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案 小屋 精神

管理员

摘要: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1……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1

  课堂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为三维空间。除了拥有时空感之外,还拥有精神世界,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作者作品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4、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预习与交流

  1、读准字音。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 金戈铁马(gē)俯拾即是(jí)金戈(gē)铁血

  形销(xiāo)骨立抽丝剥茧(jiǎn)鸠(jiū)占鹊(què)巢

  李代桃僵(jiāng)相得益彰(zhāng)襟怀(jīn) 广袤(mào)云霓(ní)

  污浊(zhuó)憎恶(wù)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

  灼晃(zhuó)困厄(è)盛放(chéng)窗棂(líng)矗立(chù)

  惊骇(hài)濡养(rú)灰烬(jìn)积攒(zǎn)几案(jī)

  坍塌(tān)麾下(huī)驰骋(chě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游弋:在水中游动。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耸地立着。

  二、课文导读,整体感知

  (一)通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感知大意。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第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三、深入探究

  1、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交流点拨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四、细读感悟

  (一)细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

  1、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说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引发读者思考。

  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关系:层层深入,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2、开头两段作者引用名言、古语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段作者引用名言、古语,都从空间角度诠释了人们渴望而又往往难以企及的宽广的心灵境界,也就自然引出了本文话题————心灵空间如何布置,即建设“精神小屋”。

  3、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

  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对人的心灵进行了描述。

  “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积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同样的“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4、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5、第一部分部分哪些话是过渡?

  “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

  这几句话自然转换显得不露痕迹。

  6、我们“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应该在什么情况下?

  “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7、“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8、第4段列举了城里人见面问话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举生活中例子,是为了说明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为下文修建自己精神的三间小屋做铺垫。

  9、在本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阐述?

  主要是打比方,最典型的就是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

  (二)细读第二部分(7-17段)后思考:

  1、请说说第7段中“你的一生、、、、、、铮铮作响”所使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人的一生比作“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爱和恨都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首先选用两组带要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其次,又用了一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着用两个假设句,比较爱与恨的结果;最后议论,告诉人们销毁精神垃圾,让心灵洒满阳光,“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3、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之时,作者着重强调的是什么?

  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4、“无师自通”、“净手焚香”的含义是什么?

  “无师自通”这里指自然发生。“净手焚香”,这里指去除尘埃,营造净化的仁爱心境。

  明确: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假如爱比很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大的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5、本部分的文字形象、生动,飞扬,鲜明,新奇,作者运用了哪些?作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本部分作者所运用的方法还是比喻,还有拟人等。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笔下的文字真如繁花盛开,奇英缤纷,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也使得说理的文字具有了情感的力量,生动又悦耳,在扩大感染力的同时,必然会增强说服力。

  如文中将“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比喻“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既贴切又奇特而鲜明。

  再如文中“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象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就温馨而活泼,新鲜极了,非常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三)细读第二部分(9—13段)后思考:

  1、作者引用带量数据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我们一生从事工作的时间漫长,我下文如何对待事业做铺垫。

  2、人生工作“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大多数人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大多数人的反应“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这是因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假如你从事的工作时你的爱好,这7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万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3、大多数人在谈到工作时是什么样的表情?为什么?

  在谈工作时表情是乏味麻木。

  这是因为找对了工作的幸运儿不多。

  4、作者认为事业对精神的作用,上文中有这样的形象表述,你能否指出来,并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其“濡养”或“腐蚀”作用是“快活和充满创意”或“花容磨损日月无光”。

  7、建造第二间精神小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剥除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住进了你所爱好的事业。

  也可能“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第二间精神小屋永远建造不成功。

  8、成功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什么?为什么?

  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这是因为“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9、读第10段,文段中以“假如”为开头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两个“假如”领起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从事“喜欢的工作”和“不喜欢的工作”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境况,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事业(工作)对一个人精神的巨大影响。

  10、读第12段,为什么说“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注要靠自己寻找”?请结合下文简要分析。

  因为相宜的事业不容易找到,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靠自己去努力探索。

  (细读)第二部分(14—17段),思考后回答

  1、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建造“安放我们自身”好像一个怪异的说法?

  因为人们根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

  2、“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具体指哪些?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后回答。

  我们所认识的人指他人思想、最新信息、别人的生活(别的喉咙都囔过的,别的手指圈划过的)、世界万物。(不仅只是我们我们所认识的具体的人)。

  3、作者凭什么推断“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

  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4、文中达对人对己迥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作用: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深刻的印象,刻骨铭心的震撼。

  (五)细读18、19段,思考后回答。

  1、作者认为应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3、精神的小屋2、为什么说“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因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于个人而言,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宽广。

  3、回归前文,思考一下,文中“三间小屋”与“人之大心”矛盾吗?

  不矛盾,大中求小,小中见大,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

  4、文章结尾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内容上,提出建议,扩建精神大厦,深化了文章中心。

  4、概括18、19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五、课堂总结

  1、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2、归纳文章的主题。

  明确: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3、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六、拓展训练

  你认同毕淑敏的“精神小屋”吗?你将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小屋呢?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宽宥、游弋、轻觑、广袤、自惭形秽、俯拾即是”等词语。

  2.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2.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1.通读全文,结合自身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和关系。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工具】

  教学PPT,教学音频

  【教学方法】

  1.品悟教学法。

  2.积累梳理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毕淑敏,女,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说《昆仑殇》《女人之约》《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本书收录了毕淑敏多篇关于心理学的散文,本书收录了《生命的借记卡》《让死亡回归家庭》《非典附送的风铃》等优秀散文作品。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棂(líng)厄(è)襟(jīn)宥(yòu)弋(yì)

  觑(qù)麾(huī)袤(mào)赘(zhuì)即(jí)

  骋(chěng)霓(ní)销(xiāo)濡(rú)挟(xié)

  铮(zhēng)汐(xī)秽(huì)恶(wù)攒(zǎn)

  (2)重点词语

  游弋:在水中游动。

  轻觑:轻视,小看。

  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彰,显著。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销,消瘦。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可望而不可即: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望,远远地看。即,靠近,接触。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题目采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的`精神世界比作“三间小屋”,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同时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深层领悟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3.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理解下面一句话的含义:

  “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找相宜的事业比作寻找雨后的菌子,说明相宜的事业并不容易找到;更进一步说明对自身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5.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结束语】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

  爱和恨打扫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好的事业(努力向上的小屋)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庄严、真诚的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3

  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的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一、新课导入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襟怀(jīn)广袤(mào)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窗棂(líng)矗立(chù)

  惊骇(hài)濡养(rú)灰烬(jìn)

  积攒(zǎn)几案(jī)坍塌(tān)

  麾下(huī)驰骋(chě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游弋:在水中游动。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得,相互配合,映衬。彰,显著。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耸地立着。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作者链接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

  盛着爱恨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规划、耕耘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珍视自我独特安稳

  3、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交流点拨】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

  【交流点拨】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二)深层探究

  1、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交流点拨】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2、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交流点拨】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4、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交流】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3.简要分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为“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精美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下(huī) 广袤(mào)

  赘余(zhuì) 窗棂(líng) 坍塌(tān) 灰烬(jìn) 困厄(è)

  襟怀(jīn) 濡养(rú) 憎恶(zēng) 驰骋(chěng) 矗立(chù)

  自惭形秽(huì) 俯拾即是(jí)

  2.词语解释。

  (1)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4)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三、讲授新课

  1.熟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修建第一间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修建第二间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修建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总结全文,发出倡议。

  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说的三间精神的小屋分别有什么精神内涵?

  明确:①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②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③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一至六段写了什么内容?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第一至六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引出如何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话题。

  (3)第一间精神的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感情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然后又用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两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博大的胸怀。

  (4)第二间精神的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不懈追求,抽丝剥茧,寻找自己爱好的事业。

  其次是耕耘阶段,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喜欢的事业而拼搏。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收获事业的成功,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间精神的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在自己的精神小屋里找不到自己生存的证据的可悲。告诫人们:要修建好自己的精神小屋,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如何理解第三间精神的小屋中的“自身”?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通过“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6)概括第十八、十九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3.三读课文,总结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5.类文研读。

  保持惊奇

  毕淑敏

  ①生命开始的一瞬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得明朗?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②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③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个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你会发现,惊奇在更多的时候,是稚嫩的表现,是少见多怪的代名词,是一种原始蛮荒的状态。在尊重老练成熟的社会心理中,惊奇是如胎发①一般的标志。

  ④于是人们开始厌恶惊奇。

  ⑤如果你看到丑恶,假装没有看到,依旧面不改色,谈笑风生,人们就会送你“人情练达”的评价。你听到秽闻,仿佛在那一刻患了突发性的耳聋,脸上毫无表情,人们会感觉你老于世故,可以信赖。你被美丽、美好、美妙的景色感动,只可以默默地藏于心底,脸上切不可露了少见多怪的惊异,人们就会以为你少年老成,有大谋略、大气魄,是可做将帅的优良材料。你碰到可歌可泣的人间至情,要把心肠练得硬如钻石,脸不变色心不跳,就算真搅得肝肠寸断,也只可夜晚躲在无人处暗自咀嚼……我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我们以为永不惊讶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见怪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更不消说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会更猛烈地加速心灵粗糙,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

  ⑥其实,细细分析起来,惊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先有了惊,然后才是奇。如果说“惊”属于一种对陌生事物认识局限的愕然,“奇”则是对于未知事物积极探讨的萌芽了。否认了“惊”,就扼杀了它的同胞兄弟。我们将在无意之中,失去众多丰富自己的机遇。

  ⑦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孤陋寡闻的。你在你的行业里是行家里手,在其他领域完全可能是白痴。这不是羞愧的事情,坦率地流露惊奇,表示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无知以及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我认识一位82岁的、肾脏功能已经衰竭的老人,他兴致勃勃地同我探讨电脑的种种输入方法,在自己的专业范畴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但是对电脑的理解多有谬误,就连我这个“二把刀”也听出了许多破绽。但是,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⑧惊奇是一种天然物,而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真情实感的火花。惊奇不仅仅是稚嫩,惊奇不仅仅是无知,惊奇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深化和前进。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

  ⑨然而,在城市里待得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像鳝一样滑行着,浑身沾满着市侩的黏液。

  ⑩到自然中去吧,造化永远给我们以惊喜。和寥廓的宇宙相比,个人的得失是怎样的微不足道啊!不要小看山水的洗涤,假如真正同天地对一次话,我们定会为自己重新获得了活力而惊奇。

  9322;同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来一次促膝谈心吧。和朋友坦诚地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惊奇就在这清明的心境中,翩翩来临了。

  9323;在静夜中同自己对话,回忆那些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温习曾经使心灵震撼的镜头。它也许是旷野里很小的一朵花,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也许是雄浑激荡的乐曲……总之,那是独属于你的一份秘密,只有你才知道它对于你的特别的意义。古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复习以往情感中最精彩的片段,常常会使我们整旧如新。

  9324;保持惊奇,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

  [注]①胎发: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

  (1)文中第③段说“惊奇是如胎发一般的标志”,这里的“惊奇”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中第⑤段说“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请结合本段内容概括我们惊奇的本能是怎样丧失的。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的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惊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

  (1)稚嫩(幼稚、无知、稚弱,不成熟);原始蛮荒。

  (2)①把惊奇视为性格缺憾,厌恶惊奇;②有意识地掩饰惊奇,训练自己习惯漠视、麻痹心灵。

  (3)①对年老体弱的老人还能保持惊奇天性的钦佩(赞叹、佩服);②对我们已经丧失惊奇本能的愧疚(惭愧)。

  (4)①到自然中去与天地对话,使自己重新获得活力;②与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谈心,留存对真情的敏感、保持开朗心境;③回忆震撼心灵的片段,使自己整旧如新。

  四、总结收获

  同桌间互相谈谈学习了本文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搜集毕淑敏的其他文章来阅读,第二天组内讲述阅读情况。

  【板书设计】

  精神的三间小屋引子——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修建三间小屋感情事业自身总括全文 美好人性 健康人格发表议论 增修新舍 矗立大厦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5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

  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

  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6)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

  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1.本文构思新颖独特。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重文本理解,理性分析,从多个方面培养阅读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使学生增强了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也会启发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对生活的领悟程度尚有欠缺,对文章的哲理美的体会尚不充分。

  第三单元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相关文章: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04-30

三间房子教案03-21

音乐小屋音乐教案12-18

小屋说课稿12-1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9-06

质量精神口号12-23

团队精神口号11-22

雷锋精神活动总结04-14

精神卫生日活动总结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