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反思_6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反思 认识

管理员

摘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研修的准备。在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圆的认识的很多资料,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创设情境提出“套圈游戏中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画一个圆——自学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探究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首尾照应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并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以下方面完成较好:在学生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进行猜想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然后用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此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考深入,表述完整,参与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次讲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1、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2、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要会“利用”,能智慧的处理,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有了这次锻炼,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往前迈了一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断实践,反思,完善自己,争取更大的提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在高年级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认为的:概念能通过定义,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当一个人能区别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时,就学会了概念。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订出的这一切实可行的目标正是新课标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不少的缺点:

  1.由于教师的遗忘,板书未能写完。在让学生观察圆的半径、直径的特点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对比练习。

  2.没有应势利导。在折圆、画折痕时,就可以让学生标出圆心、直径、半径。没有必要到后面再去表示,从而浪费了教学时间。

  3.没有准确把握好时间。由于前面个别环节不够紧凑,如:学生关于圆的特征讨论发言的时间过多,致使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造成了本课最大遗憾。

  4.只讲解了画圆要注意的地方,没有进行画圆练习。

  5、学生小组讨论的气氛不活跃。

  6、教学语言还不够严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教圆的画法时我不是直接讲解示范画圆,而是放手让学生动手试着画圆后再进行交流不同的画圆方法。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学之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学生亲自操作,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圆的特征,由于是学生的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合理的引导,学生知识的生成度较高。让学生自己去“走”,在学生“行走”的过程中强健“肌肉”,坚硬“骨骼”。学生的数学能力在细微处得到发展和提高。这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探究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对于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圆的特征时这一环节交流的还不够充分,生生、师生互动不够,有效预习不到位,使学生无话可交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已经系统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数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接着让学生照生活中的.圆,再欣赏准备好的课件,这样就会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证实:思维往往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活动,发现了圆的特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归纳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归纳方法。

  教学画圆时,我们有想以前一样,一边讲解一边画圆,而是在介绍圆规之后,让学生姊姊试着画,让后说说是怎样画圆的,这样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根据情况,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归纳: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到校,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气氛中知识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判断,通过选择,通过动手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画圆的时候,教师知道的不够,因此学生画的不够好,不够快。

  2、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基本特征、圆周长的探讨、应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探讨的时候已经明白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时,在这个基础上再渗透“数学的极限思想”,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圆的面积计算,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这样,也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从圆的周长到圆的面积体验其中不同

  本课开始,先与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比较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估测。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估测后,让学生来做个实验讨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

  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特别是学生在口述推导的过程中,导出的太快,公式推导不明显,怎样出来的结果演示太快,学生不易消化。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化。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存在和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思考,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的计算有待加强,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比较慢,学生还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当半径等于一个小数时,学生很多就犯错了!如:r=0.3厘米,求圆的面积,有部分学生会把0.3的平方算成是0.9,结果就出错,这在以后的计算练习中引导学生认真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车轮、井盖呈什么形状?(圆形)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形状?在这里若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示车轮和井盖,让学生在感知圆的表象上初步认识圆效果会更好。

  由于六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所以接下来安排学生直接尝试用圆规画圆,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出圆。关键是学生用语言表述如何用圆规画圆,学生说教师板书,在这一过程中就能知道圆规的构成、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画好圆后,提出:这个圆把黑板分成了几个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由于过早地出示了课题,刺激了学生视觉效果,没能说出。

  二、探究本节课重点、难点。

  这部分分三个教学内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画圆。

  3、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第一部分时,直接提问: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预习过,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是比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总结和出示准确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作为概念教学课,这是大的失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语言总结。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让学生总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接、通过、线段”这些关键词。在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在同一圆中”,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而由于课堂节奏缓慢,时间紧张,之后的判断练习也没能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必须清楚: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长。从交回来的作业看,学生能够理解,但由于用圆规画圆不够熟练,完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

  教学第三部分时,圆的概念学生在徒手画圆、闭上眼睛画圆的多种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在教学圆的第二个特征时需要和椭圆区分开来,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感觉语言比较拗口。

  三、教学反馈。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动手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道题上遇到了困难,原因是学生要弄清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而不是直径。这一设计显然给学生造成了学习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半径是1cm的圆,再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执教这节课,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是:整个教学设计能体现“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并加以创新;能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发现。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教师教态的调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感染学生,激活课堂。

  3、重难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其余则点到为止。

  4、课堂要有评价,要注意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主要分为三步骤:一、情景引入,感知圆;二、动手操作,认识圆;三、圆的拓展深化。其中二、动手操作,认识圆是重点 学习内容,也是学生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主要又分为三步骤:(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三) 巩固和应用。整节课,由游戏入手,经历动手操作,再在生活中举例并质疑,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问。

  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

  一、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课 堂开始,情景引入,感知圆,就不是很顺,这是我预想不到的。1、开始在练习纸上“×”表示红旗的位置。请你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实际的1 米,在纸上用点表示出宝物的位置。这样的提问,对于境外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似乎不太听得懂老师的意图,老师在讲的时候应该再慢一些,每一 个小问题后面都要停一停,给学生一个理解的时间。2、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讨论点可能的位置,像这样的点我们能找到多少个?(无数个)怎样的一个图形能将这 无数个点表示出来?(圆)预设中,这里学生应该有个顿悟的表现,是很激动的一个小发现。但是,课堂里也没有出现。我想原因是前面画得过程有学生没有领会 好,没有充分地画好,也就没有后面地分析了。一节课有了好的开始,后面的教学过程就会顺其自然,至少比较流畅,前面的疙疙瘩瘩直接影响了后面的学习,而主 要原因是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没有让学生听明白操作的方法和意图,没有等到学生的共鸣。怎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呢?还是需要多试教,试教不仅 熟悉教案,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有所了解,就是对教学设计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是否需要做一些调整?最后上课时才能心中有底。

  二、课堂节奏没有把控好。

  动手操作,认识圆中(一) 认识圆心;(二) 认识半径和直径;圆心和半径的学习学生表现得还可以,但是到了认识直径这个内容时,教学上就显得比较拖沓。因为前面有了动手操作认识圆心和半径的过程,这 里再重复同样地步骤去学习直径,学生的兴趣已经没有了,老师应该适时把控教学的节奏,在学生能说出直径的定义和特点后,比较快地把这个内容学过。这样,可 以把时间节省下来学习后面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比较好的兴趣点。课堂节奏的把控是我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节课的教学中,重难点应该多花些时 间,但是时间具体到每个知识点怎么分配,什么时候可以快点,什么时候应该慢点,比如,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了?哪些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 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最困惑的又在哪里?这些我还是很欠缺。我觉得主要是我对高年级数学知识本身的掌握还不够,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以及 课堂灵活应变和调控能力不够。尤其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堂,更是觉得难上加难。当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时,老师对于课堂的组织也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节奏 的把控。所以,我觉得在课堂节奏的把控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三、学习所得。

  我在网上学习了《调控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摘录如下: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良好的教学节奏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尽量减少各种不利因素。“例如,有的学生 在做课堂作业时拖拉吵闹;有的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小声等,这些现象都会破坏教学节奏。因此教师从上第一节课起,就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向学生清楚传达教师的 要求,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师生间配合默契,使各教学要素呈现相对规则的秩序,创造优美的课堂教学节奏。

  2、 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处理教学节奏,快慢得当,教学速度的过快与过慢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引入新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时教学应 是明快,生动的。在理解与运用阶段,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于难点应循序渐进,安排多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余地消化每个教学信 息点,不至于囫囵吞枣。在突破教学难点后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科学地进入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陶先生认为“教学法做应当合一”“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直线图形特征的探索方法、并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以后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打下基础。

  一、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变化的幻灯片实现课堂有效学习。

  学生对圆并不陌生,生活中这个完美的曲边图形几乎处处可见,全部学生都能从若干个平面图形中挑出圆。学生看到的圆一般都是静态的,而圆的本质特点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动点的轨迹,这和直边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让学生感悟圆的图形性质特征,就需要让学生看到动点,看到圆“动态生成”的过程——点动成线。

  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图形,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隐形的线段——半径和隐形的点——圆心上。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学数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对圆的认识我的设计是从画圆开始。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尝试自己画圆,然后展示所画的圆并说说用什么画的,重点放在用圆规规范画圆上。利用投影,先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补充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明确画圆时的定点、定长。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画圆可以利用手中的现有圆形物体来描画,也可以用圆规画出更规范的圆。

  三、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展现学生的不同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必然的。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师要适当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本节课几处开放性的设问都为学生创造了机会,使其不同思维都能在课堂中闪光。例如在解决“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这一问题时,学生就展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水平。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发现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相等。学生用量的方法量出多条半径的长度,从而推断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四、课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最后的探索圆的特性没有时间上,第二学生对于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第三,学生动手操作上还有许多的问题。

  针对这三方面,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让学生对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和我们以前研究过的平面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后交流后汇报。学生的第一感受是圆没有角,这样的感知让学生摸的时候就很容易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实际上只要最后总结出圆的线条不是直的而是弯的,那么,老师就可以总结出圆是曲线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创作圆,只要学生有一种即可,让后让学生介绍。有些学生画出的圆不是很标准,那么老师就可以自然过度到,下一部分画圆的最一般工具是圆规。

  (二)、介绍完半径和直径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一练,判断哪条是直径哪条是半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你发现什么?判断可以同桌相互说,量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在这道题中,学生会发现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这样学生有自身的感知后,再得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才足够深刻,然后出示两道画图题:1、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2、画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再让学生在画圆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指出,圆规两脚间的举例是圆的半径。

  (三)、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包括对称轴,以及回到生活中的事例,如:学校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等等。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的认识》是一节非常经典的公开课,上这节课前,我也是翻阅浏览了大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从以下三点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轻巧的导入,创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的、有趣的、新颖的素材,且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我依据课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课初,我借用课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有关于圆的图片的欣赏活动,然后引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问题一出,立刻激起刚刚受完美景洗礼的学生们的快速思考,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并畅所欲言,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圆的认识”。

  这样熟悉的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和谐,维持学生的求知、思考的热情欲望,使课堂有序的地继续开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在学习圆的画法上,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遵循理念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以学生探索新知为核心,借着问题、言语等多方面,为学生构建了自我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议一议等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的道理

  在课末,介入学生生活的思索,运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组同学说一说: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轮应装在什么位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再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正方形的车轮、椭圆形的车轮转动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车轮装在圆心处,才能使车辆保持平稳的行驶。

  如此挑战性强、趣味性浓的话题一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思索和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从学有用的数学延伸到自己的生活,感悟到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和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对于在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关系掌握不够透彻,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以至于处理课堂练习时时间有些不够用。

  细节决定一切,要上一节生动的、令人难忘的数学课,我还需要不断磨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1、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3.应用知识,体验价值。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机演示自制教具车轮,让学生再好奇,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车轮做成圆的车就跑的'既快又稳道理。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体现了学习的乐趣。正真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生活。

  不足之处:

  1、在本节课画圆的部分,没有在黑板上示范圆的画法,因此并没有规范学生对圆的画法的认识,学生并没有一个直观的感觉,没有创设出一个理解的空间。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实现以下目标:A在观察、操作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B通过与同桌合作交流、推理让学生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圆进行应用。C结合现实、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课堂实践主要分以下几步:

  接着,我呈现视频课件。森林动物运动会,小鹿开着三角形轮胎的汽车,小白兔开着长方形轮胎的汽车,小熊开着圆形轮胎的汽车,一个个来到运动场。“哇——赛车啊”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我接着问同学们:“想知道谁将获胜吗?”(有同学在小声的说是小熊,看来同学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学们紧盯着大屏幕,一边还喊‘加油’呢。比赛结束了,小熊获胜!同学们意犹未尽。我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紧接着问:“为什么小熊会赢呢?” “小熊的汽车轮胎是圆的!”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圆形轮胎会赢吗?”我紧追不放。同学们开始思考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板书“圆的认识”。(在这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学生高兴的走入了课堂。)

  2.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学们还能说出生活中圆形的东西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林榕界说:“轮胎﹑碗的底面﹑光盘都是圆的。”

  这时同学们一个个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硬纸圆。于是我让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对折圆,折了两次,同学们发现两次的折痕相交于圆中央的一点,这就是圆心,而这两条折痕就是圆的直径,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是半径。

  我问道“那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开始了思考:并与同桌一起讨论交流起来。用什么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折,有的同学在用尺子量,还有的同学把两个圆放在一起比较?几分钟后,同学们找到了答案:黄巧玉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相等。”吴贤慧说:“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相等。”李庚俊说:“在同圆或等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同学们积极的发言,接着我还让他们把找到答案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课堂走向了高潮。在这一部分我觉得让同学们在这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实践中多尝试,多动手,多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感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有效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学生不仅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3.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了解了圆的这么多知识,我请同学来告诉大家,小熊为什么会赢?”学生答:“因为圆形轮胎的半径一样长,走得均匀,所以快。”“是的,那就请同学们帮小鹿和小兔把轮胎设计成圆的吧。”

  画圆:要求:画一个半径是4CM的圆。同学们跃跃欲试。我把画圆的.方法告诉同学们他们马上动起手来,很快画好了圆,并举起手中的圆给我看?同学们画得很标准。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画圆的方法,吴雪香说:“根据圆的半径画?”程思航说:“根据圆的直径画?”在这里同学们能够根据前面所学的半径和直径推理出画圆的方法。而课后我觉得我开始告诉同学们画圆的方法是多余的,其实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现画圆的方法,使他们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所收获,我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应学好新课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完成了《圆的认识》的教学,自我感觉良好。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出现了如下问题:

  1、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2、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3、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

  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课是平面几何知识的教学,属于概念数学。所谓的数学概念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一些简单的公式、定律等,而应该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接受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将着眼点放在了让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

  先来说说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1.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借助课件先由许多美丽的“生活中的圆”的引入,例如向日葵、日环食现象、圆形拱桥、古罗马竞技场等等。通过这些美丽的图片,使学生在对圆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感受到“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探究它们之间关系,教材的安排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贯穿其中。由于建构的是一个预习后的课堂,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圆应该并不陌生,所以我将后来的探索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由“探索发现”调整为了“实验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进行猜想,然后想办法验证猜想。学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圆的认识程度,获得新的知识。

  3.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不少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有用的数学。另外,在最后还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识,如《墨经》中的关于圆的研究等,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不足之处的:

  1.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多地方都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比较保守,教师引导地过于细致,使得学生的思考、操作、合作、交流其实都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转。我想如果能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圆在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学生对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不上这堂课,多数学生也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圆,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等基本知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应着眼于将学生原有的,粗浅的对于圆的认识进行组织和提升,拔高认识的层次,使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地了解概念和解读概念。在这一点上,我把握得并不到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概念的认识上,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其实以学生的现在认识水平以及前面已经经历过的对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的验证,他们完全可以推断并总结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时再一味地让他们想办法验证,就有些多此一举了,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可能让学生觉得无趣乏味。

  3.反馈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反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开始时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我反馈的方式是请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谁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的说用瓶盖画;有的说用圆形的尺画;有的说用光盘画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借助圆形物体来画圆。学生一个个来说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交流、反馈的面很狭窄。如果这个时候,我这样提问:“同样都是借助于圆形物体来画圆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请那些没举手的学生来介绍其他画圆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馈的范围能够从个别学生延伸到所有学生,而且交流出来的画圆方法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不会仅局限于用物体来画这一种。

  4.关注细节,考虑周到。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细节方面,我没有关注到。比如说我刚开始上课时,我先出示的图片的圆应该是正圆的,可是仔细看看我选择的图片,那车轮画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圆,而是椭圆或者近似于圆的形状。如果作为单纯的欣赏问题应该不大,但是因为这是一节概念教学的课,学生对于圆的最初认识只要稍有偏差,对于以后的学习就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激发学生感性认识的时候,所选择生活中的圆必须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而不能是特殊性或偶然性。另外,教师的教学用语必要要规范,在涉及到某些知识,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科学原理等的解释,必须要严谨、认真,做到句句斟酌,字字推敲,滴水不漏。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学生画圆的方法比较集中:(1)利用圆形轮廓描圆(2)利用图钉和线画圆。而其中第二种画圆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难,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

  本节课的“圆心、半径”知识的教学没有过去的简单讲授,代之的是充分的活动。第一次画圆,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尝试通过描圆形表面的轮廓来进行,以此建立圆的外形的认识;第二次借助绳子画圆,让学生感受不是圆的物体也能画圆;第三次用圆规画圆,凭借积累的生活经验,规范学生的用圆规画圆,以此初步形成圆的概念,在学生尝试画圆的过程中,得出圆心和半径。然后通过画大小不同的圆,巩固画圆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并且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课堂上操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此时的.数学是那样的生动具体,学生乐学,高兴学。

  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这节课的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学。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探索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教学目的: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内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学圆规

  学具准备:圆规、纸片、剪刀、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找圆,导入新课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圆形。

  师: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状物体。中秋圆月、硬币等都是圆形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二、 操作、探究,自主认识圆的特征

  1. 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啊?

  师:平时,你们是怎么画圆的啊?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啊?为什么?

  师:大家都觉得用圆规画方便,那么,怎么利用圆规来画圆啊?请大家自己试试,遇到问题时,再请教无声的老师,看看它能给你什么提示。

  让一位同学边示范边说步骤。(显示画圆的步骤)指出在画圆时的注意点。

  再让同学们多画几个圆。

  2. 把自认为画的最好的圆剪下来。

  师:拿出你的圆,对折一下,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老师在黑板上表示出圆心,让学生标出自己圆上的圆心。

  3.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如果我们在圆上任意取一点,连接圆心和这点,这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边说边在圆上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示出半径,再让一位学生上黑板表示。

  指点怎样量圆的半径的长度

  师:在这个圆上,你能画出几条半径来?他们的长度怎样。

  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可以同桌、小组之间探讨。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4.我们再把圆拿出来,看看上面还有什么奥秘。

  我们在折圆时,每条折痕都通过什么?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谁来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折痕?

  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请你在你的圆上画出你这个圆的直径。一人板演,说说直径是怎么来的。

  我们怎样测量它的长度呢?

  我们找出了圆的直径,它是否和半径一样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你们自己按我们研究半径的方法研究直径。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5.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展示讲评,说说怎样想的。

  6. 学到这里,你对圆还想说什么吗?

  可先让学生在同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再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演示半径直径的关系。

  三、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1. 口答“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在其中讲解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2.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

  说说你的理由。

  为什么不设计成其他形状?

  四、 学生自己总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圆,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的过程,整理一下你的学习收获。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吗?

  教后反思: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如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这就成了我们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圆以后进行教学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感知圆,形成圆的初步认识,画圆就顺理成章,而且比较多种方法认识到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有困难时再看书,向书本学习。比硬性让学生看书后画圆,更尊重学生,也更富有启发性。画圆之后,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单靠学生讨论是完不成的,关键时刻,还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和讲解。因此在介绍圆各部分名称时,由老师带领着认识,当然也是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圆的各部分名称。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潜在的意识,这时,老师只用稍微点拨一下,老师所要的内容学生就脱口而出。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还需改进的地方,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细致,前后时间的安排上也不是很好。还有,漠视了数学本身的文化背景,漠视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文背景。如何兼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活中有实,实中见活,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