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知道准备: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
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 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
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漠里……)
② 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感受声音的轻和响;
步体验在不同的场景中发出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学会自我控制,兼顾他人。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制作的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如:午餐、点心、搬椅子、穿衣服、睡觉、问好、唱歌、上课回答问题等)的图片;
2、玩具动物一只、轻和响的分类标志各一;
3、噪音的录音。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引出轻和响(声音越讲越轻,直至听不到)能听到我的声音吗?为什么?
原来,为了能让别人听清楚,我们必须用响亮的声音说话。
2、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
3、听噪音录音,感受响是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用响亮的声音呢?
(听噪音的录音)你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
有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大声说话,就太吵了。
4、回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区分轻和响1)、在幼儿园你都会做些什么?(随着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片)2)、什么时候需要轻轻的,什么时候需要响一点呢?(出示轻和响的分类标志)3)、将一日生活各环节图片按照轻和响的要求分类。
5、实践轻和响1)、大声的向老师问好、大声的唱歌2)、小动物想睡觉了,轻轻的哄小动物睡觉;小动物睡着了,轻轻的搬椅子、轻轻的走路。
活动反思
该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感受、区分和实践不同场景下的轻和响,真正体现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育观念。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乐于尝试动手操作,探索热空气能够让物体转动的科学奥秘。
2、初步理解空气流动能让纸蛇旋转的原理。
3、养成仔细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画蛇纹的经验。
2、物质准备-资料图片、背景音乐、操作工具及材料(彩纸、勾线笔、小木棍、蜡烛、打火机、棉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猜谜语师生互动引入活动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了解科学小知识:蛇的种类(虎蛇、玉米蛇、绿巴曼蛇、蟒蛇)。
二、基本活动:
1、出示小纸蛇让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使小纸蛇动起来。
2、教师提问:如果在不能用手摇或嘴吹的.情况下,怎样让纸蛇舞动起来呢?
3、出示蜡烛让幼儿动手尝试能不能在蜡烛的帮助下使纸蛇旋转起来。
4、教师温馨提示:用火安全。
5、幼儿动手实验。
6、教师提问:
(1)刚才你们发现小纸蛇在怎么跳舞呀?
(2)那你们知道小纸蛇蛇为什么会旋转吗?
7、出示活动主题-旋转的纸蛇
8、教师总结:点燃蜡烛后,蜡烛上方的空气被加热,热空气在上升的途中,碰到了小纸蛇,一部分的气流进入到了螺旋状的纸条中,从而使纸蛇转了起来。
三、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了空气流动能使物体动起来的原理,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做出来的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吧!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的取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三角架。用小木棒、橡皮泥,通过游戏引发幼儿探究,再次尝试最后运用于实践,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探究当中,扩大了幼儿探究的空间。活动中第一环节是鼓励孩子用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让他们有个思考的空间,在第二环节是用最少的棒将橡皮泥撑起来,这个环节中激发了孩子深入探究的兴趣,第三环节提升迁移幼儿已有知识经验,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
[设计理念]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木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木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幼儿园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幼儿园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而对于科学幼儿园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活动中设计了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幼教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目标预设]
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
(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想)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
(2)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
(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结。
我们发现,围绕一个中心点,把三根游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橡皮泥撑起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结合生活,谈谈三脚架的作用。
1.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见过三脚架?它有什么用?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看看它们的三脚架在哪里?请你找出来?(请幼儿用笔划出三脚架的位置)(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2)(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3)(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脚架原理制作“架子鼓”,体验成功的乐趣。
1.介绍材料及制作要求。
这里有一些竹签和扭扭棒,请你们用“三脚架”的原理,三人合作制作一个鼓架,把铃鼓撑起来。一个人拿住竹签,一个人用扭扭棒把竹签扎紧,注意要多扭几圈。再把三根竹签撑开来,摆成三脚架的样子。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一定要把竹签扎紧。
3.展示作品,请幼儿演奏,感受成功的乐趣。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用“三脚架”的原理还能做出哪些有用的东西。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水和其它物质混在一起产生不同的反应。
2.对水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水、量杯、洗洁精、小调羹、肥皂粉、抹布、吹管、空杯子、塑封的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师:看看这里有什么?(教师出示洗洁精和洗衣粉)
它们有什么本领?
小结:除了你们说的本领之外还有一个奇特的本领,会吹泡泡(老师示范吹泡泡),老师的'吹泡泡瓶子里就放了这两样东西中的其中一样。
2.幼儿操作实验
师:今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吹泡泡的瓶子。去试一试,成功了请你记下你加的是什么,加了多少。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在实验时要吹而不要吸。
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用洗洁精和洗衣粉都可以吹出泡泡,但要掌握加的量。
3、活动延伸
在水中还可以加什么东西也能吹出泡泡?怎样让我们的泡泡吹得更大更多?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活动可以延伸到幼儿家庭中,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探索实验操作怎样让泡泡吹得更多更大。
2.活动可以渗透到科学领域中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让幼儿尝试探索,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如正方形、五角星、心形、椭圆形等)吹出的泡泡形状是否一样。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区分家禽、家畜、野生动物。
2、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不同动物的图片。
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各种动物卡片若干。
3、《动物的家》背景图4张。
4、黑板三块。
5、手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情景故事。
一名教师扮演狮子王,一名教师扮演小猴子。
猴子:狮子大王,报告您一个好消息,咱们动物园又来了一批新成员!
狮子:是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连续出示手偶动物,引出多媒体课件。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1、幼儿观看图片,尝试初步分类。
2、幼儿分组操作,并相互交流分类理由。
3、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并说出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的异同。
4、教师总结概括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的不同特征,对幼儿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形成概念。
三、知识拓展。
1、拓展幼儿分类空间。
师: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动物是家禽?哪些动物是家畜?哪些动物是野生动物呢?
2、观看《动物世界》有关人们滥捕动物的影片,进一步引发幼儿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并激发起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四、结束活动。
儿歌《我爱我的小动物》
活动反思:
1、幼儿参与性较强,目标定位清晰,以幼儿为主体,分组形式符合中班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在观察—操作—探索—交流—验证的过程中达成目标,同时采用拍照记录幼儿探索过程,位幼儿表达、表现和验证提供依据。
2、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充分探索,同时在小组活动中体现合作意识,大胆交流自己的意见。整节活动中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习得了科学知识,符合科学活动的精神。
不足:
1、由于个体差异,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操作的快,有些能力稍弱的幼儿操作的较慢,教师给予幼儿操作时间应该更加充分,同时提供给幼儿材料应更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要。
2、教师应尽量关注到每一位幼儿的操作情况并及时给予评价。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加深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难点:懂得动物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方式及人们过冬的一些办法。
物质准备:一幅冬季景色图片,若干种动物卡片(燕子、青蛙、小松鼠、兔子、鸡、鸭、蛇等),部分动物头饰,场地布置(树洞、泥洞、雪地、"南方")。
活动过程
一、知道动物怎样过冬。
1。讲述故事《小动物过冬》,提问: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2。游戏:给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①让幼儿操作动物卡片,在图片上给这些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②引导幼儿总结这些常见动物过冬的方式, (换皮毛、冬眠、储存粮食、飞往南方等)3。表演游戏:小动物过冬。
幼儿头戴动物头饰(如兔子、青蛙、燕子、鸡、鸭等),听教师信号,找到场地布置的过冬的地方:
①谁不怕冷,还在雪地上跑来跑去?
②谁冬天躲起来睡大觉?
③谁躲在家里吃东西?
④谁飞到南方去过冬?
二、关心动物的生存。
①我们怎样关心爱护小动物?
②我们是怎样过冬的?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儿童的`主体性的发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并且本次活动给予幼儿充分自由讨论时间,以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但是本次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在游戏中,如果在教室内创设几个动物过冬的场景,请小朋友分别扮演一种小动物,然后带上相应的动物头饰,去找到自己过冬的地方,会使课堂的氛围更加的活跃,更能加强幼儿的参与性。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0-01
中班科学教案:水07-01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03-17
中班科学教案【精】03-17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03-25
中班科学教案风03-27
中班科学教案【荐】03-19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03-19
【热】中班科学教案03-19
【热门】中班科学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