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童年……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设计教案时,自认为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应该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
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此时,我向学生提出:“作者问了几个问题?”有的同学说“四个”,有的说“五个”。李步庚同学还把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问了出来,而此时,我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说明我平时的教学机智还不够,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作出适时地反应。
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我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结果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整体角度看,一是教学内容重复,二是理解进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线,把握好文章的“题眼”,并围绕“题眼”去设计环节,精心提问,才会走向成功。就像本节课,我的“题眼”并不明确,错以“发现的过程”为“题眼”,其实应该围绕发现的过程体会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胆想象的特点,才是本文真正的“题眼”。一切教学应该为它服务,向它靠拢,而我却用过多的时间去泛泛理解发现过程,导致上完课有“蜻蜓点水”的感觉。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学机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倾听,重视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及时捕捉,适时鼓励,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达到深刻理解、体会的效果。
第三,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导学生朗读,要做到说读结合。而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有时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多,问题重复或过碎,过多占用了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而有时的朗读并没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读,而是为了读而读,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与感悟又一次让我深深地触动,自己的教学水平将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反思、总结、钻研,在实践中才能进步。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
备课时,我认真阅读了课文三次,对教学思路还是一片迷茫。对课文内容也只不过是个大致的了解,对课后的四项练习题,有点不知所措,咋办?这可是一篇精读课文呢? 于是,我从课件及课堂作业本下手,寻找教学灵感。
果然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个挺切合本班实际的课件,稍微调整里面的教学思路:先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说说作者童年时的发现是什么?具体是怎样的?找有关句子理解并品味,再从老师的那句话得到验证,再找相关句子品悟;第二课时主要围绕“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教学,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默读课文,读读、找找、说说,老师适当的补充提示学生忽略的地方。
学生能通过“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句子自主发现——“我”是个充满幻想、刨根问底、幽默风趣的人。
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
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
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5
我国中小学一直是以“读懂课文”为主要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的。通行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学生主要的是获得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对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够全面。语文课程中的“阅读课”,实质上是“阅读课”和“语言课”的综合,其确切名称应该是“语文课”。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学习的任务落到实处。《童年的发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
一、有效进行说话训练
有效进行说话训练的关键是选准说话训练点,设计训练步骤。例如,第1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个“重大”发现,大胆猜想“母亲怀胎”反映了人的漫长的进化过程。这一段文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我设计了以下训练步骤:⑴ 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并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规律,认识到只要抓住“从……变成……经过……,……折合……”这几个词,就能带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并能顺利记住,也就能通顺连贯地说好这段话。⑵ 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内容,把握要点。⑶ 个体练说,强调要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个体语言。⑷ 说话交流,相互评议。
二、强化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因为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出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很难提高。由此可见,学习课文语言必须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过程。这篇课文的语言词语丰富,情感丰满,学生非常喜欢。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语言的精妙并进行交流。例如,“梦中飞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欢,在交流时,有的同学说道:“从‘双脚一点’‘轻轻跃起’这两个词看出他如此轻松地离开地面向空中飞去,只有在月球中才会这样,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帮助他。这里的‘点’和‘跃’用得特好,很传神。”有的同学说道:“从‘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他一会上天,一会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给人自由自在的感觉。这些词语用得精妙绝伦,让人心旷神怡。”
当学生有了独特的体验并输入了文本的优美语言时,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这段文字进行模仿运用,练笔写《我的梦》。在写作时,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文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做梦的真实感受。
三、用多种方法学习课文语言
这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1、学习课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在学习写作者“发现”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只不过几厘米”这句话的表情达意的写法,通过讨论,大家领悟了这句话的前半句用两个“很”强调了“距离”的“远”,后半句用“只不过”强调了“距离”的“近”,前后对比鲜明,表达效果非常好。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迁移运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过……”说一句话,把作者的“发现”说清楚。有的学生这样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很长很长,但是母腹中的婴儿只不过用九个月的时间就再现了这一过程。”
2、从培养词感和句感的'角度,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有个学生就抓住句中“翻来覆去”、“恨不得”等词语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对一条鱼都会这样仔细观察,‘翻来覆去’看个不停,从‘恨不得’这个词中,更可以感觉到他想有惊人发现的急切心情,可见他对探索是何等的痴迷!”
3、抓住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拓展学生的课外视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学结束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这句话的意思,学习本文的语言,在课后写一个片段,写出某个科学家的一次遭遇。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6
这几天,陆续地听了老师们的很多节课,使我受益匪浅!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没有花架子,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这让我这个这几年一直受外面还在不停地翻着花样上语文课熏陶的语文教师,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一实验的孩子们太幸福了:他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应该是充满希望的!不多说了,下面我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语文课。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近陆续地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就在想:哎呀,这个地方上得好,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地方处理得好,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由老师领着学转变为学生自己想要学,我想这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个明显体现吧!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语文学习的快乐性。我做教师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我的学生像我一样天天快乐,每一天都拥有一个好的心情。这不仅是在课间的班级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怎么能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每篇课文中应该学会的内容。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设计了复习导入的`开心辞典闯关环节,设计了赵本山的小品环节,设计我作为一个小组组长的自我吹嘘环节等等,试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环境,总之目的就是让我的学生能够开心快乐!
3、阅读教学的研究性。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前几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张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草原一课之后的随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自我学习之后该如何进行汇报交流的详细阐述,看了以后给我的触动挺大,再结合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们班是本学期新组建的班级,学生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组合作时更是无所适从,不是大家关于组内如何讨论意见不一,各不相让,就是不知该如何汇报。为此,我就想应该对学生们进行一下关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统一指导。由此,我也想到了阅读教学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适合的课文进行一些主题性研究呢?例如本课中的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包括详细指导到组内该如何进行讨论,讨论后又该如何进行汇报;再例如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这还只是一个思考,我自己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试一试。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时间不够了的原因就像严华主任所讲的那样,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其实这点在备课时,我也曾琢磨过,按理说这课挺好讲的,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发现规律”这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两个内容,有放有收,以我对我学生的了解,学生学习一定会相当轻松,课堂气氛也一定会相当热闹,但我又总觉得小组学习这个部分是个心病,所以犹豫来犹豫去,最后,还是张宏主任的一段话给了我进行这节可以说是我自己的一堂实验课的勇气,那就是,还是他在听完宋慧颖老师的课后写的那篇随想里的结尾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想,学生的训练有素中的这个“素”,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它恰恰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啊。它来自于我们平时的每节课堂的每个施教时机。作为“平实”的课堂,相对于“课堂气氛”“环环相扣”“走完教案”这些堂皇的标准先放一放,把我们执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不管有没有人听课,不管还有什么重要的环节,要好好抓住一个个这样的训练机会,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出全身力气,才能最终收获教学的果实呀。我想这段话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7
一、教材介绍
1、课文介绍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2)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策略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着重有以下两方面的想法: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这篇教案中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想要去学习。为此,我在教案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提问,并通过默读自己到文中找寻答案的环节。
2、阅读教学的研究性。讲读课文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进行朗读感悟,包括朗读到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该怎样地表现,读完并感悟之后,该如何向老师和同学进行汇报,是按顺序汇报还是抓重点词语汇报,抓重点词语汇报又该分几步等等问题的指导,那么我想坚持着这样做下去的话,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呢?
三、成功之处
(一)、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学习重点段落第11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我”的发现的句子,并带着自己的理解转述“我”的推算,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我”惊人的想象力。
如果说在学习“我”如何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还是支离破碎的,那么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评价一下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学生应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富于幻想、求知欲强的特点以及执着探究的精神,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涉及有关人的起源的知识,如认得细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会和文中的“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他们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样弄个明白。
但课文毕竟是文学作品,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这些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于是课前的功课可让学生做足,学生在预习时查找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初步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就是由最初的单细胞逐步进化成多细胞,接着由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到低级哺乳动物,再演变成高级的哺乳动物,那么在课堂上学习“我”的发现时,读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举的几种动物恰好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这样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就满足了学生兴趣,使他们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轻松了。
四、不足之处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读的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学生之所以读的不够是因为时间不够了,教学设计的容量多了,又想让学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点,又想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贪多了所以就没嚼烂,以后可要注意了。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8
今天我教学了《童年的发现》,《童年的发现》是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然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却出现了问题。我问:
寂了下来,一个个默不作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0-17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8-07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12-23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06-04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20篇02-22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15篇03-01
语文《春天的发现》教学反思09-28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9-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