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司马迁 史记 发愤

管理员

摘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竟成”,课文讲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初步认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

  难点:领悟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中折射出的司马迁的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思考圈画,同位交流、抓关键语句品读,补充资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进行“读悟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大环节来完成。

  环节一:复习导入。认读一组与课文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是课文内容的提炼,读好它,既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有总体把握。

  环节二:总览全文,以《史记》究竟是一本什么著作?让学生总览全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抓住“发愤”提出纲领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是怎样发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环节三:品读感悟

  以“发愤”为主线,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感悟司马迁写《史记》的三个原因:一、英雄的影响;二、受父亲的影响;三、父亲临终前的嘱托。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三个原因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抓住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你一定要……啊!”这一句,来感受写好一部史书的艰难和意义的重大。为下文“忍辱负重”奠定理解上的'基础。

  第二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读、思、划、批注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学、同位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中司马迁受刑后的想法和做法,加深对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感悟,让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三小节,想想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飞来横祸?交流时再补充阅读司马迁在受酷刑后在一篇文章中袒露自己生不如死心情的资料,感受这场灾难给他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交流受到酷刑的司马迁,内心是怎样想的?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等体会司马迁极度耻辱痛苦的心情。再来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痛苦心情。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选择了活下去,引领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并抓住两个‘一定要’创设情境,想象当他深陷牢狱时,当他遭受耻笑时,他忍辱负重,一定要完成史书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其内心的坚定。

  第三步接下来关于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在交流句子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文中对司马迁怎样写《史记》写的很简洁,对照插图、发挥想象说的更具体吗?

  出示:冬天的早晨,寒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仍然。

  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他依然。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真正的自己内心的感悟,真正地走进司马迁的心灵,与司马迁对话。感受司马迁视事业为生命、置荣辱于度外的伟大人格。

  第四步:读写结合

  1.以一组发愤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

  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发愤是谈迁。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发愤是。

  2.小练笔:面对司马迁和他的鸿篇巨制——《史记》,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使司马迁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清晰高大丰满。

  环节四:课外延伸

  1.认真研读《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试着对司马迁作一个综合的评价。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2

  一、说课标、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2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但,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二、说学情

  这一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且情感丰富,在对本组前三篇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难度应该是不大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与文本对话,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结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奋写《史记》的',深刻感受司马迁的顽强意志与坚韧人格。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司马迁发奋写史记的艰辛,体会司马迁的坚强意志。

  四、说课时安排、教具学具

  以上教学目标预计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树立面对挫折永不服输的斗争精神。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写字。课前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词典。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是这样预设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先让学生读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样可以调动起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预习是讲读课文之前学生直接与文本的对话,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上检查预习尤为重要。首先用多媒体出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词语。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排除字词障碍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疑惑,以便教师能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13年时间编成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便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人物内心,真切地感受司马迁所承受的痛苦和耻辱。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人格魅力,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三、说重难点:

  重点定为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力量源泉。

  四、说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想象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和人物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由〈史记〉的地位聊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学生的提问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

  1、司马迁入狱受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他到底受了怎样的灾难?

  2、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资料,解决“酷刑”和“横祸”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受刑后的心情,再来动情地读好课文。借助课外资料,了解受刑原因,有利于孩子理解司马迁的“愤”。在此基础上,完成练习册,水到渠成,降低了难度。

  第二个问题最大,要在全文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在小组中寻找、交流,鼓励孩子寻找司马迁力量的源泉。父亲的嘱托都能找到,有些小组就此满足,这是引导反复朗读课文,从中让他们找到隐藏的一些力量。教学时,适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读好文中的语句,更有内容。

  第三个问题主要以想象情境,丰富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以次体会他的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最后,总结全文,交流收获,走出课文,离开作者,说自己的收获。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担,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司马迁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难点是体会并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我先由学生提的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磨难,让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决定一定要写完《史记》、司马迁究竟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三个问题导入探究学习,然后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学习,最终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注重联想和模拟的结合运用,在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让学生展开联想,想一想,司马迁在13年里都经历了那些困难和挫折,想一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和《史记》说些什么?带动学生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感情。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一下两种学法的指导:

  (一).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比如要想知道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想了此残生,那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先去找课外的知识去了解,发掘原因,让他们在不断的自学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悲和愤。

  (二).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取读书-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进而了解人物的悲和愤,然后在探究他写史的动因和发愤的痕迹,这样学生就更能自己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得精神。

  四.说教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采取二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理解词语,熟读课文,了解《史记》知识,从课题入手,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第二教时

  一、展开想象,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历经艰辛,完成巨著《史记》。到现在为止,留在你脑中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二、新授,紧扣“发愤”,引入情境:

  1、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谁来给老师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师点评:“发愤”就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发愤”指什么?(生回答)

  2、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二个作业,其中一个是让同学们提出你最想了解,最想知道的的关于文章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三个问题:

  (1)、司马迁到底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磨难?

  (2)、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让他忍辱负重活下去呢?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他又遇到了那些困难,那些挫折呢?

  今天,老师就尊重同学们的意思,去了解,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司马迁遇到的磨难: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间所发的数据想一想,看看司马迁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

  (2)、出示幻灯片,介绍“酷刑”是一个怎样的刑法。(配合音乐,请同学读一读)

  (3)、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读出司马迁当时的悲和愤。(指名读与齐读结合)

  (5)、师:司马迁几次想到了去死,他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出示幻灯片,找学生读一读)

  (6)、可是后来司马迁内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由第一个问题过渡到原因探究:

  师小结: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促使他发愤写作,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在相关原因的句子下划上横线,在用一、二个词概括一下所划的原因。

  三、找准句子,探究司马迁发愤的原因:

  1、师找同学说说所划句子是什么,在说说划这个句子的原因。(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

  2、师总结:同学们,司马迁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听着英雄的故事,黄河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了他,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做出一番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找到发愤的“痕迹”

  1、师:关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出示幻灯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2、同学们,整整13年时间啊,那是156个月,那是4745天,是113880个小时啊,课文叙述的太简单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以下三个片段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幻灯片,学生4人一小组展开想象和讨论)

  (1)、冬天,寒风刺骨,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司马迁……

  (2)、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个年代的人或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3)、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理解,遇到他人讥讽和挖苦时,司马迁……

  3、找同学读读自己想象到的情景。

  4、师总结:同学们,你们想象下,在当时的环境下,司马迁要整理搜集历史文献,还要忍受内心中多么巨大的哀痛和屈辱,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勇气啊。

  五、出示幻灯片,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引导:同学们,整整13年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的历史,来不得半点差错,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的支撑啊,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来读读最后一段。

  2、那么《史记》到底有什么影响与价值呢?让我们一起看段视频。

  (出示视频檔)

  3、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形象,已经悄然在你们的心中,那么面对司马迁,面对《史记》,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4、出示幻灯片: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师总结发言:

  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快要结束时,我想用这样一段话和大家共勉,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绝望,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的面对苦难,笑对人生,百折不挠,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七、作业: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史记》中的故事,查查资料去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八、板书:

  崇英雄的精神

  遵父亲的嘱托

  原 因 担史官的责任

  对历史的热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研读、整理、搜集

  怎么发愤

  摊开竹简、写下工整隶字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相关文章:

《司马迁》读后感通用09-09

祝福说课稿08-14

赛马说课稿11-15

《 春酒 》说课稿06-09

《欢庆》说课稿06-10

《翠鸟》说课稿06-02

《负数》说课稿06-11

《夏》说课稿06-17

《匆匆》说课稿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