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题目。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二、第7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他们交的钱数够吗?
3、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完成。
4、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三、第8题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2、提出问题:怎样租车划算?
3、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做?
4、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先作成表格样式,看看需要多少大车多少小车?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说说需要多少大车,多少小车,再比较那种方案划算。
四、小结:
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 还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
先认真观察图片及表格,从中获得信息,并明白其中的含义。
认真思考找出解题方法,并独立完成。
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先看图,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独立思考后与同伴交流怎样计算
先算出需要几辆大车几辆小车,然后再比较哪一种划算。
学生互相说一说,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二年级】
课内知识:368-199等于多少呢?
课外趣题: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三年级】
课内知识: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课外趣题: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四年级】
课内知识:(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等于多少?
课外趣题: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五年级】
课内知识: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课外趣题: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二年级】
1.368-199等于多少呢?
解答:原式=368-200+1
=168+1
=169
2.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解答:本题的规律为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乘积,因此应该填7。
【三年级】
1.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解答:每行每列都有8个人,而这一行一列必有一个人是重复的,所以减少的人数是8×2-1=15(人),8×8-15=49(人)
2.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答:第一个去掉的数是18×7-19×6=12,第二个去掉的数是19×6-20×5=14,这两个数的乘积为12×14=168
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18-(19-18)×6=12 19-(20-19)×5=14 12×14=168
【四年级】
1.(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
解答:原式=(1680×8+6+3+9+1+11+5+7-2)÷8
=1680×8÷8+(6+3+9+1+11+5+7-2)÷8
=1680+40÷8
=1685
2.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解答:在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则原数列的第10项之前共插入了3×9=27项,故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10+27=37项。
【五年级】
1.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解答:(7257,4018)=(3239,4018)=(3239,779)=(123,779)=(123,41)=41
2.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解答: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就是它数字和除以9的余数,因此按照题目中的操作办法,每个数最后都会变成它除以 9的余数。连续9个自然数除以9的余数都互不相同,20xx÷9=223……2,说明这20xx个数中除以9余2的有224个,余3的有223个,所以在最后得到的20xx个数中,2比3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观察思考的能力以及逆向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填未知数的过程,感悟填未知数的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在解决填未知加数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实物图抽象填未知加数算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填出10以内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理解填未知加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导入:小朋友,你们玩过扑克牌吗?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小小的扑克牌游戏,你们有兴趣吗?
2、(师出示两张扑克牌的背面):我这儿有两张扑克牌,你能猜出他们是几吗?你怎么猜的?(生胡乱猜4、5后)你有什么依据吗?
3、看来,刚才大家都是瞎蒙的,现在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条件,这两张牌合起来是9,猜猜,他们可能是几和几?(1和8、2和7、3和6、4和5板书在一角)
4、刚才我们想出这几种可能,现在我告诉大家,这其中一张是7,你能知道另一张是几了吗?你是怎么想的?
5、再猜:如果两张牌合起来是8,其中一张是7,另一张是几?如果其中一张是2,合起来是10,另一张是几?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珠笔图
①师:还想再猜吗?(出示圆珠笔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
②已经有7支圆珠笔了,再放几支就是10支了,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7()=10
③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个算式怎么读?生试读,师示范读,生再次跟读。()就用来表示不知道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填小括号里的数。
④谁能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几?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同桌先交流,再汇报。
⑤生汇报后师出示答案。
2、教学书P70小旗图。
①有一位叫小红的小朋友现在想考考大家(出示P70的小旗图),谁会读小红提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已经画了6面小旗了,再画几面就是8面了。)
②你能解决小红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把小括号里的数填上。
③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几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直接填数:
看着图,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填出小括号里的数,如果老师只给同学们算式,你还会填吗?
出示:3()=5()4=7
独立填好后,说说你的想法。
2、小结:刚才我们表现得都很好,小朋友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填小括号里的数,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拍手游戏吧!
三、课间游戏
拍手游戏:指定一个数,老师先拍,学生接着拍,要求学生拍的次数跟老师拍的次数加起来等于指定数。
老师拍:
我们拍:
四、实践运用
1、P70做一做1
左图不变,右图实物图及算式改为()5=9。先观察,再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说一说想的过程。
2、做一做2
先出示第一行的点子图和算式5()=8,师:请小朋友把点子图和算式合起来看看,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应该再画几个点子,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第二行和第三行,其中第二行改为()2=7
3、填算式,看谁做得又对又快。独立完成后校对。
2()=8()6=9()1=7
1()=9()5=72()=8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游戏;
有几朵美丽的花,可惜每一朵花都少了一片叶子。请小朋友们给每一朵,再先一片叶子,使每片叶子上的数加起来等于花心上的数。(学生活动)
957810
41421
6、9、4、5、3、2
教材分析: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或点子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 36090 28090
40080 20050 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三、课堂练习
1.很快说出下面各题商是几?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12222 436975 901929 901649
(当堂判完,及时讲评.对于差生进行具体的辅导.)
3.先说出每道题的商 是几位数,再在□里填上商.
教师问:两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为什么?两位数除四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为什么?
4.同学们大扫除,打扫操场的有36人,是打扫教室的人数的3倍,打扫院子的27人.参加大扫除的一共有多少人?
5.在下面的方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628□=277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九页《派车》。这一课的内容属于新课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通过《租船》一课的学习,对本节课的组织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学好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对后续将要学习的相关除法应用的内容都将发挥很大的正迁移作用。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还面临较大的困难,这一课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中安排的“说一说”和“试一试”两个活动。“说一说”旨在让学生在思考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大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一试”是学生在探索交流读懂表格的基础上,练习用抽象的表格来呈现自己的多种设计方案,学习的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于派车问题的探讨,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讨派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一些数学思维过程对他们来说并不简单。在“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这个内容上,需要学生综合分析问题,难度较大。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用前面学到的有余数除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前两种方法,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派车。最后通过练习,探讨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填写表格,找到合理的派车方案。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印制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情境导入,获取信息。
1.创设情境:今年,西安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你知道为什么吗?做为西安人,你有什么感受啊?一个旅行团要去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遇到了一点问题,你能用数学知识帮帮他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2.获取信息:(出示主题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汇报发现的信息:一共有25人,面包车限乘客8人,小轿车限乘客3人。
“限乘”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人多了挤着坐行吗?
【设计意图】:情境图中信息较多,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此环节旨在培养和提高二年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环节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旅行团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可以怎样派车?(板书课题:派车)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派车呢?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一次小组合作:结合提出的数学问题,明确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派车的方案,派哪种车,派几辆。小组长负责整理出不同的方案。
投影展示小组派车方案,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派车方案。
(1)全派面包车:
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 (2)全派小轿车:
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方案不错!大家都考虑到了乘客不能超载。想一想,这样派车,最后一辆车上各坐了几个人?这样的派车方案你觉得怎样?(有些浪费)
有更合理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经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联系实际,优化策略。
你认为怎样的方案最合理?(没有空座位或者空的座位最少,面包车和小轿车可以搭配起来派车)
第二次小组合作:怎样才能没有空座位或者空座位最少呢?在小组内探索合理的派车方案。投影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派2辆面包车:2×8=16(人)
派3辆小轿车:3×3=9(人) 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
教师追问:你们小组真了不起!是怎样找到这样一个好方案的?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依次增加面包车的辆数,从而确定剩下的乘客需要派小轿车的辆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样的策略才是合理的策略,同时对学生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三)环节三:强化练习,掌握方法。
1.课件延续情境:旅行团临时又有4个人加入,你会怎样派车呢?什么样的方案最合理?计算后把你的方案填写在表格里。
面包车/辆
小轿车/辆
余下的座位数/个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延续,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表格”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方法的同时,渗透数学简洁之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总结方法:第三次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方法是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遇到派车问题时思考的顺序是什么?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1)先考虑只派一种车,大车或者小车。
(2)如果有空座位,在考虑将大车和小车搭配起来。
(3)空座位越少方案越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解决派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习合理的思维探究模式。在经历从一般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的意识。
(四)环节四:畅谈收获,小结全课。
快乐总是短暂的。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和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数学智慧帮助旅行团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等待着你去发现和解决,老师再次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设计意图】:体现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激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派车
(1)全派面包车: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
(2)全派小轿车: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3)派2辆面包车 :2×8=16(人)
派3辆小轿车 :3×3=9(人) 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二、解决问题
三、混合运算
四、尝试应用
五、课堂练习1、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2、让学生读题并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
1、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3、交流解题思路和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方法。
4、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5、交流、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讨论:为什么要加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和两步混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由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而且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做法的机会,获得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展示自我的快乐。体验算法多样化,考查学生能否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题的过程。
交流列出的混合算式,是学生形成三步混合运算技能的过程。
在两步混合运算知识背景下,经历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带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教学目的:
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
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
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
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一)前提诊测(投影片)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 ? (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
[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
当的铺垫。]
(二)引人课题
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二、引导思疑
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
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板书:人:两个 时间:同时 地点:两地
方向:相向(相对) 结果:相遇
[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
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
2. 观察、思考、分析、填表。
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
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 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
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引思解疑
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
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
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
① 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
644+704
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65+70)4
4。比较两种算法。
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
每分60米 每分75米
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
b。756表示( )
c。两地间的路程:()()+()()=()米
另一种解法:
a。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是:()+()=()米
b。两地间的路程是[()+()]()=()米
②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2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拓思创新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修筑一条公路,1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280米,乙队每天修300米,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0千米,求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3.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理解“破十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沟通联系
师:请同学们看口算卡片,老师找同学口算,其他同学评价。下面开始:
15-9=14-9=18-9=13-9=12-9=16-9=17-9=11-9=
指生口算。(可随机指生说出计算方法)
刚才大家都算得很熟练,可以看出方法运用得不错,十几减9你们都会算了,那如果十几减8、减7、减6、减5呢?你们会算吗?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今天怎们继续研究十几减几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花和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的玩耍,它们高兴极了。小花说:“瞧,我钓的鱼的多!”菲菲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它俩越争越厉害,小花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的,你钓了几条黑的?”菲菲说:“有13条金鱼,我钓了5条黑的,算一算你钓了几条花的?”
可是金鱼游得太快, 小朋友们,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帮它们算一算好吗!”
2、独立算法,合作探索。
求黑的有几条,算式怎么列?求花的有几条,算式怎么列?(板书)
(用减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列式: 13-8= 13-5=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两道算式怎么计算。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3、交流汇报算法。
谁愿意来汇报?
学生汇报的算法可能有:
(1).用“破十法”算出答案。
先用13中的10减去8,等于2,再把2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等于8,所以13-8=5(条),黑的有5条。
同理:先用13中的10减去5,等于5,再把5和13中的另一部分3合起来就等于8,所以13-5=8(条),花的有8条。
(2).见减想减,算出答案。
因为看到这两个减法算式,可以同时想到一个加法算式,即:
8+5=13,13-8=5。13-5=8。
(3).13-3=10,10-5=5。哦,那你是分两步减。那13-5呢?13-3=10 ,10-2=8。
(4).把8看成10,13-10=3 , 3+2=5。 为什么要加2?(因为原来是减8,我们刚才是减10,多减了2,所以要反过来加2)那-5呢?
把5看成10,13-10=3,3+5=8。为什么要加5?(因为原来是减5,我们刚才是减10,多减了5,所以要反过来加5)
4、小结
同学们用了好几种简便的方法解决了这两道算式。那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是哪几种方法?师生一起总结。(一种是想加算减,一种是先用十去减,也就是破十法,还有的是分两步减,还有把一个数看成另一个数,这是为了计算简便)
这么多种方法,你们喜欢哪一种?
计算时你们可以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巩固算法,口算练习
1、好,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5页,思考第一题上下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完成这道题。请一位同学把你做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对吗?)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以第一组两道题说明一下。(在计算11-5的时候可以利用5+6=11来计算。那后面呢?也是这样。点一下。其实就是想加算减。)
2、再看下一道,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课件出示)
3. 好,我们再来一道快速抢答要不要?谁算对一道就点燃了一根蜡烛,看看谁点的蜡烛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你可以讲学到什么知识,也可以讲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决?(其实都是用前面学过的十几减九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用学过的十几减九的方法解决了其他的十几减几的计算。也就是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教案07-2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1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3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3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