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摩擦力的方向时阻碍相对运动的方向。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的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环节二:建立概念
【活动体验—声音产生】
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体会收的感觉?
3、用手压住直尺的一端在桌面上,拨打另一端的直尺,观察变化?
4、拨动音叉,观察变化?
学生分享交流实验的体验。教师指明方向:声音产生前后物体的变化。
【学生讨论】
讨论思考声音产生有什么条件?
学生分为两人小组,5min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概念。
【归纳总结】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活动体验—声音传播】
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在将空气逐渐放回,注意声音的变化?
2、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一端(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堵住一个耳朵,另一个耳朵贴在桌子上,看能否听到声音?
学生分享交流实验的体验。教师指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生讨论】
讨论思考声音传播有什么条件?
学生分为两人小组,5min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总结声音传播的相关概念。
【归纳总结】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环节三:深化概念
【概念特征】
回顾之前学习的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引领学生思考回答:
(1)如何使物体停止发声?→物体停止振动。
(2)声音传播需要哪些介质?→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传声。
补充说明:虽然不同的介质都可以传声,但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最快,气体最慢且以声波形式传播。
环节四:巩固提高
【概念应用】
1、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生活中的事例吗?
【例题讲解】
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怎样的认识。
2、回家再观察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产生和传播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
(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2页图片,让同学说说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教材所给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让学生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2)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方案一: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
①能听到什么?同时注意观察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震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二:让学生用刻度尺做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让学生观察尺子振动情况:
①听到什么?此时的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②当振动停止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讨论)阅读课本P13想想议议,教师解释:
蝉的发声器官在腹部,它是以振动鼓膜的方式发声,再经过其他部位的共鸣,便能将声音传播到很远。所以,蝉的发音既不是翅膀的振动发声也不是腹部摩擦发声。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A、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B、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C、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E、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F、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3)知识小反馈
人在说话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咙附近,便可以感到喉咙在;打鼓时用手轻触鼓面,也可以感觉鼓面在;用手按住鼓面,使鼓面停止振动,发生也就了,这些事实证明声音使由物体的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
2、声音的传播
(1)情景设置:观看教材图1、1—5宇航员在太空用无线电波交谈,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它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吗?
(2)探究活动:
①(固体传声实验)用课桌做实验,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另一只耳朵堵上。另一个同学在桌子的一端敲打桌子。
②同学阅读p15“想想议议”并距离回答。
(3)声波
既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那么同学知道声音在这些介质中是怎么传播的吗?阅读P15内容。
(4)知识小反馈
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钢轨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海水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
(1)情景设置
当你面对着障碍物大喊一声,过一会儿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其实,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的,我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描述声音们传播的快慢。
阅读课本p15“小资料”,并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识小反馈
①、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②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了一声,经过3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少?(v=340/s)
4、本节知识小补充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340/s,t=0.1s
求:s
解:s=vt/2=340/s×0.1s/2s=17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光速比声速快。
对学生活动结果进行点评。
教学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3.《声音的传播》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4.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5.《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6.《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7.教学设计与反思
8.《听听,秋的声音》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