友分享,还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目。
(一)、巩固练习。
1、出示巩固练习题。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2、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3、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实物投影交流。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口头检验。
5、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6、小结:我们还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替换”策略来解题。
【设计意图:广告的插入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感觉非常新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练一练”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
6、交流: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实物投影交流。
9、口头检验。
10、小结:
【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四、全课总结。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2、替换时你还注意到什么?有什么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3、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害怕,要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合理选择策略,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设计意图:这时的小结,是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怎样抓住它们的依据特点,采用不同的“替换”策略去解答问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可做为机动练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使学生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参观生态园(出示图片),看,多漂亮啊!
二、教学例1,感知一一列举
1、出示例1
园长叔叔想找我们同学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图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师:你想可以怎样围?
要求:独立思考,已经想好的可以和同桌轻声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还有这么多举手的同学,说明同学们还有不同的围法,那么这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提问:请你仔细想你想,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并且纪录在表格内,如果有困难,可以用18跟小棒摆一摆,填好后在小组中交流。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园长叔叔的难题,回顾一下,我们怎样找出4中不同围法的呢?(表格—一个一个写下来)
指出:在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一个一个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一列举。(板书:策略、一一列举)
4、 园长叔叔的羊圈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4种不同的围法,你能算一算各种围法的面积吗?
① 指名口答
② 比较一下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的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如果你是园长,你会采用哪种围法?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图书角有3本书,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阅方法?
① 你是怎么理解最少借1本,最多借3本的?
②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借1本 (师板书)
借2本
借3本
③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呢?你准备怎样找出不同的借法?(列表,一个一个写下来,一一列举)
2、布置任务,小组交流
用你喜欢的表示方法有序地分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借法。
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或者表格写在自备本上,再在小组里交流(请各个组长组织安排好交流的顺序)
全班交流
(把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别展示在实物投影上,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具体说一说。
如果订阅2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订阅3本呢?
那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板书)
2、那么为了不遗漏、不重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表格一一列举。
① 出示表格
① 出示表格
只订1本 订2本 订本
《科学世界》
《七彩文学》
《数学乐园》
② 指导生用划√的方法表示订阅的种类
先指导只订1本的
再指导订2本的(让生自己先分析怎么划√,再让生形成共识,划两个√代表一种订法)
最后指导订3本的
③ 看表格找出共有几种不同的订法(竖行数出)
4、:刚才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这个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四、巩固新知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够用一一列举来解决。
1、P64练一练:
一张靶纸共3环,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举吗?
试一试(注意有序性)
2、练习十一第一题:
课件显示问题:
先分析题意(红色标出部分表示什么)
生完成表格(完成在书上P66)
用你喜欢的方法,标记出几时几分第二次同时发车。(并和同桌轻声交流)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8
教学内容:五、六年级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思考;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灵活确定解题思路,合理选择解题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2.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并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具有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升对解题策略价值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理一理
谈话: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需要使用一定的策略,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1.列表。
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便于分析数量关系。
2.画图。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如:可以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问题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还可以用一一列举、还原、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练一练
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出不同的围法,然后交流,再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刚原来有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送给弟弟,后来又买了18张,这时共有47张画片。他原来有画片多少张?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题,然后交流。
3.王老师买了8个网球和1个足球,正好用去360元。足球的单价是网球的4倍,足球和网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学生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4.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学生用假设法来解决,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5.超市里有白糖和红糖480千克,红糖的质量是白糖的三分之五,红糖有多少千克?
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这一题,然后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小结。
三、补充练习
1.小明有5元和2元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37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2.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3.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军,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4.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5.食堂运来一批煤,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9,第二次用去1000千克,这时用去的煤与剩下的煤同样多。这批煤原有多少千克?
6.一套西服84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2/5。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
课后反思:
本课时内容与后一课时内容合并为一课时进行了复习。从复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了以前学习的这些内容。难度不大的有关找规律或是用假设、替换等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也都能正确解答。在运用假设法或替换法解决实际问题后,检验也很重要,课上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我请学生在列式计算后再进行检验,看看是否符合已知信息。
和沈老师一样,感到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复习中学习困难生就感到困难重重,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
课后反思: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完成的不错,补充习题的第3题和第4题学生错的比较多,可以理解,在之前学习的时候,第3小题也是学生有错误的。而第4小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分倍数和差数关系,题中如果告诉我们的是倍数关系,则总量是不变的,如果是差数关系,则总量要发生变化。另外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判断不出用替换还是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则可以让学生用列方程来解答。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学生采用了列方程的方法,在没有明确用哪种方法解答时,这也未尝不可。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9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陈老师来自卓洋中心小学,以后欢迎大家来我们学校作客,你们知道星期天我是怎么来的吗?请你们猜一猜。对,陈老师到古田,可以用乘客车、乘出租车、骑摩托车等不同方式,这些都是解决陈老师到古田这个问题的策略。(板书:策略)
请你们说一说,那天我来这里采取怎样的策略比较好?为什么?
师小结: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策略。
(评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四年级才编入教材,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与今天知识有关,易于学生,从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明白了什么是“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创设情境,理解题意。
今天,小华、小明、小军起到商店里买东西,(放幻灯片)你们认真观察,从中能获取多少信息?注意引导出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探究策略。
A、同学们真不错,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张贴:小华用了多小元?)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住处都要用到呢?该选择哪些信息呢?请你们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把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信息整理出来。请学生自己拿出本子,可以画图、画线段等方法把数据整理下来,再请学生的自己的做法与小组的民学交流,把小组的整理过程派一个代表展示出来。
学生尝试整理,师巡视。
B、谁愿意把你小组整理相关信息的方法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
指名学生上实物展示台,并介绍采用什么方法。
C、大家表现真不错,能够用这么多的办法来整理相关信息,现在我来考考你们,你们能把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信息试着整理在这张表格里吗?(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信封)
小华 ?元
D、谁能把整理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一下?指名展示。如果没错,师出示:
小明 18元 3本
小华 5本 ?元
问:这样整理好吗?为什么?
E、这种用表格来整理信息的方法叫列表法,现在我们用列表法来完成信息的整理:第一行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强调:不知道的条件用“?”来表示。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F、思考:为什么要把关于小明的信息整理进去,而不把关于小军的信息整理进去呢?要根据这张表,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
生:要求买5本用去铄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格。
师:利用这张表格,你会列式解答吗?
生解答后,把列式写在本子上。
生汇报,师板书:18/3=6(元) 5*6=30(元)
G、检验
小华和小明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吗?怎样进行检验?
小结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 列表的策略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在教学时,是直接呈现还是逐步引导,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如果引导,该如何引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数据,在学生中出现了画图、画线段,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方法,把学生从练习中逐步引导出列表.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初步体会列表的意识。)
三、巩固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我们已经初步体验了用列表法来整理相关信息,现在请大家看这道问题: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整理出相关的信息,并解答吗?请你们完成在书本第64页。
做完后,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思考过程。
(2)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你是怎么整理的?解答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板书:18/3=6(元) 42/6=7(本)
(3)大家运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感觉臬?
(4)如果我们要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把这两张表合并起来,电脑出示合并过程: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但是画表格很麻烦,要花很多时间,我们去掉表格的边框和姓名,用箭头连接,我们就能得到: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你们能把括号填写完整吗?看谁完成得最好?
(5)请大家观察电脑中的图,箭头表示什么(表示这两个信息都是一个人的,是对应的)?再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在变化,什么没变化?
引导学生得到:箭头的`左侧都是数量,右侧是总价,总价和数量在发生变化,但单价不变.
(评析:买5本用去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是有变化的,逐步从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探讨整理数据的方法到让生自己独立完成填表、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要购买一些体育用品,让我们来看一下(放录像)请你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先列表整理,再解答。
(2)学生交流列表整理信息和解答情况。提问:56*6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从哪里知道的?这话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足球的总价=排球的总价)还可以表示什么?(课件出示:=篮球的总价)
五、拓展提高。
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街道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物原价15元,现价8元。
小力:我买3个文具盒。
小红:我买4个书包。
小芳:我买10个卷笔刀。
问题:1、小比小芳多付多少元?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然后再解答。
(评析:在“想想做做”中的练习与拓展的题目中,有较难的题目,整理信息的表格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向学生得出了新颖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整理信息,避免机械记忆和单纯模仿,实现策略形成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自己的领域中有一个发展,必须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发现自己的不懂地方,并能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讲解中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认真、紧张、自觉、主动、顽强的心理。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自己探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整理,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使教师教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变为了“新奇有趣的东西”,自然“被动学”变为了“主动学”。在教学时,我们应当要摒弃以讲为主、包办代替、强行灌输等做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能独立完成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让他们完成一部分,把真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
(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1)8行树有多少棵?
(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
(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
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2、做练习九第7题。
(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
(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
(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
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1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在落实教学目标方面要避免以下问题。
不重视一一列举的有序性。某些教师认为苏教版教材在教学一一列举策略之前,每个学期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这个策略,只是没有提炼出策略名称而已。特别是四年级下册学习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已经会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搭配,因此本课无须强调有序。苏教版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特点是,先将要学习的策略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然后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正确处理好策略的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关系,唤醒学生已有的一一列举经验,引导学生探究一一列举策略的内涵,学会有序思考。
呆板、僵化地理解一一列举策略。教材中的一一列举策略主要是借助表格呈现的,因此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一一列举策略就是用表格呈现所有可能的策略。事实上,列表策略强调的是用表格呈现信息,一一列举策略强调的是列出所有的可能情况。用表格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只是一一列举策略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能较清晰地列出所有的可能,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掌握用列表法进行一一列举的基础上思考不用表格如何做到一一列举。
孤立地学习某种策略。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假设、替换、转化等策略。教学时,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其中的某种策略,而应了解编者的意图,有机地将前后策略联系起来,提高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以“宝贝向前冲”为情境,引出3道不同年级的数学题。
(1)把7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
(2)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用小数点和2、3、4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小数?
2.引导学生找这3道题的解法的共同特点,并想一想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有序性,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揭题。
【用学生已会解决的不同层次的3个实际问题为教学引子,唤醒学生关于有序的'经验,并在反思解题的共同特点和注意点时,让学生感知本课教学的重点——有序思考。这样的设计旨在梳理分散在各个年级的与一一列举有关的内容。】
(二)整理信息,感悟策略
例l: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整理信息。提问: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表格。小组先动手围一围,再将不同的围法填入表格(表格主要包含长、宽、周长、面积等项目)。
3.汇报结果。交流所填表格,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的现象。
4.整理表格。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无序的表格谈谈怎样使之有序。
5.探寻规律。引导学生结合有序排列的表格,探寻表格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得出:①周长不变。不管怎样 围,周长都是18米。②长、宽和面积都在变。长由8米变到5米,宽由1米变到4米,相应的面积由8平方米变到20平方米。③长与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④从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考虑,应选择面积最大的围法。
6.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回顾帮王大叔解决围羊圈问题的过程,思考有哪些收获、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归纳;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能列出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策略;有序思考不仅能保证列举时不重复、不遗漏,还有助于发现规律。
【本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用表格进行一一列举,并借助表格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发现数量的变化趋势。教学时要突显有序思考,可分四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整理信息。为了防止学生囫囵吞枣地理解题意,可先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认识基本的数量关系。第二层,无序列举。可故意将表格多设计几行,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还可在学生汇报时有意展示有重复、遗漏现象的表格,让学生意识到无序会导致遗漏或重复,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三层,有序列举。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认识到列举时要有条理、有序,体验有序的重要性,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第四层,反思提升。在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反思、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图中杂志为《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图略),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1.学生独立整理信息,理解“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步骤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重点交流订阅2种的可能情况,突出有序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列表,还可以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并尝试用字母、数字、符号或其他形式表示这3种杂志,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
4.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并说说理由。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让学生探索不列表时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能促使学生多视角、多形式地解决问题,有效预防学生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或片面地将一一列举策略理解为通过表格列举的策略,提高他们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独立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一张靶纸共3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2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2.独立思考:把“小华投中2次”改为“小华投了2次”,结果怎样?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一一列举策略,具体是如何应用的。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独立应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内化一一列举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的信息。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信息,选择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配套教材、设计的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小朋友,你买过东西吗?出示情景图:商店柜台
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2、再出示小朋友图,问:你知道小芳用去了多少钱?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用到了两个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知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应该剔除无关信息,形成一种贯彻课始终的思路。]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具商店(出示例题图)
提问: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你需要用到上面的哪些信息?(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上字变色。)
你能什么办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使人一眼就看清楚。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出示学生的表格形式: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提问:这道题先算什么?18÷3=6(元)
再算什么?6×5=30(元)追问:为什么可以用6×5,强调理解小华和小明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单价不变。
[设计意图:出示情境图和问题时,让学生直接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这时需要将这么多的信息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进行整理,整理成为了一种需要,整理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过渡: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2、小军买了多少本,你们能先列表整理吗?
你是搜集哪些数学信息列表整理的?(指名回答,师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军
?本
42元
小明
5本
30元
小军
?本
42元
(学生根据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
列式为:18÷3=6(元) 或 30÷5=6(元)
42÷6=7(本) 42÷6=7(本)
3、(出示刚才的两张表格)如果把两次列的表格合并起来,(动态演示将表格式变为尖头式)你能说出括号里的得数吗?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观察表格,哪些数量在发生变化呢?(指名回答)
你还什么了发现?(课件出示结语)
[设计意图: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进行表格的转化,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发现了一些可变的数量和不变的'数量以及一些变化规律,并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
4、小结:仔细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用哪些方法来整理信息的?画图、列表整理信息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 画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
列表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列表整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时和学生谈“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起一开始就谈策略,可以避免学生唐突,因为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初次应用,巩固新知。
(一)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
2、先根据题目地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出示空白表格,学生先在练习纸上完成,然后共同在课件上填表。独立解答,交流。
(二)判断。
1、小红买3枝钢笔,60元,小军买5枝同样的钢笔需要多少元?
明明对这些信息也用列表的方法进行了整理,你觉得明明整理得怎样?
小红
5枝
60元
小军
3枝
?元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课件演示)
2、学校栽了一些盆花。如果每个教室放3盆,可以放24个教室。如果每个教室放4盆,可以放多少个教室?(选自想想做做第4题题目)
每个教室放4盆
放24个教室
每个教室放3盆
放?个教室
指名学生找出不恰当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的练习,让学生通过仔细读题,找出错误并进行改正,发现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时的注意点,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想想做做”第2题(购球情境)。
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五、拓展提高,内化新知。
创设情境——播放商品降价信息:
“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街道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笔原价15元现价8元。……”
小力:我买3个文具盒。小红:我买4个书包。小芳:我买10个卷笔刀。
问题1:小红比小芳多付多少元?
问题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让学生先设计表格,再听录音,记录有关信息,然后解答。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机动)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多种官观,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理,内化知识,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
六、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学生充分交流。
3、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4、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1)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2)18元买3本,()元买5本,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元。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4)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①小明3本18元。
②小华5本()元。
③小明3本18元。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8÷3=6(元),6×5=30(元)。(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1)师生评议学生的整理结果。
(2)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3)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引导比较,强化整理信息的方法。
(5)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整理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2)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
(3)提问:通过整理,解题的感觉如何?
(4)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整理、解答,指名板演。
(2)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整理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四、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学会收集有效信息,并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通过列表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一理念为依托。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探索解题策略展开,先出示有很多信息,但隐含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图,让学生选择信息,选择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感知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来整理信息。然后通过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策略内化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初步感知用列表来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出问题:
(1)你听到了或看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每枝钢笔多少钱?
小华买笔记本用去了多少钱?
小军买了几本笔记本?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步计算的马上解决。
2、解决小华买笔记本用去了多少钱?
(1)找有用的信息
①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钱?图中那么多信息,你打算怎么办?
②那么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呢?请你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2)记录信息
①如果要求你们把这些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你会怎样记录?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信息。
③汇报展示方法: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录信息的吗?
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有:完整地记录信息的方法
摘记数字记录的方法
摘录重点的方法
(3)优化方法:
①如果现在再让你记录,你会选择哪种记录的方法?为什么?
③再来说一说:刚才他是怎么样记录的?
④在摘录重点这种方法的基础上添上表格线,使它成为一个表格。
⑤你能看着表格直接列式解答吗?
(4)揭示课题
3、初步应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1)现在你们能不能也用列表的方法把求小军买多少本笔记本?需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2)汇报展示:你能说说你是怎么记录整理信息的吗?
(3)列式解答。
二、通过观察比较,巩固列表的方法,并对列表的方法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
(1)观察这两个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表格来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共18元
小华
5本
共?元
小军
?本
共42元
(3)还有更简单一些的呢?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现在你能把括号里的数填出来吗?
三、实践应用,再次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解决买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信息。
(2)汇报展示并列式解答。
2、录音播放商店降价的信息:
(1)现在有2个问题,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解答。
问题一:丽丽和芳芳一共付了多少元?
问题二:丁丁比丽丽少付多少元?
(2)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上教科书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第72页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用策略解答一些问题。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并会用假设的策略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口头列示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可以倒满 ,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提问:为什么可以用720÷9来计算? 出示例1
提问:这里还有一道题,你能解答吗? 发:和上面的一道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
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创设到果汁的问题情境,呈现对比强烈的可以直接平均分和不能直接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
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探索策略
出示例题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大杯的
1容量×3=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使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大家先联系刚才找到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个别指导。 反馈:你想到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请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提问: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结果会怎样?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杯?
思路二:先画线段,再解答。
提问:画图表示题意时,可以先画哪条线段?怎样画出表示1个大杯容量的线段?为什么表示1个大杯容量的线段要和表示3个小杯容量的线段画得同样长?从图中可以看出,720毫升果汁正好倒满多少小杯?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那这一过程中都要把1个大杯看作几个小杯?
指出: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策
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梳理,找到数量关系,并说说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感知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打开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针对解决问题的困难,启发学生思考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大方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有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产生假设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并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列式解答的同时,提出检验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4)小结。
提问:解答例1的一开始,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
指出:由于题目中是吧720毫升的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两种杯子中,解题时不能直接用除法算出结果。为了化难为易,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这样就使原来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问题转化成只含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
【设计说明:及时反思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等问题,以强化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被,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经历和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更深刻的题感悟。比较两种假设思路的联系与区别,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目的是帮助学生整理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和感悟;回顾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策略的内化,形成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 让学生按讨论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让用不同思路解题的学生展示自己列式解答的方法,介绍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设计说明:想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时可以怎样假设,再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不同的假设思路,突出了课本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指名说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做练习十一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要求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假设?如果假设全部用小货车来运,一共需要多少辆?假设全部用大货车来运呢?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进行假设的,怎样列式解答的。
【设计说明:围绕假设策略的重点,设计针对性强、层次鲜明的练习,引导学生经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的深刻感悟和体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
的经验,增强运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3题。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两个未知量→一个未知量
6个小杯: 1个大杯:
720毫升
【教学总结】
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感知策略、体验策略、形成策略、运用策略的过程。在学生形成“假设的策略”的同时,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发展数学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策略。
“策略”属程序性知识,它无法直接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从外部输入,而必须在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不断积累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内部产生。本节课中,问题呈现后,教师没有做任何分析、提示,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尽管此时学生没有意识到假设策略的运用,有些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经历了就会有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本课得以精彩展开的宝贵资源,也是学生在下环节活动中体会假设策略价值的基础和关键。
2.有效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策略。
解决问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分析、反思中提取策略。当学生交流了自己的解题方法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将不同解法中相同的策略元素“假设”提取出来:第一位学生汇报后,教师以“你觉得这位同学在解答时最
关键的步骤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关注“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有学生说可以画线段图,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用这样的3小段表示大杯的容量,也就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成功地使学生本来无意识的策略明晰化,逐步形成策略。
3.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策略。
学生学习策略的过程不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假设策略”的价值。本课的开始,教师精心设计了一道准备题: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既复习了基本的数量关系,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为下环节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做了必要的孕伏。出示例题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有点复杂了吧?与第1题相比,复杂在哪里?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如果题目中只有一种杯子,问题就解决了,这就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设法把大杯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换成大杯。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抓住题中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觉地“换”到有条理地“换”的过程,通过“换”来实现假设,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假设,怎样假设,进而感受到通过假设实现“消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关键的步骤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关注“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有学生说可以画线段图,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用这样的3小段表示大杯的容量,也就是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成功地使学生本来无意识的策略明晰化,逐步形成策略。
4.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策略。
学生学习策略的过程不只是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假设策略”的价值。本课的开始,教师精心设计了一道准备题: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大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既复习了基本的数量关系,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为下环节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做了必要的孕伏。出示例题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有点复杂了吧?与第1题相比,复杂在哪里?通过比较,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如果题目中只有一种杯子,问题就解决了,这就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设法把大杯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换成大杯。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抓住题中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直觉地“换”到有条理地“换”的过程,通过“换”来实现假设,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假设,怎样假设,进而感受到通过假设实现“消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3-20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4-21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4-14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12-30
用分数解决问题教案04-27
解决问题说课稿02-02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5-24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