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故乡教学设计1 ……
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能力目标: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
1、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难解的情怀,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抒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对于离开故乡多年的游子来说故乡更是难忘的,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刘亚舟一同走进令他难忘的故乡。板题
2、师: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来选材,这是本单元的第二篇主题课文,让我们继续感受作者思乡之情。
3、师: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目标来学习。
二、预习导学明目标
1、师:请同学们打开预习导学单,检查小对子完成情况。
指名读导学单各题。
2、师: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走进文本。
三、探究提示研新知
1、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用小标题标出,小对子交流,一会汇报。
2、生:课文写了四件事:江边洗澡、雪地喂鸡、打跐溜滑、争野鸭蛋。
3、师:哪一件事给你印象最深?请在小组内边读边画出好词好句,并把感受写在下面。请看大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品读课文,然后小组选同学汇报。
4/师:首先让我们来到夏日的江边,和作者一起感受那一份夏日的清凉快乐,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一件事。 生:老师,我们小组汇报第一件事,我们小组找到了一个拟人句,一个夸张句,从这两个句中我们感受到了鱼多,“追逐,啃咬”写出了小鱼的可爱淘气。
5、师:那么在这样的小河洗澡有什么感受?
生:快乐
生:高兴
6、师:你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吗?
练读、指读、齐读
7、师: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雪地喂鸡也是令人快乐的,哪一组汇报这一件事? 生:老师,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觉得这一部分动词用得好,把“我”认真喂鸡的过程写出来了。例如:扫、拎、站、守“
8、师:真会学习,谁能用“首先。。。接着。。。然后。。。”把喂鸡的经过说一说?
9、师:是呀,作者恋故园,思故土,最难舍的还有那份浓浓的乡情,还有两件事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老师,我们小组汇报第三件事,我们找到了一些好词好句“流星般地、声色俱厉、吆喝。。。我急了,两只小拳头像擂鼓一样,打在他那虽是隔着狗皮帽子,但仍觉出硬硬的头顶上。。。。”这些让我们体会到了“我”的贪玩、顽皮、不懂事。
10、师: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了帮你们更好地学习,请看学习提示。
出示学习提示 学生再汇报时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我:顽皮、贪玩、不懂事。叔叔:不善言辞、淳朴、善良、关心他人。从而感受浓浓的乡情。
11、师:作者写这件事单单是来自冰天雪地的游戏的快乐吗?还有什么?
生:叔叔对我的关心,乡亲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
12、师:作者用灵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童趣盎然的故事。最后一件事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老师我们找到了一个比喻句,体现了花朵,颜色鲜艳。还有两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儿时伙伴的怀念和不该与铁柱争鸭蛋后悔。
13、师:在作者和铁柱身上你找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了吗?
14、师:难忘的悠悠往事,难舍的缕缕乡情,是什么让作者思念故乡?
生:儿时游戏的快乐。
生:儿时的友谊。
生:父老乡亲之间真挚的情感。
15、师: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故事连起来比较一下,作者对这四件事是平分笔墨的吗? 生:不是,有详有略。
16:什么样的应该详细?
生:写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
生:突出中心的。
生:突出文章主题的。
17、师:这份乡情,才使作者与故乡的那份情愫难以割舍,所以作者把后两件事写得更详细,我们写作时,如果文章要叙述几件事,一定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18、师:这四个故事,其实就是作者记忆中的四个片段,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作者怎样将四个故事连起来的?
生:过渡段。
19 、师:大家说说过渡段有什么作用?
生: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20、师:是啊,如果把一个个故事比作一颗颗珍珠的话,过渡段就是珠线,把散落一地的珍珠串成了一篇精彩而完整的文章,同学们在写文章时注意过渡段的运用。
21、师:这恍如昨日的幸福记忆,在作者眼中像什么?
生:珍珠。
用多媒体出示第一段
22、师:作者为什么用珍珠比喻童年生活记忆?
生:珍贵而美好。
齐读
23、师:结尾部分作者又是怎样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
出示最后一段
24、师:是呀,一系列的回忆,作者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结尾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生:话未完,意未尽。
生:给读者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作者的思乡之情永无尽头。
25、师:月是故乡圆,景是故乡美,人是故乡亲,作者那悠悠的童年往事浓缩为四个字,你认为什么最恰当?
生:难忘故乡
生:思念故乡
26、师:同学们,让我们在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学会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将来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你记忆中
四、检测达标提技能
略
板书设计
12、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略
雪地喂鸡 略 思念故乡 打跐溜滑 详 争野鸭蛋 详
故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
五、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
(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
故乡教学设计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杨梅树的美丽可爱和昂美国的热人喜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用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仿照第三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检查预习情况,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的椰子,今天,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江南的特产——杨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津、婪、腻、腐
(形)婪、狭、滋、腻、酸、腐
(义)贪婪—婪,贪爱财物。贪得无厌,不知足。
狭长—狭,窄,不宽阔。窄而长。
惹人喜爱—惹,招引,挑逗。
细腻—腻,光滑,细致。课文中指不粗糙,柔软。
甘露—甘,甜。蜜甜的汁水。在课文中指春天的雨水。
吮吸—嘴聚拢吸取东西。
舒展—不倦缩。
甜津津—甜丝丝。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五、给课文分段说明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
第三段:第三、四、五自然段。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的朗读。概括第三短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二、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朗读,概括第三段段意。
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的?
2、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哪儿看出杨梅的果实惹人喜爱?用笔划出来。
3、小组讨论,体会。
4、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①形有两个特点:圆、遍身长着小刺。随着成长,刺由坚、硬变成软、平,细腻、柔软。
②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了,杨梅成熟过程颜色的变化,最后,杨梅太红了,咬开后,新鲜红嫩,汁水鲜红。十分诱人。
③味:没熟透,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句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杨梅太好吃了。(牙被酸倒)
5、有语气的朗读。
6、给第三段找出重点句,概括这段段落大意。
说明: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段的主要内容,但要把“它”换成“杨梅”。
提示:有些重点句不能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7、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体会到什么了?
(杨梅树在春雨滋润下生机勃勃的样子。杨梅树蓬勃生长,充满生气。拟人化)
②有语气的朗读。
8、齐读第一段。
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仿写短文,完成课后其他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仿写。
1、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县概括地说,在具体从形、色、味三方面写具体,其中味道描写中,要举一个小例子。
2、确定自己要写的水果。
3、老师选择一种水果进行指导。
4、自己仔细观察后描写,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杨()狭()状()圆()
扬()峡()壮()园()
桂()婪()味()形()
挂()禁()昧()型()
作业:有语气朗读课文,语练,小片断。
附板书:形:圆小刺
10、我爱故乡的杨梅色:淡红深红几乎变成黑的
味:又酸又甜甜津津(酸)
故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会11个生字并理解带有生字的新词。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概括语言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继续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价值观
了解故乡杨梅的美,通过对杨梅的喜爱,提升学生对热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作者所写的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的方法。
(2)难点
作者是怎样通过“可爱”来描写杨梅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文磁带,多媒体,以及各种水果图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水果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如果有说到杨梅,直接要导入:没有提到的话,则教师自己指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杨梅。并且简要介绍杨梅:杨梅的产地,在我国的江南盛产一种水果——杨梅(投影出示杨梅果图)。这是一种圆圆的小果子,遍身生着小刺,果子是紫红色的,味道又酸又甜。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写杨梅的文章。(板书课题)
一、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
学生任务:认真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本文的生字词:贪婪 吮吸 细腻 嘴唇 汁水 豆腐等,学生不但要学会认字,还要会写。通过熟悉课文的情况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些生字词,并且运用其中一些词语来组词造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字词,从而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的第几自然段是描写杨梅树的,第几自然段是描写杨梅的果实的?
生:第二自然段是描写杨梅树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是描写杨梅的果实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杨梅的?
按杨梅的各个方面来描写的。
根据这样的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
1//2//3456
四、再次品读课文,归纳段落大意。(重点讲4、5、6)
1、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地点出我的故乡所在地及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全文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在讲述作者“我爱故乡”、“我爱杨梅”和“我爱故乡的杨梅”,写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引申到学生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并且要激发学生的热爱故乡之情。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出了杨梅的结果时间,在全文中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
4、自学课文四至六自然段(重点、难点)
出示自学提示:课文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描写出来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说作者的故乡在哪,也间接告诉我们杨梅的故乡在江南。
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杨梅树。在修辞手法上,这里描写杨梅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喻的手法更加形象的突出雨中的杨梅树的美。
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杨梅的形状,这段把杨梅和桂圆做对比,生动形象地说明杨梅的圆是有独自特色的,浑身有小刺的。
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杨梅的颜色。主要写了杨梅从结果到成熟的各个阶段的颜色变化:浅红——深红——变黑。从这个颜色的变化过程来看,从视觉的角度突出杨梅的颜色不是一直一尘不变的。
第六自然段主要写杨梅的味道,又酸又甜。本段是从味觉的方面来描写杨梅果实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告诉读者,杨梅的味道是又酸又甜的,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味道。
总结,课文的中心句可以概括成: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惹人喜爱。
五、学习课文中的习作方法,仿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从课文中提取描写杨梅颜色变化的句子,我们大家一起来仿写一下我们家乡的橘子是怎么样的?
杨梅:
如: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用这句话来描写杨梅从结果到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出示变化图片)。
橘子:先绿色——黄中有绿——金黄色
……
(出示橘子从结果到成熟过程的颜色变化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便于仿写)
总结:描写事物的关键首先要留心观察事物。
课后作业
1、仿写故乡的橘子
2、背诵课文
故乡教学设计5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幻、尤、苇、朴、塘、狭、柴、帆、纯、辉、触、帐”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挂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裹脚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芦苇的资料)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故乡芦苇那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故乡的芦苇)。
(二)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
2、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会用什么方法记这些生字。(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
“塘、帐”的韵母是后鼻音;“柴、纯、触、帐”的声母是翘舌音;“辉”不要读成“fēi”。
“几”是多音字,可组词国吧辨析,如“几乎”的“几”读jī,“几个”的“几”读jǐ。
(2)识记字形。
辨析“幻”与“幼”、“尤”与“龙”;“塘”的第八画是“长横”,右边出头;“柴”右上部分是“匕”不是“七”。
(3)理解词语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根状茎可入药。
朴实:朴素。
摇曳:轻轻地摇动。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狭长:窄而长。
帆叶:船上的由。
触须: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
蚊帐架:支撑起蚊帐的架子。
3、开火车朗读就是课文。(读后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4、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集体交流。
第1自然段,写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那芦苇令人记忆深刻。(指导朗读)
(3)自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
①仿照“一片片、绿油油”写“ABB”式的词语。
②说说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
“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指名读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用“ABB”式的词语把芦苇那美丽、宽广、绿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觉得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一样)
(板书:芦苇,绿、多、美)
(4)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故乡芦苇的美丽景色和故乡芦苇给我童年带来的乐趣。那么,作者是怎样从“写物”和“忆趣”两方面来写课文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5—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1)作者在这部分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
(第一件是用芦叶吹出鸟鸣似的歌声,第二件是用芦叶制作小船,第三件是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玩)
(2)这三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2、第一件事。
(1)芦苇给“我”和小伙伴们带来了欢乐,这种欢乐来自芦叶吹出的音乐。省略号有什么作用?你能想象当时他们吹芦苇时会是什么样吗?
(板书:芦叶,吹、陶醉)
(2)你能读出他们当时那种快乐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3、第二件事。
(1)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2)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
(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3)幻灯片出示:
“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汇合协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船队”和“幻想”分别指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板书:芦叶船,满载幻想。指导朗读)
4、第三件事。
(1)“纺织娘”是种什么样的动物?你能画出来吗?
(2)幻灯片出示:
“然后把竹笼挂在蚊帐架上,让纺织娘的歌声伴我们进入梦乡。”
(3)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芦苇丛,捉纺织娘)
(三)总结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那么课文主要是围绕一个什么意思来写呢?
2、课文中哪些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3、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在家乡的趣事。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故乡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与理解“贪婪、狭长、细腻、甜津津、细雨如丝”等词语;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简单运用。
3。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想: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上学期学过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还记得吗,请谁来背背?
指名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这首诗里,诗人想起了故乡的“茱萸”,便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有个著名作家叫王鲁彦,他也想念自己的故乡,所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杨梅的文章,那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我爱故乡的杨梅》吧!
二、认读生词,检查预习。
[小黑板出示]
贪婪吮吸甘露平滑
细腻柔软狭长渐渐
又酸又甜细雨如丝甜津津
四季常绿新鲜红嫩豆腐
请小老师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故乡是指哪里?(江南)
2、杨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吃杨梅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3、给各段落标上序号,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树,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
四、深入课文,接近杨梅。
(一)、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几段是在写杨梅果的?
2、思考: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分别是什么样的?相机理解词语“细腻、甜津津”
(讲到形状时,拿杨梅实物做道具,请一位学生尝尝。)
3、杨梅的味道真是鲜美啊!那么,这么美味的果子是长在哪里的呢?(杨梅树上)让我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是在写杨梅树的?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杨梅树充满生机活力?在书上划一划。
3、品读语句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贪婪”说明雨水好喝,“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春雨很丰富、很滋润)杨梅树如丝的春雨滋润着,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
指导学生朗读。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
4、春天到了,细雨如丝,杨梅树在春雨中欢笑着,来,杨梅树们,摆动你们狭长的枝条,快乐地舞动起来吧!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啊?
5、杨梅树就像孩子一样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三)为什么作者会对杨梅和杨梅树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能够如此细腻的描写呢?
(是因为作者对故乡有一种喜爱之情)读第一段
四、说写结合,拓展练习。
1、通过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你对江南的特产杨梅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现在你在这里生活、上学,你就是一个江南人。你愿意面对着大家来介绍一下你们江南的杨梅吗?
(生介绍,介绍时要带有自豪的心情)[由于上课时间不够,此环节省略去]
2、介绍自己家乡的水果,模仿课文的语言来写。(选择一个角度——水果树,水果形状、颜色、味道等)
五、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贪婪欢笑
杨梅树
杨梅
圆甜
红
故乡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
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二、师感情读课文(或放录音)
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
㈠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师相机板书)
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
②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
③师指导朗读
④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
⑤师读生观察。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
⑦练说叠词
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
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㈡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1、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自学要求:(出示小黑板)
①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
②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
师生评价:
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子:
问: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师: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
你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4、练习背诵
把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背下来。
㈢学习第1、8自然段(5分钟)
仔细品读,对比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前后照应)
四、拓展
师启发:我们在课文中感受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感,同时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你能不能也来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板书: 11、故乡的芦苇
不 芦苇:绿 美
能 芦叶:吹 陶醉 甜蜜的回忆
忘芦叶船:满载幻想
怀芦苇丛:捉纺织娘
故乡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1、歌曲演唱《大海啊,故乡》
2、欣赏 合唱《渔家姑娘在海边》 琵琶独奏《大海啊,故乡》 《水草舞》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
2、通过欣赏比较琵琶版与合唱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
三、教学重点
能充分运用力度、情绪的变化,深情演绎《大海啊,故乡》
教学过程:
一、欣赏《渔家姑娘在海边》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我们身处于烟雨蒙蒙的江南,也有人生长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之滨,你们去过南国海岛吗?见过渔家姑娘在海边织网打鱼的情景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音乐走进大海,仔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单一的还是变化着的,你听到了些什么,仿佛能看见些什么呢?(欣赏歌曲)
师:请向大家描绘一下你所听所见所想的,好吗?(生发表意见)
师:在歌曲中有领唱还有重唱的部分,你们都注意到了,说明你们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也很懂得观察。
二、歌曲教学
1、师:在人们心中,海的旋律一直是涌动着的赞歌,也曾有许多诗人为海写下了辉煌的诗句,老师也准备了一首小诗想为大家朗诵,大家想听吗?在老师朗诵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背景音乐中的主奏乐器是什么?(配乐诗朗诵)生:琵琶。(古筝等)师:他们都是民族乐器,属于弹拨类……
2、师:老师想邀请大家跟我一起来朗诵,好吗?
3、师:那悠悠琴声随着海风传到了远行的中国海员耳旁,勾起了他们满怀的思乡之情,于是作曲家王立平为电影《大海在呼唤》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歌曲《大海啊,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演唱这首经典老歌吧。
4、仔细聆听,听完后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速度怎样?(播放歌曲)
生:速度稍慢,深情地,舒缓地……
5、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唱一唱,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配合老师做些动作来感受一下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跟范唱做动作)
生:三拍子(如有不同意见,师可以范唱让学生再感受几句)
6、师:这是一首荡漾抒情的三拍子歌曲,饱含着炎黄子孙对大海的深情,此时此刻此景,我们怎能不为大海而歌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连绵的.深情吧。
师:老师想让大家用海风“WU”的声音来跟音乐模唱。
7、师:海风的声音真好听,我们能不能试着将歌词填进去,唱一唱呢?(拎难点)
8、师:这首歌曲充满了深情,但歌曲的情绪从头到尾有变化吗?生:有变化,前半部分轻声诉说,后半部分激情澎湃。
①我们来试试将前半部分轻声唱一唱好吗?
②歌曲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大海啊……)我们来试试用诵读的方式来感受这份激情。
③我们再用唱来表达我们的深情试试
9、师:老师想听你们唱一遍完整的,好吗?(跟琴演唱)
10、师:你来唱,我来合,歌声连成一波波,老师听了你们的歌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仔细听老师是怎样为你们伴唱的?(师生合作,生唱师伴)
11、师:你能来代替老师唱一唱伴唱部分吗?我们交换着试试唱一唱。
12、师: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很多独唱型的小歌手,今天就请你们上来一展风采,谁来试试将前半部分领唱。
13、诗朗诵+演唱
三、欣赏《水草舞》
1、师:大海的歌引起了我们多少温柔的怀想,古往今来,许多音乐家也谱写了和海有关的不朽作品,今天我们再来听听海在其他作曲家指尖又呈现出怎样不同的姿态呢?欣赏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做响应的动作。
2、师:音乐描绘了海怎样的姿态呢?生:平静祥和……
3、师:此刻的音乐想海水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在水草舞的音乐声中扮演一颗摇曳的水草吧。同学们可以跟着音乐自由地起伏荡漾。(复听,运用道具表演)
师:海在不同音乐家的笔下显得时而平静时而澎湃,这些音乐让我们陶醉,但愿同学们永远记住这海的旋律,高唱大海之歌。
教学反思:音乐的课堂重点在于把握歌曲教学的深度,在歌曲教学中,我也设计了一步一步环节,来解决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每一次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计也无法一成不变。而在这次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恰恰是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不足。学生就象是一座藏有宝藏的大山,在他们身上随时都会给教师带来惊喜,在预设不足的时候,生成也就产生了。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再深入地挖掘下去,不要被预先搭建好的课堂框架而束缚,为了结束而结束。歌曲就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中都可以完全地去享受歌曲带来的美,那么怎样尽情地去挖掘歌曲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去逐步引导,通过层层深入,如情绪、速度、力度的变化,再到歌曲演唱的形式变化,让五年级的孩子从感性喜爱逐步掺加一些理性欣赏。当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教师的预设时,我也在思考着,教师这时候可以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演绎歌曲,加入他们的思想,歌曲也会更有他们个人的独特味道。对,就是味道!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味道,每个人感受的味道也不一样,哪怕只是一个小音符的处理、一次演唱形式的变化也会赋予歌曲新的生命力,而我们想要给予学生的,不也正是这样一种理解歌曲、演绎歌曲、创造歌曲的能力吗?
故乡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能大胆、自信地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2. 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声情并茂地歌唱。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大胆、自信地歌唱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三拍子的节奏
教学方法:
体验、模仿、探究、欣赏、演示、练习、游戏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亲眼见大海吗?你们亲身体验过海中冲浪吗?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大海啊,故乡》,一起去体验大海的宽广雄伟、波澜壮阔!
二、初步感受:
1. 初听录音,感受其速度、情绪及反复记号该怎么反复;
2. 读词并正音;
3. 跟录音哼唱,思考:在你的头脑里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大海?
学生:安静的、沉睡的、雄伟的......(答案不要求统一,只要是真情实感)
4. 歌曲简介:《大海啊,故乡》作于1983年,王立平词曲,是电影片《大海的呼唤》
的主题歌,歌曲旋律平缓,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结构简练,富有叙事性,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
三、新歌学习:
1. 教师弹琴,学生哼唱,找出难点;
2. 突破难点:旋律12 1.76 反复记号 3/4拍转换到4/4拍
3. 齐唱
四、拓展:
1. 配乐朗诵歌词或赞美大海的文章;
2. 慢三舞步感受三拍子的特点;
3. 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 跟着伴奏旋律独唱或者齐唱。
五、小结:
总结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故乡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
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阴晦()萧索()bǐ()夷chī()笑
愕然()wǎng()然zì suī()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不超过50字)
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
二、课堂学习
1、导语。
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
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
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⑷总结。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
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
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
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
问题讨论:
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
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
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5、总结:
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阅读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轧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彻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感受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滴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让我骑“高马”。我执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确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一天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的财富,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眼睛,我的眼泪悄悄的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做人要踏实,不要这山望那山高,懂吗?
我呆呆的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回过头来,却发现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在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的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1、请写出选文的线索和感情基调。
12、选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件来体现父爱,请简要概括。
13、文中写“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惆怅”?
1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画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5、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题中的句子除外)
故乡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学会15个生字,理解36个新词语(要抓住与课文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4、懂得爱护野生动物,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段落大意的方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组织好语言文字,归纳段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谈话。
(1)(出示熊猫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板书大熊猫)
(2)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珍稀动物,是我国的国宝。那么你们可知道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乘车去大熊猫的故乡走一走,瞧一瞧。
2、揭题:16、在大熊猫的故乡
3、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估计质疑:大熊猫的故乡在哪里?大熊猫的故乡是怎样的?我们在大熊猫的故乡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自学生字词语,读读划划。
3、读后交流。(小组交流)
4、检查自学效果:
①注意区别屡和缕;幼的左边是幺;幽的笔顺;
②读词语并理解意思。(流水涓涓、栖息、幽静、缕缕、踪迹、悠闲)
5、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读读课后习题,指导分段。
1、指名读课后第1、2题的问题。(明确依据课后习题学习课文,是读懂一篇课文的重要学习方法。)
2、交流,讨论:课后问题1和2有什么联系?应围绕哪个习题学习课文进行分段?
3、根据课后第2题先试分,再交流讨论。
4、读课后第1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2课时
一、复习听写
1、谈话。
2、听写。(听写时可报词语、可报意思、可连续听写。)
1、反馈。
4、同桌互改。复习课文,巩固词语。
二、研读重点段
1、找出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段。
(1)点拨:怎样找准重点段?
(2)指导:怎样读懂重点段?
2、研读重点段:
(1)理清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大熊猫幼仔和大熊猫妈妈的模样)
(2)理解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
①出示句子: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绽出粉红色的皮肤。(理解作者是抓住大熊猫幼仔娇嫩这一特点,按先总起后分述的顺序写具体的。)
②出示句子: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悠闲的样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按先分述后总结的顺序写)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大熊猫幼仔和大熊猫妈妈模样的句子。
(3)讨论:为什么说大熊猫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①大熊猫有什么特点?(外形可爱,稀有珍贵)
②哪一点更重要?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关联词来连接?(不但而且)
③投影出示:请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为什么说大熊猫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友谊使者 外形可爱 稀有珍贵 不但而且
④不规定词语和句式,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
⑤总结:大熊猫不但长得逗人喜爱,而且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英国、日本等国的大熊猫都是我国送给他们的,大熊猫是友谊的使者,为世界各国人民架起了美丽的彩桥。所以说它是大自然的明星,我国的国宝。我们都要爱护它、保护它。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单元学习提示,概括段意。
1、讨论:
(1)过去已学过哪几种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新学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是什么?
2、归纳:按课后练习第3题的问题和答案归纳段意。
四、朗读训练
1、选取最喜欢读的部分,精心朗读。
2、采用多种方法朗读,提高朗读的积极性。
五、完成《作业 本》上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
16、在大熊猫的故乡
大 小熊猫
娇嫩 胖墩墩
淡淡的短毛 粉红色的皮肤
圆滚滚的身躯 明星
油光光的皮毛 文静悠闲
黑眼圈 国宝
第3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大熊猫离不开的四个条件。
(1)投影出示句子:大勇猛的生活离不开四个条件:一是冷暖适度,二是山高水深,三是箭竹茂密,四是流水涓涓。
理解:为什么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具有这四个特点?(教师补充介绍有关大熊猫生活习性的知识。)
(2)任选一题,写一个先总起后会述的语段。
①大熊猫的家充满温暖和幸福。
②啊!多么美丽的大自然啊。
(3)交流,讨论,成文。
2、听录音朗读第2自然段。
(1)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法。(总分总)
(2)圈出能说明卧龙山区是大熊猫天堂的词。(联系第1自然段理解,体会卧龙山区不但风景怡人,而且适合大熊猫生活。引导学生在朗读语言文字时注意和四个条件一一对应)
(3)跟录音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学生试着背诵第2自然段,指名背诵。
3、概括段意(课后练习3):大熊猫故乡的环境冷暖适度、山高水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思考:我们是怎样找到大熊猫的家的?圈出词语,板书:
发现粪便--听到叫声--找到洞口(理解警觉、循声的意思)
2、训练说话:我们找到大熊猫家的经过?
(1)自由小组交流说
(2)指名反馈评价说
3、你们知道大熊猫家的特点吗?读课文,划出词语,板书:
悬崖陡坡 2950米 紧贴地面 枯树洞 竹草遮掩
4、齐读第二段,概括段意(课后练习3):我们爬上高山寻找大熊猫,在枯树洞内发现了大熊猫。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
1、《作业 本》中第剩余的作业 。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外收集有关的大熊猫的资料,写一写感想:保护大熊猫的家园。(题目可以自拟)
板书设计 :
16 在大熊猫的故乡
四个条件:冷暖适度 山高谷深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总起 苍绿幽静 地势高
自 原始森林郁郁葱葱
然 分 林中鸟鸣声声
环 述 山下水泉清清
境 山上白云裹着积雪
总结 天堂
教学后记
根据本文所学内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写一写大熊猫,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增加了练笔的机会。
故乡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 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
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
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
1、给字注音。
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乡》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
三、合作探究
四、整体感知
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交流2:
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
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3、交流3:
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
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 故乡的象征,与现实故乡形成鲜明对比。
4、交流4:
阅读描写闺土的段落,感悟闰形象。
从外貌、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来分析。
5、交流5:
闺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闰土的变化说明什么?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6、小结:理解小说的景物描写及闰土的形象描写,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破产、农民痛苦的现象。
景物描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
对人物分析抓住肖像、语言、动作描写。
六、课外延伸
你的故乡以前怎样?现在怎样?从变化中你得到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景:萧条
情:悲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思想目标:
体会作者的感情、树立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我”回故乡时见到景物有何特点?心情如何?
景物萧条、心情悲凉。
2、在故乡,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人物?
闰土和杨二嫂。
3、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社会现实。
二、合作探究
三、整体感知
《故乡》着重向我们展示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变化,反映了城镇市民的贫困化。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希望”以及为此而奋斗的信心。
四、合作交流
1、交流1:
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豆腐西施:安分守已。
今日:尖刻。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辛亥革命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2、交流2:
画出文中表示希望的句子,并理解含义:
我想“希望 …… 成了路”。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希望就不会实现,全句强调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
3、交流3: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4、交流4:
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闰土旧中国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他的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杨二嫂是被损害的小市民形象,他的变化使人民看到小市民日益贫困化,作者对闰土同情,对杨二嫂身上的恶性批判,对她的处境同情。
5、小结:
感悟杨二嫂人物形象。
对比是鲁迅小说常用的手法。
五、课外延伸
李明同学因贫困缀学,在家里,他心情低落,请你从《故乡》中摘抄一段话来鼓励李明。
【板书设计】
闰土:贫困农民
杨二嫂:城镇小市民
“我”:知识分子──充满希望
故乡教学设计13
【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1)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2)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3)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无、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
故乡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2、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从文章充满儿童情趣和友爱真情的故事中体会作者难忘故乡、眷恋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课文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学会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语句和段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感迁移,导入新课
让我们共同聆听一段《回乡偶书》的深情吟唱。(播放歌曲《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他乡、怀念故里的经典之作。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可谓是落叶归根了。其实,不仅是贺知章,古往今来,故乡是所有游子的情感归宿。今天我们就跟随游子刘亚舟踏上思乡旅程,去追忆那 “难忘的故乡” (板书课题)请大家深情齐读。
二、通读课文,整体回顾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板书:热爱、眷恋、思念、难忘)
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的?首尾有什么联系?
三、深入读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让我们怀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眷恋之情,深情齐读课文的第
一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把对故乡难忘的记忆比作什么?这一形象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现在,让我们拾起那一颗颗记忆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的叙事部分
1、拟小标题
快速浏览叙事部分,想想作者回忆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板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
打跐溜滑、争抢鸭蛋
这四个故事作者是平分笔墨吗?(打跐溜滑、争野鸭蛋详写;江边洗澡、雪地喂鸡略写。叙事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作者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段知道的?(过渡段,使话锋一转,让后面的故事自然顺畅起来)现在,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儿打跐溜滑吧。
2、学习“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我”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叔叔的句子。结合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叔叔又是一位怎样的人?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顽皮、撒野、毫无顾忌、任性、憨厚、朴实、沉默、好心肠)(指导朗读,体会动作的细节描写)
任性孩子的吵闹声音犹在耳际,好心叔叔的憨厚形象犹在眼前。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引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如果叔叔就在你的跟前,你想对叔叔说:“ __________” 父老乡亲的纯朴乡情,让我忘却了寒冷,有的只是内心的感动。 3自主选学
采用刚才 “读一读、画一画、抓细节”的方法,选学江边洗澡、雪地喂鸡、争抢鸭蛋三个故事当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1)江边洗澡
这里的小鱼有什么特点?
抓住“撞、一群又一群、铺满、啃咬”来谈。感受小鱼多、顽皮的特点。
作者的所见、所感,也让我们兴奋起来:
这里的鱼儿真___!
这里的鱼儿真___!
与小鱼亲密接触的感觉真好,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其乐无穷。 谁还想体验江边洗澡?站起来读一读吧。
家乡依山傍水的环境,如梦如幻,怎能不叫人怀念呢?
(2)雪地喂鸡
你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了什么?(山鸡很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雪地喂鸡主要抓住了什么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动笔画出本段的动词。抓住“扫、撒、拎、站、守”5个动词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认真劲)谁能读出“我”喂鸡时的认真劲?有我在,成群的山鸡再也不敢放肆了。这样的环境让我想起了老人们常念叨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场面。
作者雪地喂鸡时那叫一个认真,可玩起来也是毫不含糊的(引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这里省略了什么?还可以玩什么游戏?(学生拓展,出示图片)简单说说你的快乐。
这是我们东北孩子独享的乐趣!
(3) 争野鸭蛋
作者对这件事也是刻骨铭心的,哪一个词体现出来了?(终生难忘)读读这段话,发现了什么?(过渡段)
“我”和铁柱的感情怎么样?(形影不离)
可是江边的草丛里却传来了铁蛋的哭声,怎么回事呢?谁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读一读?(指名读)大家有什么感受?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小摩擦,才使“我”和铁柱的友谊更浓更甜吧。 你有过类似的友谊吗?(情感迁移)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对铁柱是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些语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思念、悔恨)为啥要和他争那个鸭蛋呢?
我真不应该________。(变成陈述句,突出悔恨的情感) 儿时纯真的友谊才是最珍贵的。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个故事如同一部老电影,演绎着淳朴的东北乡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无限乡思。情到深处,不由得直抒胸怀(引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升华情感)
作者言未尽,意未歇,绵绵不绝的乡思牵动着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也来吐露心声,表达真情。
1、家乡美
我爱家乡的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家乡的_____真____,给我们带来了_____。 那一件童年趣事事令我终生难忘:__________。
2、诗歌《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合:亲亲的北大荒,我的家乡,
我们生活的美丽地方。
男:肥沃的黑土地富饶、广袤,(mào)
女:勤劳淳朴的人们为之骄傲、自豪。
男:家乡的巨变让我们喜上眉梢,
女:人们的幸福生活溢于言表。
合: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这里,让离家的游子魂牵梦绕。
合:衷心祝愿我美丽的家乡,
像雄健的骏马一路驰骋。
像展翅的雄鹰飞得更高!
3推荐作业:借鉴文中的写法,记一件发生在家乡的童年趣事。回忆难舍的人,难忘的事,表达难割舍的真情。
板书设计: 难忘的故乡
江边洗澡
回忆 雪地喂鸡 思念、眷恋、怀念
打跐溜滑
争抢鸭蛋
故乡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要点】整体感知 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第二课时
【要点】人物与主题
一、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闺土 杨二嫂 水生 宏儿 母亲 我
二、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写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动作语态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对“我”的态度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将希望寄托神灵
2、变化原因
社会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阶级的: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三、杨二嫂:
外 貌: 西施 圆规”
职业与性格: 美貌招生意 无业 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结论: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叙述者线索人物------小说真实 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悲哀 愤怒 别离 希望
(3)怎样对待闰土----悲哀中同情 遗憾中关注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五、“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儿: 20年前的闰土和 “我”,20年后,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我;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结论: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小结】“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第三课时
【要点】深入探究 感受小说魅力
一、为什么我所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但却说不出佳处
社戏----豆与戏 ---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故乡----闺土---友情让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无感化----童年世界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回忆----似乎看到我美丽的故乡----童年眼中的世界
写作目的
闺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闺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
笑闺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四、 “故乡”解读
(1)回忆中的故乡
(2)现实中的故乡
(3)未来中的故乡
(4)故乡与祖国同构
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 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六、作业:
1、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2、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故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教学设计
2.《月是故乡明》教学反思
3.《林海》教学设计
4.《脚印》教学设计
5.太阳教学设计
6.《冰花》教学设计
7.送行教学设计
8.《叶》教学设计
9.《麋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