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而且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这首诗词,虽然内容不算太深奥,但文中所表达的诗词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分析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时,我及时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等。结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想象、表达;当学生想象有障碍时,就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体会。
另外,我以“读”字当头,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结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十分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但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时会更顺畅一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词。这首词语言比较朴素,内容简单易懂,但意境非常美好。它描写了作者在夏天的晚上路过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辛弃疾的一生,是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君爱国的一生,是至死豪情万丈丝毫不减一分的一生,他不但有军事上的才华,还是继苏轼之后,把豪放词发扬光大的人。我对他钦佩有加,强烈地想要把这种情绪传达给学生。于是在介绍作者这一块,我没有让学生站起来读他们搜集的材料,而是自己做了关于辛弃疾的一生的简介,展示给他们看。虽然我的概括更简明扼要,既有对他一生各个不同的阶段的经历的.介绍,又有对他的词的分类及取得的成就赞颂,但是我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不能大包大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认识辛弃疾,他们说得不全面的,我再来补充。这样既锻炼学生搜集、概括资料的能力,又尊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把他们当作了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简单地教给他们一大堆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起这个道理都知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忽视了这一点。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词义简单,只点了三个同学站起来朗读,作了简单评价之后,就让全班诵读,然后就草草结束了诵读这一环节。现在反思起来,自己首先没有对学生的学情有正确把握,我以为简单的,其实对相当一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需要反复朗读,才会对词的意境有所体会。另一方面,不管哪首诗词,其实都需要多种形式的朗读,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走进意境的必要途径。读不出节拍,读不出感情,读不出韵味,读不出神彩,谈什么体会词的意境呢?朗读是学习一首词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是偷工减料,急功近利,只会给整节课带来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在分析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们朗读诗句,进而说自己想到的画面。这个环节我又过于放手,引导不够。比如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如果我给学生创设情境:青蛙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估计学生们的思路就打开了,会说出很多自己的想象,课堂气氛会活跃很多。又比如最后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我只是
简单提问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如果提示学生们去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让学生对作者的喜悦之情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是有无穷的想象力,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巧妙的引导,智慧的点拨,也许这些想象力会一直沉睡。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理论联系实际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努力,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打造自己的课堂,做学生的倾听者,欣赏者,做他们的引导者,领路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会学会学习,体验成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3
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我就会觉得好像放下了很大的担子,很轻松。我以为这次紧张的十分钟讲课也会是一样的。因为在讲课之前的一周,我确实是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我以为我会在讲课结束后释然很多,轻松很多。可是事实告诉我,这次是个例外。在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一如平时的心静,踏出教室的那一瞬,也是一如平时,没有诧异的思绪。直到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讲课的过程,从选择要讲的篇目一直到结束展示内容写反思,我突然明白了:课堂十分钟的结束并不是一项任务的完结,而是开始。这项任务就是教学,这是我在踏进实习讲台的一次演练,依旧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当然不会有完成任务之后的欣喜与轻松。教学,这项没有结点的任务,终究会变成习惯,我希望它会变成好习惯,在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好习惯。
回顾讲课十分钟的展示,不论教学课文的`选择,还是教学设计的编排,教学展示内容的选择,抑或是教学实践展示,课后自我评价反思,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位老师的点评指导,更使我受益颇多。我从教学设计、课程实践、课后回顾等方面反思,总结以下几点问题。
强权意味浓。意识之外忽略学生的自主性。这一点不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所表现。我把教学设计看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先行者,是进行实际教学的前奏,一节好课与好的教学设计相联系。我花了很大工夫设计教案,在正式讲课之前也是改之又改,直到临近上课前两天才最终确定下来。可是通过实际的教学,我发现,我的教案设计依旧是漏洞百出。首先是教案设计不由自主的落入“强权指导”之中。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我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遵循了“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引导”的原则,实际情况是我依旧落入了教师强权主导的漩涡。我在
梳理学生总结出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视听触嗅等感官感受时,不自觉地放入了图片。本来只是想在学生作画或写作文段之前给他们一点总结提示,而事实是图片的放置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些图片在他们写作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脑子中了,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重要的是诗词中的这些景物景象是根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或图画描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人对同一诗词、同一意象的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及场景的解读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个性化亮点,如果让这些预先设计的他人的理解阻止了学生的创造力,就真的是有悖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体验,自己写作。为此,我将此环节改成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我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之行”,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这种强权的思想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词后的感受、心情,预设学生会答“喜悦”或者“焦虑着急”等感受。当学生说出自己“惬意”的感受时,我不自觉地将其拉到自己的预设“喜”字上。“惬意”,“称心、满意,舒服、舒心”,转换为“喜”之“愉快、高兴”虽谈不上扭曲,但确实有些突兀。这一点问题唐同学和林老师都给了我提示,非常感谢他们。我的突兀的做法是我太依赖预设,没有考虑到灵活处理课堂变动的结果。其实,以后的教学活动就是灵活的展现,以学生为主导,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发言。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端,这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人教版第11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乐学氛围。
为了让学生喜欢这首词,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节课我创设了多次的情景。第一处是在教学伊始,通过师生介绍诗人及创作这首词的背影,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第二处是在学生质疑“谁在说丰年”处配了一幅稻花的田园图,让学生扮演农民、诗人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诗人兴奋的心情。第三处是在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意境时,出示了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看图和反复有感情地读词,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了词中的意境,并能赏析好词,体会到这些词的妙处。第四处是学生在回顾练习中,通过配乐和看图片总结了整首词的内容。第五处是学生在古诗新创中,利用扇子等道具表演自编的这首词。这首词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通过多处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好地理解了词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节课我采用了“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词语和诗句意思时,先主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已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出的词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时,先让学生质疑,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如谁在说丰年?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这些疑难点正是全文学习的难点,面对这些课堂学生生成的问题,我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导学生自由读书,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他们在讨论中得知了答案,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最终自行解决了问题。在回顾总结中,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整首词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词的画面说出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这首词。
三、以读为主。
古诗教学,我认为读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本节课,我非常重视读,通过多层次地读,最终达到理解内容的目标。本节课分为几个层次地读,第一层次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一定节奏读。通过让学生轻声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四次的读书,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及词的节奏,达到了读准、读通顺的目标,也为下文教学读好诗句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层次是读懂诗句内容这次采用;默读和表演读的方式达到学生理解诗句的目标。第三层次是读好诗句。通过看图读、配乐读、赏读、挑战读、边想象边读等方式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最后一层次是感悟读。学习完整首词后,再让学生回到古代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会怎么吟诵出来?在这种具体情境中读出词中的画面,并把这种画面用现代的方式演译出来。这课教学通过了多次不同层次的读,学生的感情都能在读中体现出来,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这节课按照简溢铸校长提出的““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模式尝试进行教学,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本节课能放手让学生质疑,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但是还没充分放手,对于课文的其他疑难点,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如对于“路转溪桥忽见”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分歧,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先过溪桥才看到茅屋,可以抓住学生的争论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理解更深入。对于“说丰年”,课堂上学生只是说了青蛙、农民和诗人谈论丰年,还可以再发散学生思维,这首词里还会有哪些景物在仿佛说丰年呢?
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
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
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
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5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学本词是我能围绕文章词句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然奇妙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词的精美意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恃趣,张扬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也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诗歌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齐读让同学单独朗读。紧紧围绕“读”,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就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讨论环节。以4个同学为一小组自主学习探讨课文难点重点。
第一次讨论设计了:上片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上片首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现农村怎么样景象?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什么角度来写这句话的`?第二次讨论设计了:下片首句写了怎么样的气象情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熟悉的茅店却忘记了,这表达了什么意思?又说明了什么?此环节的安排同学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的让学生去研究分析课文。收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表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课文开头导入时的图片和《油菜花的季节》的音乐,都很好的展示了田园的美丽景色。这些都可以引导,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尝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6
这节课按照简溢铸校长提出的““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模式尝试进行教学,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反思:
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本节课能放手让学生质疑,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但是还没充分放手,对于课文的其他疑难点,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如对于“路转溪桥忽见”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分歧,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先过溪桥才看到茅屋,可以抓住学生的争论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理解更深入。对于“说丰年”,课堂上学生只是说了青蛙、农民和诗人谈论丰年,还可以再发散学生思维,这首词里还会有哪些景物在仿佛说丰年呢?
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
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
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
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人教版第11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乐学氛围。
为了让学生喜欢这首词,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节课我创设了多次的情景。第一处是在教学伊始,通过师生介绍诗人及创作这首词的背影,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第二处是在学生质疑“谁在说丰年”处配了一幅稻花的田园图,让学生扮演农民、诗人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诗人兴奋的心情。第三处是在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意境时,出示了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看图和反复有感情地读词,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了词中的意境,并能赏析好词,体会到这些词的。妙处。第四处是学生在回顾练习中,通过配乐和看图片总结了整首词的内容。第五处是学生在古诗新创中,利用扇子等道具表演自编的这首词。这首词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通过多处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好地理解了词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节课我采用了“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词语和诗句意思时,先主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已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出的词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时,先让学生质疑,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如谁在说丰年?
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这些疑难点正是全文学习的难点,面对这些课堂学生生成的问题,我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导学生自由读书,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他们在讨论中得知了答案,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最终自行解决了问题。在回顾总结中,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整首词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词的。画面说出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这首词。
三、以读为主。
古诗教学,我认为读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本节课,我非常重视读,通过多层次地读,最终达到理解内容的目标。本节课分为几个层次地读,第一层次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一定节奏读。通过让学生轻声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四次的读书,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及词的节奏,达到了读准、读通顺的目标,也为下文教学读好诗句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层次是读懂诗句内容这次采用;默读和表演读的方式达到学生理解诗句的目标。第三层次是读好诗句。通过看图读、配乐读、赏读、挑战读、边想象边读等方式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最后一层次是感悟读。学习完整首词后,再让学生回到古代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会怎么吟诵出来?在这种具体情境中读出词中的画面,并把这种画面用现代的方式演译出来。这课教学通过了多次不同层次的读,学生的感情都能在读中体现出来,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这节课按照简溢铸校长提出的““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模式尝试进行教学,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本节课能放手让学生质疑,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但是还没充分放手,对于课文的其他疑难点,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如对于“路转溪桥忽见”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分歧,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先过溪桥才看到茅屋,可以抓住学生的争论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理解更深入。对于“说丰年”,课堂上学生只是说了青蛙、农民和诗人谈论丰年,还可以再发散学生思维,这首词里还会有哪些景物在仿佛说丰年呢?
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
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
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
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03-13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06-18
生活中的大数教学反思10-11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04-06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04-08
《旅游中的数学》教学反思04-17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4篇04-18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反思06-12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