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品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教案[精品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由于进行城区改造,孩子们从大人的议论中得知我园面临着搬迁,他们对新幼儿园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爱玩拼图游戏的特点,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幼儿最熟悉的幼儿园的照片入手,引导幼儿在拼拼玩玩中探索并交流拼图的方法和秘密,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经验,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幼儿观察、判断、合作等技能,体验发现、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动脑,了解图与图之间的关系,探索拼图的基本方法。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交流操作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大头针、透明即使贴、操作材料1、2、3、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1.出示一张照片,由小至大展开,请幼儿猜一猜,照片里拍的是什么地方。
2.出示幼儿园新图纸,引出本次活动主题。
二、填一填出示被破坏的第一部分图纸,完成第一次拼图任务。
1.幼儿拼图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拼图:你拼的是什么?是怎么拼的?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在拼图的时候用了很多方法,看形状、颜色、图案,还要看大小。
4.我们拼的是图纸中的`哪个地方呢?
三、拼一拼——出示被破坏的第二部分图纸,完成第二次拼图任务。
1、幼儿拼、送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拼图T:告诉大家你拼的是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
四、合作拼——出示被破坏的第三部分图纸,四人一组合作,完成第三次拼图任务。
1.幼儿合作拼图。
2.说说自己一组拼的是什么?
3.启发幼儿将四组图片合拼。
五、结束活动。
1.验证拼完的图纸和原来的图纸是否一样,体验完成任务带来的愉悦感。
2.邀请客人老师到我们幼儿园来参观,跟客人老师再见。/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春笋”是春天特有的,体现了春天的特色。饭桌上,可以品尝到春笋,菜场里、超市里也可以看到春笋。纲要指出:选择孩子身边的事物,是孩子所熟悉的。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教材,引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活动目标】
1、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以及与竹子的关系。
2、学习用笋壳插物,能发挥想象,大胆地解释自己的笋壳作品。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春笋,春笋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春笋的外形特征。
1、请幼儿猜谜语:“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里,出土笑嘻嘻”。(出示挂图)
2、分给幼儿每人一支笋,让幼儿摸摸、看看,“笋娃娃”像什么?什么季节长出来的?长在什么地方?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再将“笋娃娃”的外壳一层一层剥去,提醒幼儿不要把外壳剥破。
3、教师把春笋切开,让幼儿观察笋的内部。
4、请幼儿说说笋的外形象什么?
5、小结:春笋长在竹园里,它的.妈妈是竹子,他长大以后也会变成竹子。笋肉可以吃,味道很鲜美。
二、玩笋壳。
1、给幼儿每人一支笋,让他们剥,剥下的笋壳让幼儿玩。如把笋壳从小到大套起来,看看像什么?
2、展示幼儿的笋壳作品。
【课后反思】
可以挖掘教材中更多的教育价值,可以有很多延伸活动:带孩子到竹园去进行教学活动,观察农民挖笋,这样教学会更直观。在认识春笋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幼儿比较笋的长、短、粗、细。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
1、人手一个乒乓球和几张纸。2、各种瓶盖、纸杯纸盒、橡皮泥等。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幼儿自由玩球。(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2.幼儿将球放在桌子上玩,师巡视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过渡:乒乓球说它有个愿望,就是想在桌子上站稳了,不想再滚来滚去的,可是材料只有一张纸,小朋友们能帮助它实现这个愿望吗?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五、再次分组活动:探索其他材料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帮助小球实现了它的愿望,它真高兴,想再请你们帮助它一次,你们愿意吗?
2、师提出问题: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再让小球站稳来,行吗?你们试一试吧。
3、幼儿分组尝试。
六、结束:我们到班上再去玩一玩吧,帮助老师把东西收一收吧。
活动反思:
活动中始终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育原则,每个环节都让幼儿先行探索、理解,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会”。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试试,玩玩,做做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
2、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电风扇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旋转的物体》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帮助幼儿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车、陀螺、筷子、积木、圆片、吸管、牙签、碗、杯子、毛巾、硬币等 。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来猜猜它是什么?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幼儿探索操作,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师:那除了风车能转,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玩具车、陀螺、硬币、纸片、吸管呼拉圈,它们能转吗?我们来试一试!
3、幼儿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师: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让它转起来的?
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用嘴吹,用手转,有手推,想出了那么多转动的方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二、)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用两种不一样的东西使其中的`一样东西转起来。
1、今天我们班要开展一个“转转转”的展览会,老师还想让你们来玩一次,不过这次有点难度,你们怕不怕?
2、请大家用两种不一样的东西合作,使其中的一种东西能转动起来。
3、谁来说说你用了哪两样东西,是怎么玩的?
4、小结:中二班的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办法让桌子上的东西转动起来了,真棒!
(三)、延伸活动:游戏“迷迷转”,引出身体的转动。
1、老师为了表扬你们,我们一起来做“迷迷转”的游戏。“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停了我不转。”“咦,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身体怎样了?”(哦,原来发现我们的身体也会转动的,真神奇。)
2、那请小朋友找一找在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地方,哪些部位也会转动起来的?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活动总结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科学活动就是最能激发幼儿这一学习动机的学科。但科学活动往往不被老师所看好,因为害怕对幼儿讲不清楚科学活动中那些高深的科学知识,而且孩子们动起手来,往往难以停下。家长对幼儿园教学也不了解,对幼儿园教育存在许多错误理解。其实,幼儿园科学活动旨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我们开展科学活动应该把目标放在这个重点上,过程的安排把操作区和交流区分开就能解决这一难题。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真谛,从这一角度引导家长理解幼儿教育,特选择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原因。
2、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激发幼儿对自然之谜探索的.欲望。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具备沉浮的概念。
2、物质准备:鸡蛋、小盆每人一个、盐每人一份。
3、录音、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会怎样?
2、会游泳的人躺在水面上不游泳会怎么样?
二、出示图片:
1、老师今天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想看看吗?
2、为什么他不沉下去呢?
三、教师实验:魔术"鸡蛋浮起来"
1、教师放下魔术粉。
2、鸡蛋有了什么变化。
四、幼儿实验
1、出示三种魔术粉
2、幼儿分组操作
五、交流小结:
1、浮起来了吗?用的什么魔术粉?
2、知道死海里原来是盐让人们浮在水面的。
六、幼儿操作:了解死海海水与其他大海的水的不同。
1、品尝死海与其他海水的不同。
2、幼儿操作实验
七、小结:死海为什么会有这些奇迹之处呢,死海之所以能让人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海水里含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八、自然结束活动。死海让人漂浮的原因还不止这一个,感兴趣的小朋友还可以去发现它的更多秘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类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2. 体会合作的意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设计意图:
“保护心脏”是“生理与健康”单元中的第三课。本单元从健康角度着手,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收集资料等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类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单元的第三课,经过前两课学习学生已逐步熟悉了该类研究身体内部结构的“解暗箱”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解暗箱”的方法,获得与心脏血管有关的科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各种因素,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参与到一个一个的活动,使探究活动在合作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流程:
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
(四)重点难点:
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次性水杯(约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饮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的模拟活动了解心脏跳动时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装水和倒水,模拟心脏输送血液,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体验心脏的工作强度,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心脏保健的重要性。这个活动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约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个、250毫升的空矿泉水瓶一个、塑料盆两个、一桶清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人的心脏工作的情况,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有75次,那么心脏1分钟内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动开始时,先用空矿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进一个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装起来再倒进另一个空的塑料盆中,数一数用1分钟时间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试一试,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按这个速度,算一算一个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这样一天不停地倒水,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活动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们的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动脉把血液从心脏带出,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比毛发还细)则把这两种血管连接起来。
心脏一直不断地在跳动,就算你睡着了,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的。心肌非常特别,能够不停地搏动,使血液循环。
引申的问题: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样的`吗?
人身上的血管分两大类:负责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叫动脉;负责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叫静脉。
b.人身体内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从心脏开始,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四面八方。把人体内的血管和毛细血管统统加起来,总共有10万千米长。
c.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一个正常人献200毫升血,仅占血液总量的4%~5%,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含有很多物质,包括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激素、酶、维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体积极小的红细胞可以携带氧气。白细胞能和细菌斗争,清洁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结。
e.血液是怎样凝结的?
如果血管受到损害,血液就会变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伤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结的过程(血液先从切口处流出来来,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块变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儿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头内部的胶状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头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细胞带走。
1.引导
当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就意味着死亡。那你们知道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吗?
2.媒体
人的心脏工作情况视频,在片断中要呈现血液在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下在血管流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让约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钟约75下,1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务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心脏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动
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试验一和试验二,完成实验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钟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钟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时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动于心脏的跳动联系起来,你觉得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1)、学生实验。
(2)、填写实验报告。
5.交流
6.小组汇报。
二、拓展:心脏一天泵出多少血
让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一天要输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有多大,从而认识心脏的功能,知道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
心脏一天要输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约70毫升,心脏每分钟跳动约75次,每小时有60分钟,每天有24小时)
资料1: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着血液的血管,对人体的心脏和血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二: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
在手腕上寻找能感觉到脉搏的地方,预测脉搏会发生的变化,测量平静时、剧烈运动1分钟后和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在1分钟内脉搏的次数,探究心跳快慢与运动的关系,比较数据,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预测的数据一致。保留数据,一年后再测,看看是否有变化。
这个活动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脉搏,脉搏能够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脏每搏动一次,血液就会涌向手腕内的动脉一次。如果把两个手指头(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会感觉到轻轻的搏动,这就是脉搏。不要用大拇指来感觉脉搏,因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脉搏。
脉搏测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进行,先在没有做任何运动的
情况下,即人在平静时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然后剧烈运动1分钟,如跳绳、跑步等,停下来后,马上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再就是运动完毕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1分钟脉搏的跳动。(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可以都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让学生比较3次的测量数据,看看可以发现什么,是不是与预测的结果一样。
把手指搭在手腕内侧,可以感觉脉搏。人体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觉到脉搏,如颈部、太阳穴等。人在休息时,心跳较缓;在活动时,心跳则会加快;剧烈运动会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强度。心脏强健的征兆是:剧烈运动后,脉搏很快恢复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钟,脑部便会受到伤害,甚至一命呜呼。正常的心脏跳动次数保持在60~100次/分钟,如果心律不规则,或心律异常的过缓或过快,被称为心律失常。
引申的问题:
a.为什么剧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
运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交感神经特别兴奋,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以适应血液循环加快的需要。
b.跑步对心脏健康有好处吗?
心脏加倍工作时,心脏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养料和氧气供应,心脏就借此机会得到增强。
1.引导
还记得我们在研究运动对呼吸的时候吗?找几位同学回忆一下运动后你的呼吸有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你打算如何进行研究?(学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对合理的方案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听心跳除了用听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测量脉搏来了解心脏跳动的次数。
2.讲述
如何正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3.任务
组内成员相互测定平静时1分钟的脉搏次数,并做好记录。
4.活动
分组选择你们组员都共同喜欢的运动,分别测定经过剧烈运动后小组成员1分钟内的脉搏跳动次数以及休息3分钟后的脉搏跳动次数,并做好记录。
5.提问
通过刚才的测定以及对数量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结合学生的发现进行小结。
四、拓展: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动是一个拓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的脉搏次数,继续研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调查研究的数据,用简单的报告形式撰写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1.任务
整理上一节课实验数据,结合课本的提示,并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
2.交流
以手抄报形式表现心脏每天工作的情况。
资料2:保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学生学习资料和查找资料,了解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脏健康的途径有:消除过多的体重;不吸烟;少摄食饱和脂肪,多吃纤维;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尽可能多找出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请学生找出一个最想研究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2、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各种各样的花
1、花的专题观察。
2、“花的观察”报告会。
3、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品尝、观察、交流、倾听中,发现各种水果有不一样的果核。
2、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六种水果:葡萄、桂圆、苹果、石榴、金橘、柚子。一次性纸盘,纸巾,餐巾纸,各种果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逐一出示6种水果: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哪些水果。
(用猜谜语、闻味道、手触摸、观局部、看干果等方法猜出6种水果)价值分析:用不同的形式,感知各种水果的特征。
过渡:苹果里面有什么?
2、还有哪些水果也有果核?
二、观察果核:
1、出示装有果核的盘子:这里有好多的果核,他们长的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
价值分析:引导幼儿在看看、比比中,发现果核的颜色、大小、样子、数量等都是不一样的。
:果核都长得不一样,有的圆圆的,有的长长的,有黑色,也有白色……
2、送果核回家:
水果妈妈说: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把我的果核宝宝送回来吗?要求:每人拿一个盆子,取一些果核,将它们送到相应水果的前面。
三、交流、验证
1、看一看,所有的果核宝宝都找到妈妈了吗?
2、幼儿混淆的,当场吃水果,找出里面的果核。
价值分析:通过幼儿动手剥剥,吃吃,找找,亲自发现水果的果核。
四、欣赏故事《蜗牛和苹果》
1、我们知道了果核的秘密。想不想听一个有关果核的故事?
2、播放课件
3、故事告诉我们,果核有什么用呢?
:这是一个苹果核变成苹果树的故事,果核能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小树。
附录: 故事:蜗牛和苹果
“叭!”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落在蜗牛家的菜园里,蜗牛好高兴,立刻和苹果成了好朋友。
一天早晨,蜗牛一起床,立刻爬到菜园里,“嘿,苹果,我刚才梦见你做了我的新娘子!”蜗牛大声对苹果说。但是蜗牛发现,苹果身上有一大块皮肤变成了难看的茶色,原来苹果病了,“你别害怕,我马上去叫乌龟医生来救你!”蜗牛说着,立刻朝乌龟医生家爬去。
蜗牛爬呀爬呀,终于来到乌龟医生家,蜗牛说:“乌龟医生,救命呀,我的新娘子生病了!”正在吃午饭的.乌龟一听,立刻背起药箱,和蜗牛一道出发。傍晚的时候,他们来到蜗牛的菜园。这时,苹果全身都变成了茶色,软软的,像一团烂泥。“我的新娘子病得好厉害呀!”蜗牛大哭起来。
乌龟医生用手戳了戳苹果,笑着说:“苹果没有生病,她是苹果妈妈,正在腐烂,好让她的宝宝钻进泥土里,生根发芽。”蜗牛惊呆了,原来苹果是一位妈妈,我还梦想她做我的新娘子呢,他害羞地连忙把头缩进自己的屋子里。
后来,蜗牛的菜园里,果真长出了一棵小苹果树,蜗牛就在苹果树下和蜗牛小姐举行了婚礼,小苹果树还为他俩唱起了婚礼进行曲。
科学教案 篇10
一、设计意图: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细化食品和糖类的大量摄入,导致孩子们出现龋齿的状况大大提高。日常生活中我们开始难得看见孩子们露着白净整齐的牙齿了,个个或多或少都有龋齿,而且有的孩子经常闹牙疼。因此有必要让孩子们对“如何保护牙齿”、“怎样预防龋齿”、“当牙齿出现问题时该如何处理”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如何让孩子科学理解这些内容呢?刚好我园旁边有很多牙科医院,于是我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教育契机,带领孩子走进了中医院牙科医院,一起去了解保护牙齿的秘密。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牙科医生的工作,以及引起龋齿的原因。
2、养成从小保护牙齿的好习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三、活动准备:
1、联系中医院牙科病房,设计相关的参观路线
2、与医生沟通有关的口腔知识。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参观牙科医院,引出课题。
提出参观牙科医院的任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参观牙科医院,了解牙科医院的设置和医生的工作。
1、认识牙科医生,了解牙科医生的工作:主要是处理拔牙、补牙、镶牙、洗牙、美白、正畸、修复等各类口腔齿科问题。
2、参观诊所,了解牙科医院各诊疗室:如诊疗区、候诊区、消毒室、放射室、技工室等
3.介绍治疗牙齿的机器和工具,并做相关的演示。
由牙科医生介绍治疗牙齿的各种机器和常见工具。
三医生讲解孩子的换牙期以及引起牙齿龋齿的原因。
1、什么是孩子的换牙期?
医:我们小朋友一般是20颗牙齿左右。小宝宝生出来后,慢地长出了乳牙,到了六七就开始换牙了,新牙就是恒牙,要用一辈子的,我们要好好保护牙齿。
2、引起牙齿龋齿的'原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过渡的吃甜食。
四怎样保护牙齿,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1、怎样保护牙齿?
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2、医生利用牙刷和牙齿模型,讲解并示范正确的刷牙方法。
3、互动:和幼儿一起来学习刷牙的方法。
4、告别医院,感谢牙科医生。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参观了牙科医院,知道了引起龋齿的原因,那么今后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学会用正确方法刷牙,来保护我们的牙齿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7
科学教案(精选)07-24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18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经典)08-13
【经典】科学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