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10篇[热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科……
科学教案10篇[热门]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导入:
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春天的到来。初步了解一些春天的主要特征。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乐于参与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丰富。
活动准备
1、春天图片
2、户外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春天就要到了,外面的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今天我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外面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
二、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受户外的环境。
引导幼儿观察树木、草地、植物的样子。
1、教师:我们一起看看这棵小树,看看他的树枝上都长出了什么?
2、教师:花是什么颜色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呢?
3、教师:还有地上的小草,我们看看再用手摸摸这些小草,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幼儿自由回答。
三、组织幼儿感受春天的风,引导幼儿说说春天的风吹在身上、耳朵上、脸上、手上的感觉。
教师:我们把小手拿出来感受一下风吹过来时的感觉,说说你觉得风吹在身上有什么感觉。
四、组织幼儿找太阳,说说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
教师:我们一起去找找春天里的太阳,站在太阳下晒太阳。摸摸好朋友的衣服、头发、说说太阳晒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呢?
五、师生共同总结。
1、教师:今天我们在户外感受春天的到来,谁能说说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2、师幼共同小结:春天来了,树叶长出来了,花开了,风吹在身上暖暖的……
正逢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们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特征。春天是缤纷多彩;它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我们的世界,来到了每一个角落,由于春天的植物变化很明显,因而我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幼儿学习连续观察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利用户外活动和散步时间让幼儿连续进行比较观察,培养了幼儿细致的品质。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
2、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3、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1、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
二、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方肉、豆腐干、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西瓜等。
2、各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孩子们认识大部分的食物,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说到大蒜时,有一个孩子说:“这是馒头。”于是,教师就引导幼儿剥一剥,闻一闻,尝一尝,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结论。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师: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幼儿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有的幼儿不会表达,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他用语言表述;有的幼儿已能清楚地说出“能”或“不能”,教师就进一步引导他说说“为什么”;个别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说出:“瓶子太小,东西太大。”
师:怎样才能把东西放进去呢?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当幼儿看到教师将食物剪小时,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小了!变小了!”
3、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并帮助幼儿记录。剪刀可以剪菜叶,但剪不动菜梗,于是忙忙又去拿刀。文文一直用刀切胡萝卜。京海用勺予舀西瓜。星星尝试用刀切苹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破了一点皮。星星说:“我很勇敢的,不哭!”教师边观察幼儿操作,边用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如:“变变小,放进去。”由于小年龄幼儿常常用语言指导动作,所以他们会边操作,边和教师一起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理解“大” “小”的概念。看到有的幼儿用剪刀将菜叶剪小,教师便有意识地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如他们用剪刀剪土豆,用汤匙切菜,教师便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有个别幼儿自始至终使用一种工具,教师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如用完的工具要求幼儿放回原处,要幼儿用抹布擦手等,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①讨论问题一: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有的幼儿说:“我把它变小了。”教师便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较清楚地表达过程,教师以绘画的形式为幼儿记录。
②讨论问题二:刀是什么样子的?刀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少,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具。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刀是什么样子时,一些孩子说出“刀是很快的”,有两个幼儿用手指着刀最锋利的地方,表现出“很可怕”的样子。
教师通过绘画(如图),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幼儿园里用的刀和家里用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孩子教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莱的刀有危险,不能玩。教师还准备了一份告家长书,及时将活动信息告知家长,以便家长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工具,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点评/运用工具,模仿成人的动作,是两岁半幼儿非常热衷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做中学”的理念设计了这一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了教育目标。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十分耐心地帮助幼儿运用他们能理解的图画形式做记录,这为幼儿将来自己记录作了很好的铺垫。教师还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安全教育、家园合作理念,以确保幼儿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科学教案 篇5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案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案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案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案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案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案,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师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更丰富,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案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案有着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案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布的研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通过观察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等多种方法,观察和比较出布的不同性能和织法;能描述出观察比较的结果。
3、了解布的纺织方法有平纺、针织、无纺等多种形式。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对布的某些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并能把实验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学活动中要非凡组织引导小实验的进展,组织好学生汇报。
[教学重点]
组织好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记录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教学用具]
每组一套小布片、砂纸、镊子、滴瓶和玻璃片、放大镜;老师另备一份。
[教学过程]
在研究过衣服的科学后,来讨论布的秘密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人们看重不同种类的衣服的那些特性。
比如,小朋友在夏季天非凡热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舒适?小朋友会提出穿薄的,透气的,吸汗的……。小朋友冬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小朋友会说穿厚的,保暖的……。还可以问内衣什么样的舒适,外衣什么样的耐穿等等。
充分讨论后学生可以归纳得到结论:不同种类的衣服应该选取不同的布料来制作,服装有多种多样的,制作衣服的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是不同的。
讨论后明确这次课我们将研究布的四种特性:透气性、耐磨性、坚固程度和吸水性。
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研究布的性能。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类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吸水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水滴在布上,看哪块布吸水快;还有学生会提出把布放到水里,看哪块布料先浸湿;用不同的布料擦拭用滴管滴在桌上的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
学生提出的这些办法都可以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但是应该提醒学生注重要定量研究。比如,在布料上或在桌子上滴的都是一滴水,否则就无法对比。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设计科学的实验,即进行对比实验时,要保证只对比一种变量,而其他条件要保持一致。
坚固程度实验:学生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手撕布或者用刀割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学生用手能很快撕破无纺布,但是却很不轻易撕破其他布料。可以引导学生先撕下布的纤维,并尽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而使用刀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危险,尤其在班额量较大的班级,教师不轻易保证学生的安全,可以先肯定这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更安全的办法。
教师可以示范怎样用镊子撕下布料的纤维。
课本上提供的在布的纤维上悬挂“钩码”以确定布的坚固程度的方法非常适合定量研究,但是需要预备更大的布料以得到较长的布纤维,并且使用较大质量的钩码,否则实验不好操作。
透气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一块布料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把布举起来,对着光观察谁的孔隙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布的孔隙。
耐磨性能实验:学生还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石头磨,把布放到地上磨等等各种办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供砂纸这种工具,指导学生怎样使用。
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观察哪块布磨损最严重,比较布的耐磨性能。也可以对比假如要把不同的布料磨破,看哪块布用砂纸打磨的次数多。
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个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实验一、用不同的`布擦拭滴在玻璃板上的一滴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
实验二、撕下布的纤维,并用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
实验三、把一块布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并用放大镜观察布。
实验四、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比较布的耐磨性能。
班额量较大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密切观察,注重安全。
指导学生以贴画的方法做实验报告,把布各分成两类,吸水性强和吸水性弱的;坚固的和不太坚固的……。学生直接把小布片贴在教师设计好的纸,制成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单。这样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汇报。
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汇报,大家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把学生记录制成墙报展览。
[课后小结]
学生兴致很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关于“分类标准”的问题,即每个小组的分类标准可能不统一。
本次课要非凡注重组织好学生活动,注重安全。因为部分实验器材对孩子来说有危险性,如玻璃、镊子等。
假如班额量小的话,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假设,设计更新的实验,充分进行说理和辩论。更有利于孩子养成进行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老师可以更关注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多种尝试。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1.能边玩边思考和交流,从玩中发现磁铁的性质。
2.能运用磁铁的性质解释现象和制作玩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表达和交流。
2.激发探究兴趣。
3.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学具:每4人一组
桌面——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水槽(有水)
桌肚——回形针、泡沫板
实验记录单
教具:磁铁鱼(用泡沫做,里面藏一块条形磁铁)、课件、多种形状的磁铁、
渗透:回形针排队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很有趣的动画片,想看吗?一起看屏幕(点击播放《猫和老鼠》)。
知道Tom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同意吗?(板书:磁铁)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到它能吸引铁熨斗)
对,我们把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
二、自主探究磁铁的性质
(一)学生回忆平时玩
看来你肯定玩过磁铁,还有人玩过吗?既然玩过,那你们一定从玩中已经发现了磁铁的很多秘密,是吧?把这些秘密先在小组里说说,过会儿全班交流。
预设:
1.磁铁有各种形状
对!瞧,(课件出示马蹄形、条形、环形磁铁),这是我们常用的,第几个和刚才汤姆拿的一样?对,它叫马蹄磁铁,这个叫条形磁铁,最后一个叫环形磁铁。名如其形!你们看这里还有球形磁铁、柱形磁铁(出示实物),形状太多了!
2.相吸和相斥
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
有谁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让这部分同学拿着试一试)(板书:相吸、相斥)
3.隔着物体也能吸。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桌面上放一块磁铁,用桌面下的磁铁带着走)
(二)提供材料现场玩
不错,一个个从玩中发现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你们还想再玩一玩吗?
行!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和回形针,就这两样。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看看哪个组能从玩中发现磁铁更多的秘密。注意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这张纸上。
预设:
(1)一个接一个的排列,说明磁性能够传递。(板书:可以传递)
(2)把磁铁往回形针堆里放,磁铁总是会有两个部位吸引的多。
吸得多的部位说明了什么呢?(磁性强)
揭示概念: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三)老师引导深入玩
刚才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老师手也有点痒痒,我也来玩一个!我用泡沫做了一条鱼,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师用水槽取水),而且它还能自由转动。来个比赛,如果鱼头朝南算老师赢,如果鱼头朝其它三个方向都算同学们赢。行吗?为了公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拨动鱼并宣布结果。
(1)诱生质疑
哈哈,老师的运气真好,每次都赢!
(2)揭开谜底
鱼有问题?你帮大家看看!
(3)讲解步骤
你们也想动手做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吗?
科学教案 篇8
1、用怎样的方式储存啤酒才能保持新鲜呢?
1.啤酒和威士忌一样,在避光的环境中窖藏一年以上会变得更美味。
2.低温避光的环境下保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啤酒的味道会变差。
3.啤酒和生物有相同的喜好,在通风、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才能使其味道不变,并保存一年以上。
A
夏天,啤酒既爽口又好喝,由于生产商亦或是制造工艺的不同,啤酒的味道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鲜啤酒属于发泡型酒,与威士忌之类的蒸馏酒不同,刚制成灌入易拉罐时口感最好。之后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保存,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啤酒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变差。所以,尽早地把它喝掉,才是保证啤酒味道鲜美的秘诀。
购买啤酒后,如果不能马上喝完,应置于低温避光的环境中保存,比如冰箱里。如果将啤酒长期放置于高温环境中,啤酒中残留的氧气会使啤酒花中的苦的物质和单宁酸发生氧化,使啤酒变得更苦。并且啤酒在光照下会分解,散发出类似动物身上的臭味——阳光臭。啤酒瓶多为深色,就是为了避免光线的照射。购买啤酒后就不要想着如何保存了,尽快喝掉才是上上之策。
啤酒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1.湿润的麦子会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芽成麦芽,然后将麦芽干燥,除根,并进行粉碎。
2.粉碎后的麦芽与煮米水混合,煮米水中的蛋白质与麦芽中的酵素发生反应,糖分转化为麦汁。
3.将麦汁过滤后加入啤酒花并加热。
4.用蒸汽加热,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糖分。
5.在冷却后的麦汁里加入酵母。
6.酵母使麦汁中的糖分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大约一周的时间)低温储藏,过滤后啤酒就制成了。在大约零摄氏度以下储藏(大约两个月)。这期间,二氧化碳气体充分融入,美味的啤酒就做好了。
(正确答案是2)
2、为什么罐头里的食物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呢?
1.罐中的空气被抽出,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2.罐中的空气被抽出,并注入了氮气,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3.罐中的食物无法与外界空气接触,且里面添加了防腐剂。
A
食物变质是因为食物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制造出酵素。酵素会伴随有害物质的产生,释放出难闻的气味。这种微生物不耐高温,可以被高温消灭,同时,酵素也会在高温下分解,食物会保持原有的味道。罐头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原理来长期保存食物的。首先,将食物放入罐中,抽走罐中的空气并密封罐口,然后将罐头高温灭菌。如果不抽走空气,罐头里就会出现细菌。除了像罐头那样密封加热保存外,将食物冷冻也能防止其变质。冷冻环境下食物可以被长久地保存,但其中的微生物并没有死亡,只是失去了活动能力而已。食物被放回温暖的环境后,不久微生物就会开始繁殖,并引发食物变质。总之,将食物解冻后应该尽快烹调并食用。
(正确答案是1)
3、怎样长期保存草莓、梨子之类的水果呢?
1.用接近冰点的`温度保存。
2.用冰点以下的温度保存。
3.用1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保存。
A
如果像保存鱼那样,将草莓、梨子等水果冷冻在冰箱里,解冻后的水果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水果适宜在冰温环境下保存,冰温是指从零摄氏度至食物开始冻结前的温度范围。顺便说一下,即使将草莓放入冰箱中保存,最多也只能保鲜一周,但是在冰温环境中存放的话,保鲜一个多月也不成问题。那么,为什么冰温环境中保存效果好呢?冰温环境下,食物的细胞开始冻结,处于濒死状态,其细胞为了使自身免于冻死,会在体内制造出防冻液,以使自身温度上升。防冻液中含有糖分、氨基酸等物质,它们可以提升水果的口感。而且,在冰温环境下,有害微生物、病原体细菌的活性会下降,与之相反,酵素、乳酸菌之类的有益菌的活性却会提升,让水果更美味。
4、将食物装在乙烯树脂或聚乙烯制成的袋子里之后再存入冰箱保存,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呢?
1.冰箱中的空气会对流,塑料袋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接触食物表面使水蒸气凝固。
2.防止食物中的水分被周围的空气吸走。
3.防止不同食物之间发生串味。
A
空气中含有水分,水分的含量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气温降低而减少。所以,当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分会液化变为水滴或霜。由于冰箱内部温度不均,空气会发生对流,温度较高的空气上升,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所以空气在对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带走食物中的水分,温度下降时,空气的储水能力下降,一部分水分变成水滴或霜。因此,在对流空气中,食物中的水分容易被吸收,食物的品质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时,不同的食物放在一起还容易串味。注意将食物装在塑料袋或者有盖子的容器中避免与冰箱中的对流空气直接接触。
(正确答案是2)
5、为什么在石头上烤出的红薯比较好吃呢?
1.石头的热容量大,能持久保温,所以能充分释放出红薯的甜味。
2.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中的化学物质使红薯更甜。
3.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不会吸收红薯的水分。
A
住宅区里常常会出现叫卖烤红薯的小贩,小贩们从滚动的石质烤炉中取出红薯递给你,说:“给,5元钱。”
接过他手中热气腾腾的红薯就迫不及待地咬一大口。贪吃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质烤炉烤红薯呢?
不像一般家庭通常都是把红薯蒸着吃,而是在预先加热的石制烤炉中用石头中保存的热量间接地烤熟红薯。
石头的热容量大,在加热的过程中,它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如果要想把石质烤炉和金属锅加热到同一个温度,加热石质烤炉的时间要比加热金属锅的时间久得多。由于石头良好的保温性,一旦被加热,温度就会存留很久不易冷却。因而石头有着“加热难,散热也难”的特性。
为什么用石质烤炉烤出来的红薯会那么香甜呢?
红薯之所以会在加热过程中变甜,是因为红薯中的一部分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了糖(麦芽糖等)。使淀粉变成糖的酵素在50摄氏度左右最为活跃,高于这个温度的话,酵素就会被破坏。石质烤炉可以持久地使红薯保持在酵素最为活跃的温度范围内,这就是烤红薯香甜美味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1)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4.发展学生的科学观念: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类以及科学分类的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统计,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规律和问题
教学难点:食物的科学分类
教学准备:一天的食物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今天很高兴能给同学们上课,我们这儿有个习惯,碰到熟人都会问:“吃过了吗?”来打招呼,老师也想和同学们打个招呼:“你们早饭吃过了吗?“那你们早饭吃了几种食物啊?” 你们早饭就吃的.很丰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丰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一天的食物(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记录一天的食物
1、师:那么我们一天要吃多少种食物呢,要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想一想应该怎样记?
2、提示记录要求:记录要实事求事,不要遗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来记录,小组分工每人记一个。像肉包子这种食物记作肉和面粉2种食物。不会写的可以用拼音。统计出小组内一天共吃了几种食物。
(学生记录、老师巡视)
3、交流: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个小组的食物)
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吃的食物有没有规律和问题?
小结:我们一天要吃几十种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饭、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饭。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刚才我们发现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们把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吗?请小组边讨论边把食物记录表格上,每张卡片写一种食物,把字尽量写得大一点、工整一些,看哪一组最先完成?边整理边讨论怎样交流才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
2、学生分组整理、讨论。
3、一小组上前尝试汇报交流(把食物贴在黑板上)说说理由
4、师:刚才的小组把食物分成了几类,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统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分类关键是什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指导)
5、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6、再次汇报交流,请用不同分类方法的小组汇报,师适时补充板书
7、小结:我们给食物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按个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结构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来源分、可以按生活习惯分等,不管怎样分,只要在同一次分类的过程中保持分类标准的统一性都是可以的。
8、再次分类:看书,教师要考考你们,植物类的食物和动物类的食物你们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三、总结:
通过记录一天食物和给食物分类,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们从食物中获得了哪些?)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请其他小组的上来补充黑板上汇报不一样的食物,把它们按分类标准贴上去。)
板书设计:
一天的食物
科学教案 篇10
思路:
小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但在外面活动的小动物却越来越少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过冬去了。怎么过冬呀?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通过《冬天里的动物》这节科学活动课,不但让孩子们了解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变化,还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并能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以激发幼儿探究动物的兴趣和爱护照顾动物的情感。本次活动以幼儿探究、游戏为主,让孩子们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快乐的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动物的过冬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动物和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喜爱小动物和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3、理解词汇:冬眠、迁移、躲藏等。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若干。
2、小动物过冬课件。
3、《动物怎样过冬》挂图三张。
4、《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
1、激发幼儿兴趣,谈话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感觉怎样?”(冬季,天气很冷)
冬天到了,人们是怎样过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还有呢?(安装取暖设备、开空调)除了刚才说的,我们还可以怎样就不觉得冷呢?(跳绳、跑步、拍球、)。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过冬方法,真聪明。
2、引发课题“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谈话导入:人们有这么多好的过冬办法,那你们知道小动物们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是怎样过冬的吗?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动物,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最喜欢谁?并把它是怎样过冬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吗?播放课件(许多的'小动物)
⑴、幼儿根据日常观察进行自由回答,教师不予评论。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挂图《动物怎样过冬》(一)、《动物怎样过冬》(二)讲述动物的过冬方式。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动物们其他的过冬方式。
(4)、幼儿合作完成《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
冬眠过冬迁移过冬换上厚厚的皮毛过冬储存食物过冬躲藏过冬让卵过冬
3、看《动物怎样过冬》记录表,教师和幼儿共同回顾小动物过冬的方法:
冬眠过冬的有:蛇、乌龟、青蛙、熊(刺猬);
迁移过冬的有:大雁、小燕子(丹顶鹤)
加厚皮毛或羽毛过冬的有:鹿、老虎、兔子、(鸡、鸭、猫、狗、小兔子、狐狸)
储存食物过冬的有:蚂蚁、蜜蜂、(松鼠)
躲藏过冬的有:苍蝇、蚊子。
让卵过冬的有:螳螂、蝗虫
4、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动物有各种方法过冬,这是保护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5、游戏:
小动物过冬
介绍玩法:
在教室的6个角落贴上标记:分别是动物的6种过冬方式,幼儿每人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然后到相应的过冬方式区中,看谁做的又快又对。互换图片,继续游戏。
6、教师:
对幼儿进行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教育。
提示:此教案有配套的课件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优)07-22
(合集)科学教案07-22
(优秀)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优选)07-23
(必备)科学教案07-24
(必备)科学教案07-24
(优选)科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