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副标题#e#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 + 加数 = 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 + 24 = 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43 -19 = 2 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和 - 加数 = 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2 0 7 9 2 0 7 9
+ 8 4 5 8 4 5 1 2 3 4
2 0 7 9 1 2 3 4 8 4 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 2 3 4 验算: 2 4 7 1 2 3 4
9 8 7 + 9 8 72 4 7
2 4 7 1 2 3 4 9 8 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练一练,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怎样计算套管体积?如果知道套管的内周长和外周长几套管的长,怎样求套管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及数训。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
教学步骤
一、复习.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布4米,5台织布机8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布160米,平均每台每小时可织布多少米?
讨论:例题与复习题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结果:例题与复习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换了位.
根据学生汇报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复习题的两个线段图上,标注一下,已知什么,求什么?
2.引导学生对照线段图讨论:要想求出每台每小时织布多少米,我们应先求什么?
让学生在线段图中标出是哪一段,应该怎样求?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每一步的小标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步解答并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1)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1605=32(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328=4(米)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16058
= 32 8
=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3.改例2线段图的问题和条件成下图,根据这幅图,我们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4.学生讨论确定先求5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再求1台1小时织布多少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书写小标题.
(1)5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
1618=20(米)
(2)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205=4(米)
列综合算式解答为:
16085
=205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4米.
三、巩固发展.
第一组题目:
条件:书法小组每人每天写8个大字,5个人4天共写了160个大字.
填空:8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5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04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题目:
判断:①85与1604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②84与1605表示的意义相同.( )
③85与1604表示的意义不同.( )
④84与1605表示的意义不同.( )
第三组题目:
连线题,把意义相同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84 1604
85 1605
854 165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把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进行比较区分,并对两种解题方法再进行理解区分.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自编一道连除应用题,要求画线段图并用两种方法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习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 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 :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 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四、讲解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 :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 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6、7、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习目的: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打算盘的姿势;
学习内容:
1、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
2、会正确拨珠姿势;
3、学会拨1、2、3、4、5.
学习难点:珠姐姐与珠弟弟的意义。
学习准备:大算盘一个、珠姐弟的.卡通图、1、2、3、4、5的珠像图、《森林幼儿园》挂图。
过程:
一、认识算盘
1、发算盘;师生自我介绍;
2、引出算盘,介绍算盘的作用;
3、引出《森林幼儿园》,通过故事,向幼儿介绍房子的结构,认识珠姐姐珠弟弟,并了解其意义;
4、《森林幼儿园》与老师的大算盘比较,引出框、梁、档、 珠,强调珠姐弟的意义;5、儿歌《认识算盘》“一把算盘四边框``````````”,并让幼儿在小算盘找框、梁、档、珠;
6、教幼儿认识个位点和个位档。让幼儿上厕所,休息,手指操(手指变变变)
二、 打算盘的姿势表演交警动作引出主题--打算盘也有正确的姿势,姿势正确了打算盘才会又快又好
1、盘的位置(算盘放在桌子的中间,距离桌沿一拳头远。)
2、身体姿势:(有动作);练习:可用角色游戏(司令与士兵);教儿歌(打算盘,并不难````````)
三、 练习拨1--5单拨数
1、1--4的指法:右手放在个位档,左手放一旁,右手大拇指拨入1,食指拨去1、2、3、4拨入拨去同1的指法,边教边让幼儿跟着练习。可练习听拨、说拨,老师巡视检查。2、5的指法:右手食指拨入,拨去。连拨数
3、游戏:打机关枪“啪、啪、啪。”(注意4变5的指法)
4、出珠像图,并认识,注意区分1和5
5. 作业:练习1--4.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29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3-21
口算乘法小学数学教案12-1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3篇04-06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3篇03-2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