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_881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案 科学 881

管理员

摘要:

实用的科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科学教案 篇1……

实用的科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一、引入

  1、同学们,老师刚进学校的时候发现那里有个大花坛,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仔细观察,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观察过,花坛里有些什么动植物?

  2、那么,你们说的是不是准确呢,是不是那里就只有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动植物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请同学们去全面地深入地实地考察这个花坛。

  二、观察植物丛里的生物

  1、我们应该怎样考察,才能准确而又尽可能多地考察到花坛里的动植物?

  观察花坛里或附近还有哪些小草和其他植物;花坛里有些什么动物,在哪里能找到它们——枝条上、叶子上、花朵上、根旁、土壤里;

  在这些小动物中哪些是栖息在这里的,哪些是过往的客人;它们是吃什么为生的……

  2、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不要破坏花坛里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不做考察以外的事情,不打闹,注意人身安全

  及时做好记录表格1和表格2

  3、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是否给提供放大镜。

  4、学生考察

  列队到下面再分四人小组考察

  5、组织学生列队回教室。

  三、整理完善考察记录

  1、你们在花坛里总共观察到了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在你们观察到的动物中,哪些是栖息在这里的,哪些是来往的客人?

  2、你们所观察到的小动物它们是吃什么为生的?

  看样子它们的食物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同学们,动物吃什么就叫做动物的食性,动物食性分三种:植食、肉食、杂食。

  你现在知道你所观察到的动物的`食性是什么了吗?请你把他写在表格上。

  四、课后延伸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在花坛里观察到了很多动植物,还考察了一些动物的食性,但是仅凭今天的一次观察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在最近几天里能再来观察几次,把你的新发现记在表格里,这里我们就能更准确、更全面的考察结果!

  下应中心小学 王海平

  1、花坛里的生物

  我们观察到了这些动物和植物:

  植物:

  动物:

  共有( )种

  2、花坛里动物的食性统计

  动 物 名 称

  吃 什 么

科学教案 篇2

  1、《太阳和影子》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2.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2.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手电筒、铅笔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

  乌黑身子乌黑头,

  太阳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

  2.生猜谜。

  3.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画影子

  (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

  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

  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

  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

  1.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2.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4.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

  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

  过程:

  1.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

  2.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

  3.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势。

  5.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

  6.好之后,领取新任务。

  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

  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

  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

  1.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2.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3.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

  (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

  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

  过程:

  1.发学生材料。

  2.生制作简易日影仪。

  3.作记录杆影。

  (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

  三、猜想影子的变化

  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

  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

  1.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

  2.生再次观察影子。

  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

  3.流讨论:

  (1)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2)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

  (3)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

  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

  1.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

  2.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

  3.测记录:

  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

  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

  (1)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

  (2)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

  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

  六、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

  1.理日影仪上的数据

  (1)量出杆影的长度

  (2)交流发现

  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

  (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

  2.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1)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

  (2)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

  3.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七、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

  (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

  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 总结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要求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2、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1、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

  1、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

  1、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科学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设计

  (1)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机理。 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用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涉及到了透镜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疑问;因在前一节中已经学习了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故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等效”的>物理思想,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不必做过多纠缠。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人们的感觉永远是正立的实像。

  (2)探究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的作用。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眼睛照相机

  结构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

  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对近视眼成因的探究,是这节内容的难点。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四、板书:(略)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 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本节相关的知识条目和教学建议]

  1.感觉器官与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鼻和嗅觉

  4.舌和味觉

  [教学方法]

  1.体验 皮肤触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做到人人参与,亲身体验。

  2.比较 触觉、嗅觉与味觉在信息接受上的异同

  3.观察 自己的舌头

  4.实验 皮肤不同部位、舌头不同部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教学重、难点]

  皮肤感觉、嗅觉、味觉实验及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如果生物不能很快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无法生存与繁衍。

  二、新课教学

  读 图: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由于图中几种情景的感觉都比较简单、常见,让学生读图,谈谈各种情景的感受)

  1.学生讨论

  2.学生讲述各自的感受

  3.学生归纳人的感受和感觉器。

  讨 论: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学生积极发言)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从不同角度讨论,戴耳机的利弊)

  总 结: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等,相应的感受器为眼、耳、鼻、

  舌头、皮肤等。

  (一)皮肤的感觉功能

  探究提出问题1:皮肤能感受到哪些信息?(皮肤能感受到哪些刺激?)

  猜 想:冷热感、软硬感、疼痛感、压力感。

  设计实验:被实验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学取物品给他触摸。

  收集证据:摸刷子的感觉。[(1)背面有纸部分不冷(2)无纸部分背面光滑,正面部分有刺感(3)刷子拿在手中,有沉甸感。(解释)]

  探究提出问题2:哪里的皮肤最敏感?

  实 验:一根鬃毛,用镊子夹住后接触皮肤不同部位:手背、手指、手臂、头颈等处, 各标上记号,说出感受(要求闭上眼)。可以相互进行。

  实 验:铅笔尖,快速刺痛不同部位,手心,手背,手指头处。(解释)

  结 论:人体皮肤上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能感受到很丰富感觉,如有冷、热觉、痛觉、解压感等。

  (二)鼻子的嗅觉

  活 动:戴上眼罩,让同学闻月季花香,请他辨别是什么物质。

  知 识:花的香味刺激了鼻腔中的神经末梢形成兴奋,嗅觉神经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

  形成嗅觉。

  阅读课本:P4图1-4,讨论对图中所示情况有过的经验,归纳嗅觉特点。

  嗅觉特点:

  (1)嗅觉灵敏度会因人的体质状况而变化。特别是疲劳。

  (2)嗅觉灵敏度随人年纪增长而有所减弱。

  (3)不同的动物对不同气味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

  气味可以收集和保存:出示十只已收藏好的瓶子,请学生回家模仿着做。

  (三)舌和味觉

  1.讨论的舌的特征:(预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舌)出示舌的,再出示一张放大的舌面。

  小知识:舌的表面约有一万个味蕾!

  2.讨论味觉形成过程:以甜味为例。

  糖放入嘴里,溶解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3.探究。

  问 题:舌不同区域的各种味觉敏感度一样吗?

  猜 想:舌上不同区域对不同的味觉敏感程度不一样。

  设计实验:配制好甜、酸、苦、辣四种液体,分别用棉签蘸取并擦拭舌不同部位:舌尖,

  舌两侧,舌根。分别感受。

  收集证据:由学生讨论而得(甜咸在舌尖,酸在侧,苦在舌根)。(解释)

  4.嗅觉和味觉共同工作。

  实 验:捏住鼻子吃香蕉,味道怎样?(说明味觉和嗅觉是共同工作的)

  生活中感冒了为何食欲不振,味道也不佳了?

  课堂小结:

  1.了解了人有哪些感受器,有哪几种感觉、

  2.具体认识了触觉、嗅觉、味觉的形成原因和一些特征。

  课堂反馈:

  1.通过 感知天气变化,通过 感知周围肯定有正在开花的桂花树。

  2.盲人是怎样辨认人民币的?

  3.公安警察破案时为何要带上一只警犬?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瞅瞅、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一样的动作玩纸,体会教学的愉快。

  教学预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杂志、商店的广告纸;纸箱等协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出教学课题。这就是——展示纸袋。可放啥?我在纸袋里放啦,孩子喜爱的`纸,猜一猜是啥纸?

  2、瞅瞅讲一讲。

  (1)餐巾纸(日常生活)---边展示边讲这就是---餐巾纸。

  幼儿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孩子擦啥?你是怎样擦的?

  童谣: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儿?)

  (2)我的纸袋里另外还有——展示手工纸(色彩)

  提问:这就是啥色彩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干啥?(可剪、可撕)

  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商店的广告纸(认讲平时用品)---

  提问:孩子在广告纸上看见了啥?

  探讨:你想到商店买啥物品?

  (4)我们再瞅瞅,纸袋里另外还有——杂志(新闻)

  提问:杂志是哪个看的?杂志上有何?

  总结:孩子长大啦,也来看新闻、看小故事。

  3、玩杂志

  (1)超捏捏捏!(团成球)

  捏捏捏,使劲捏。哪个的球小?哪个的球大?

  (2)抛——我的杂志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杂志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杂志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孩子回家。

科学教案 篇8

  1.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优)07-22

(合集)科学教案07-22

(优秀)科学教案07-23

科学教案(优选)07-23

(必备)科学教案07-24

(必备)科学教案07-24

(优选)科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