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_2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圆明园 毁灭

管理员

摘要: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圆明园的毁灭教学……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资料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终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到达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仅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我体会到的经过朗读表达出来。经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进取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仅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成功之处是:(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举一反三。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二)在“美读”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

  不足之处:1、由于条件限制,不能使用课件。对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学生没有直观感受。2、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列强肆意毁坏的过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时的辉煌,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但是文章涉及的历史久远,加上介绍的内容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同时借助相关资料,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大致的了解。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

  1、反复诵读,感受昔日的辉煌

  首先,我让学生沉入优美的文字,通过边读边悟、闭眼想象等方式,将学生时而带到都市,时而去到田野,时而走入诗情画意,时而又漫步于民族建筑群,期间穿插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如文中提到的“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等景观,我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了解这些景致的历史来源,并通过图片直观感受这些风景的.特色,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建筑艺术之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之高,让学生们感受祖国文化的辉煌,从而不由自主地惊叹和自豪。

  2、结合资料,体会侵略的残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侵略者肆意破坏毁灭圆明园的部分,我给学生播放了列强火烧圆明园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们亲眼所见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亲身感受那份心痛和愤怒,真切体会到“将一个美好的东西打碎、毁灭,才是悲剧”的那种痛惜和愤慨之情。

  3、因势利导,增强民族使命感

  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么呢?先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最后我归纳总结: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以上几点是这节课的可取之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没有充分的拓展开。像这类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关键,然而这也是最难的一点,因此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要不断总结经验。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一、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电影纪实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重点要求经过朗读、学习,想象以往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职责感。

  于是,教学中,首先我由复习课文重点词语导入,唤起学生注意力,然后,让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以此引导学生走进圆明园:让学生学生快速浏览2、3、4自然段,巡视点拨后,让学生交流感受,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辉煌,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结合很多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圆明园的辉煌。在饱览了圆明园后,在进入到毁灭部分,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将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而激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一堂课,经过反思才能促进教学。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需要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成长自我。为此,我对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反思。

  回顾自我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1、对时间把握不准,在昔日的辉煌讲解时间过多,导致在毁灭部分过于仓促,这也是我最大的遗憾。

  2、课堂中语言不够精炼,啰嗦重复,唯恐学生不会自学!

  3、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

  4、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够,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应多增加些背景讲解,引起学生共鸣。

  5、朗读还须增加层次,激发学生情感

  6、过度衔接不够自然等等。

  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经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资料需要把握。

  这次公开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我的不足。但我相信,不足并不可怕,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才是首要的。

  总之,学习、学习、再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提练自我的教学语言,找出自我的教学方法,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努力让自我早日成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

  在这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远程教育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走进数字虚拟圆明园……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前资料搜集和积累运用中读后感的材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11月10号下午,我上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爱之深,恨之切”,只有在充分地感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在学习第5自然段后,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憎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先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不可估量”,再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珍贵文物,从而突出它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从而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作者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把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全文始终。通过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但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更加丰富,更贴近生活。

  二、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思路,在教学设计,我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课前参与就是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他们通过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析归纳。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与问题走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

  课中探究就是课上,学生利用自己整理的资源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

  课后拓展,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将要下课时,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这样,整节课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表现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3、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解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这样赞美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遗憾的是昔日那些美丽的景色如今已经烟消云散,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化为灰烬。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欣赏由老师解说配乐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地位价值及毁灭的惋惜。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铺设好了情感场。

  二、课中探究:

  (一)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概括得出: 举世闻名

  (二)运用资源、共同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2-4节,想: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教师巡视指导学法。

  2、交流汇报:

  a宏伟建筑:

  1)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读。

  2)指名读1—4句,闭眼想象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3)出示布局图,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建筑?

  4)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受读最后一句话。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b历史文物:

  1) 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

  2)问:你说收藏着珍贵文物的圆明园又可以称之为什么?

  3)齐读最后一句话。

  &nb

  sp; 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他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课前整理的图片、文字信息资源了解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很美,历史文物很多。然后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历史文物的珍贵。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媒体 深刻感悟

  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

  2、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化为灰烬:

  1、导: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圆明园,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变成了废墟,它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3、带着你的感受自己体会读最后一节

  问:同学们,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

  4、引导读:圆明园是建筑史上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具有传奇色彩,耗资巨大的皇家园林却毁在了侵略者在1860年10月的一场大火中。同学们, 下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节,请把你们无法释怀的痛、满腔的恨读出来。

  5、引读: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我再一次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体会圆明园辉煌的情境:看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影视片段,看后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这就是举世闻名;同时也使全体学生入境入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这样使学生感悟、表达等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当学生用读在抒发自己的自豪感后,我播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影视片段,将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展现于课堂,我进一步激情导读。这时学生情感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去表达对侵略军的刻骨仇恨。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中,强化了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课外延伸

  1、读写结合

  圆明园被烧毁了,这个损失确实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如今,145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后读一读。

  望着烧后的废墟,配着低沉的音乐,我进一步煽情,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小结:忘却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布置作业: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还立在那里,望着它,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再来查找一些资料,然后把你们知道的发到学校论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在课后,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这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

  举世闻名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普通教学环境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历史、风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这节语文课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资料。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经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职责感。

  一、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活力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活力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资料中去。

  二、借助电影纪实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貌,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职责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构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进取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异常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为了迎接镇里的课堂考核,我把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预留了出来。考虑到课程基本结束,周四下午犹豫再三,我决定周五进行课堂展示,于是吃完晚饭开始设计教学思路。我知道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教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没有精心的预设不可能出现精彩的生成,但是精彩的生成不一定是预设的生成,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学预设才能达到良好的生成效果。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赛课我都不习惯写详案,只要把教材吃透,把握住主线思路就行,至于学生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出牌不重要,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处理就可以。

  经过反复地分析琢磨课文内容,我想以这篇文章的主要情感:读者对英法联军的“恨”从而激起的民族情感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我决定从课题直接导入,抓住两个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圆明园又是怎样被毁灭的?第二步,抓住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读激发他们的痛恨和惋惜之情。第三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结合第五段再次激发学生愤恨和惋惜的情感。第四步,结合第一自然段,拓展延伸,深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第五步,回扣课题,感受文章的写法。思路清晰以后,我就在脑中反复过电影,尽量让各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同时我知道这篇课文需要补充大量课外资料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被英法联军毁灭后激起的愤恨与惋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可是时间比较紧,想搜集的全面一些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周五早晨来到办公室我打开电脑搜集了一小部分作为课堂的补充材料。

  四十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走出教室反复咀嚼这节课,我觉得做的比较到位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课堂设计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流程轻松顺畅,有几个点做得还是不错的:

  (1)由课题直接导入简洁直接,最后回归到课题,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尾呼应,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2)重视读的训练,尤其是第五自然段,通过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抓重点词体会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最后利用课外资料的引入使得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憎恶的情感体会的相当到位,学生的朗读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已经沉浸其中。

  (3)板书设计富有个性化,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的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突出。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重点。本文教学难点是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

  (2)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文题是写圆明园的毁灭,却用大量篇幅写昔日辉煌,这是为什么?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自然段:首先,以第五段的主要情感“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然后,抓住第三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从而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了充分准备。

  3、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前面紧扣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怒之情,继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却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成灰烬再次调动了学生对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憎恶,最后水到渠成地激发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避免了过于生硬地把学生拉到情感的漩涡中。

  不足之处:

  1、课堂安排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使得后半环节有些内容没有深入下去,只做到了蜻蜓点水,归根结底还是课前备课不够精心。

  2、课堂机智不够灵活。譬如:在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时,让学生找出能把二、三、四段的内容串起来的那句话时,我预设大多数学生会很准确的找到那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可是多数学生没找到,当时心里就一晃,当有个学生找到了这个句子时我就匆匆而过了,如果我能适时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到这句话,相信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过渡句加深认识了。再如,课堂小练笔本来预设是让学生写后交流,看到时间不足就改成说一说,其实完全可以作为机动环节放到课后作业,这样这节课时间就不会紧张了。

  3、课前准备不充分。明知道这节课如果能运用大量课外资料和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的体会会更投入,但我没有去做,思来想去是惰性使之然也。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课程理念要认识到位,然后课堂上只要寻找好切入点,找准课文主线,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这条线展开,或隐或现真正能做到形散神不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多半,前提是教师必需吃透教材,善于挖掘各种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其实课堂教学艺术很多,我觉得关键是自己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能刻意地去模仿某个人、某节课,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今天我和四一班的40名可爱的孩子在电教室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

  课件方面:

  我收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一一展示了圆明园里风格迥异的建筑和各种奇珍异宝,并且配上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把学生一下子的带到了古代的圆明园里,亲身领略到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最后,展示了圆明园毁灭的视频资料,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足之处是:如果在探究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时,加入圆明园复原的视频资料,那样这节课会更加生动、形象。

  探究方面:

  这节课在设计之初我就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一教学主题,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认为只有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学生才能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不可估量。作者介绍圆明园时从布局、建筑、文物三方面分别表现出了 “布局美”“ 建筑奇”“文物多”,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从而深刻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个环节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分组讨论你们最喜欢圆明园的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先说哪个环节,我们就一起现从哪个环节去探究。课堂上学生和我预想的一样,是从最能吸引他们的“建筑”开始说起的,通过单个读,分组读、接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奇”。紧接着我又问“你从文中那些句子体会到了圆明园的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再次加深印象,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女同学竟然把话题叉到了圆明园的布局上,这时的我一心想着建筑方面学生了解的还不够透彻,竟然随口抛出“跑了”二字,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步伐。现在回过头来仔细思考,课堂上当那位女同学提到“布局”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顺着那位同学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担心“建筑”这部分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可以回过头来在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我的.这节课中渗透的还比较充分,不足的是,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把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还不扎实。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情,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设想学生最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找准一节课的“聚焦点”,紧密围绕“聚焦点”灵活安排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尝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我以爱激恨,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部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把“毁灭”部分作为略学内容。从而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而获得知识。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以图示意,直观形象。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还需要很好的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集体备课,最后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

  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依据教师用书,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锁定在“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抓住关键句,以问题为引导理解课文内容。这三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把这三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然后边读边想:

  ①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借助文字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把课前搜集到的圆明园的资料和照片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完了这些珍贵的影印资料之后豁然开朗,马上答出了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借助资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仅仅通过文字学生是无法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的。如果无法想象当年的辉煌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圆明园”这三个字在国人心中的痛有多深,这三个字带给过人的屈辱有多大。因此,我除了上一个环节的通过大屏幕展示搜集到的资料之外,还通过课件与之相得益彰。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影像感染下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的艺术品不由得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

  三、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在学生受到震撼的时候,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产生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回顾祖国的历史,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些什么呢?然后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老师归纳:我们要牢记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虽然本节课似乎取得了完满的成功,但是静心思考发现,自己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朗读习惯没有及时地进行纠正。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但要注意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而且还要高度重视自身的教学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2-18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3-06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2-19

《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学反思08-1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01-1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03-24

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01-23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01-25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