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之美》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之美》教案 篇……
《桥之美》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之美》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之美》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 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教学难点: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预习,也可收集一些桥梁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看图联系“钱塘江大桥”的相关新闻。
二、 作者简介,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茅以升(18xx-19xx),江苏镇江人。我国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投影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三、 检查预习、回顾说明知识。
1、 注音:拱桥:gng 郦道元lì 惟妙惟肖:xiào 张鷟zhuó 洨河:xiáo 饮涧:jiàn 匀称 :yúnchèn
2、 解词:巧妙绝伦:巧妙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相比得上。伦,同类、同等。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 回顾知识:交代文体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
四、 快速阅读全文,归纳特征。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2、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____的`中国石拱桥”,通过定语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课文精选了哪两个例子?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4、 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否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呢?在课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明确: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和1189--1192年间,历史都很悠久;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和形态不一、惟妙惟肖的石刻狮子,形式都很优美;更重要的是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征,在它们那里都非常突出,所以选择两座桥作为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了。
5、 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是选一个例子,那样文章不是更加简洁吗?明确: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都必须介绍,这样才能说明得既典型又全面。
五、 精读课文,分析问题。
1、请一位同学朗读4--5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赵州桥特点的,这些特点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赵州桥(独拱石桥)的四个特征:
(1)只有一个弓形大拱--最长、无坡;
(2)拱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省料、防洪、美观;
(3)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
(4)结构匀称环境和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四个特点之间是主次关系,不能颠倒。
2、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6--8自然段,看看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找到说一说。 明确:卢沟桥(联拱石桥)的特点:A、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B、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C、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3、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整体特征后,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介绍,这属于什么结构呢?
明确:总分结构
六、 拓展延伸,探讨问题。
1、 文章最后两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试从文中提取两句话来概括。明确: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2、欣赏现代桥梁建筑。(投影展示)
3、笔有哪些类型,有什么共同点呢?
4、讨论:如果要写一篇文章介绍笔的用途,应选择哪些例子,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中国石拱桥》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精心选择说明例子、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既传播了石拱桥的知识,又为我们说明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桥之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了解一些美学常识。
2、学会与文本对话,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与文本对话,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难点】
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多媒体展示各种桥的图片,直观形象,方便学生欣赏桥之美。
《桥之美》涉及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宜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深究,实施美育渗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媒体出示从化青云公园的情人桥 ,让学生议论评点。)
小结引出:桥,并非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是充满魅力而又极具美感的。在画家眼里,桥的美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一起来对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思考:
1、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可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和阅读感受等方面谈,畅所欲言。)
学生谈完后,老师着重指出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
《中国石拱桥》说明为主,以科学、平实的语言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知识,而《桥之美》侧重于写景、抒情,诗意的语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文中列举了哪些桥作为例子说明桥之美?
(让学生按顺序找,并给找到的桥一个名称。)
明确:课文提到的桥有
小桥流水人家 (诗中桥)
乌镇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长桥、山区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文学作品中的桥)
三、品读感悟
选读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边读边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你能理解画家为什么说它美吗?如不理解,你的疑问是什么?
给出示例: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品味理解: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让学生依靠文本,尽情畅谈。可单纯说自己的感受,也可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或者美学知识来说,更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吴冠中文章人生小品的特色。)
小结:(出示几幅图片重现桥的形象小桥流水人家之桥、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南京长江大桥,风雨桥。)
美点赏析:文章第4段
板书归纳: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从第5段开始,桥之美的含义丰富了,由桥的形式美说到了内涵美,要引导学生发现。然后,再出示一系列的图片加深印象《清明上河图》(有桥的局部图)、索桥、钱塘江大桥、街口大桥、神岗大桥,从课文的桥说到学生熟悉的当地的桥,图上标上课文提示性的关键语句。
四、赏美活动
出示从化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的图片。图片上有湖水、长直桥、湖边住宅、背景还有山,其中最显著的中间部分有一大群白鹭在栖息、觅食、翱翔。
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启示谈谈自己对这幅图的看法。
教师启发引导:画面上的桥也许不美,但平静的湖水,宁静的住宅和山配合着桥给人多么舒适的感觉,特别是一群白鹭给整个画面增加活力,使画面更美。白鹭能悠然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才是最美的。
五、小结归纳
桥之美的含义:(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形式美 内涵美。)
六、拓展延伸
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文章具有人生小品的特色,有人说:人生如桥,学了《桥之美》,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认识谈谈。
七、学习总结
《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要学会品赏文章的语言,能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桥之美》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桥梁之美这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素描。诗意描写词语与描写词语相互交融,使我们在受到美的影响的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文章的语言也很个性化。作者以艺术家的标准和眼光,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探讨了桥梁在不同环境中的审美效果。同时,它也让读者从艺术工作者的独特视角,看到我们以前觉得完美却说不出什么好的风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美丽的灵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流畅地阅读课文,并理解作者喜欢桥牌的原因。
2.品味这篇文章优美而有意义的语言。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掌握事物一般特征并加以解释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桥梁美的理解和熏陶,学生可以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认为桥梁的美在哪里。
2.找出文本中的解释词,并指出所使用的解释方法和功能。
突破方法:利用汉语活动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桥梁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中的每一座桥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座桥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座桥?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形成一篇简短的口头作文,描述他们心中的“桥梁之美”。
难点
引导学生合理分析本文中的关键句子。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用丰富、生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当学生交流他们的感受时,老师通过启发和评论渗透到对一些关键词和句子的欣赏中。
教学方法:
1.指导方法
2.比较阅读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力
关于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枫玉桥、南京长江桥、钱塘江桥英国剑桥、清明上江图中的虹桥、农村小桥、流水中的小桥、,小桥在人们的家里等,同时,它伴随着一个精彩的介绍:马致远的“小桥流水家庭”提醒人们家的温暖。徐志摩的《告别剑桥桥》让人感到无限的惆怅和忧伤,在诗人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眼中,桥有着不同的'魅力。今天,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感受这座桥的美。
2.独立阅读,感受意境
1.听、读课文,用心触摸课文。
让我们用耳朵听文字录音,用心感受美。
(1)字累加。
(2)学生边听边记,交流并反馈他们的听力和阅读感受。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知,总结和改进学生的沟通。
2.加快文字速度,感受桥梁之美。
老师:学生们似乎陶醉于这些美丽的桥梁。这些桥真漂亮。那么,在画家眼中,这座桥的美在哪里呢?请快速阅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发现课文中的“桥梁之美”。
三、合作探索和欣赏美国文学中的美景
1.再读一遍课文,寻找美丽的风景。
老师:文章中写了许多桥梁。这些桥是不同环境中的桥。文章中写了不同环境下的哪些桥梁?请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并找出答案。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2. 中国活动设计:我心目中的桥梁之美。
文章中的每一座桥梁都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它的美在哪里?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一篇简短的口头作文。
3.在每个小组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在正确的时间感性地阅读课文,并能够分组阅读或推荐小组代表阅读,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老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感受,与学生一起沉浸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4.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用丰富、生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当学生交流他们的感受时,老师通过启发和评论渗透到对一些关键句子和单词的欣赏中。
5.我们从桥的美中学到了桥的美。这真是令人赏心悦目。同一位作家写的《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阅读,更好地品味文章的语言。
四、拓展、升华美
1.老师给学生讲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后,让我们谈谈木匠建造的桥的美丽。(这是一座连接兄弟之心的桥梁。)
2.分析故事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3.在实践中谈论这座桥的美丽
你一生中见过这样美丽的桥吗?
4.作业设计
找到关于这座桥的故事并写下来。
黑板设计
(第1段和第3段)定义了“桥梁之美”的含义。
桥梁之美(第4段和第6段)表明,“桥梁之美”强调环境的作用。
(第7段)概述了全文。
《桥之美》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审美技巧,启发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2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明白说明的多样性,应尝试不同的说明语言说明结构等。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二导入新课学习
投影显示以下语句
1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
2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俗语
3桥,多么美!------吴冠中
桥,简单实用,无处不在。桥,姿态万千,各具风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桥之美》
三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相关图片,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些桥美在何处?
四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指定学生读一读自己所画的相关语句,师生一起修正,并投影显示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我之爱桥,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学生讨论作者评判桥是否美的基本准则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如下
桥-------环境对比烘托变化和谐
2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主要集中在那些段落?按课文顺序一一标出。
教师投影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
芦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的石桥湖面上的长桥西南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里的`桥崇山峻岭间的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线上的直线桥
五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选择两个例子,运用作者的观点,讨论分析这些桥究竟美在何处?要求学生结合文章中作者的阐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做评价。并总结板书。
六能力迁移,拓展延伸
1再次展示与桥相关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座桥,运用作者的审美观点重新评价它们,并模仿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备交流。
2请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说说它们是否具有独到的美。
七布置作业
1 以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写一则语文练笔。
2预习思考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桥 ----------- 环境{对比烘托点==面 线-----面柔与刚急流与宁静等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语文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正确对待自己的外在形象。
二对比阅读本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进行总结。
同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异语言风格不同,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文语言平实,准确简洁。
结合练习二,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堂练习------发放讲义,学生当堂完成。
三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桥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文。
《桥之美》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整体感悟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 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 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桥之美》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一般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在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体会本文语言古朴典雅、优美生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有关桥的常识,审美的一般常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学习说明中融合描写以使文章生动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感情的朗读。搜集信息,筛选资料,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桥的图片及资料。
2.教师准备: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导语:
钢琴曲《秋日私语》为背景音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我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那么桥的美都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
2. 作者介绍: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
3. 出示目标。
4.检查预习:
(1)本文作者: 选自《 》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点缀( ) 驻( )足 和谐( ) 煞( )它风景 前瞻( )后顾 险峻( )
(3)解释词语:
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儿,而结果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及思路。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作者看来,桥的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启发是让学生生发开去,谈自己的看法。
2、学生拿出准备的桥的照片,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桥美在哪里。
从你自身感觉到的角度,自由的表达。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第四段,采用小组齐读、男女分读等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本段为了说桥的构图之美,分别列举了哪些类型的桥梁?(鸟镇的石桥、江南乡间的石桥、横跨湖面的长桥、多孔桥、风雨桥。)2、本段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
3、本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各种形式的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和作用。)
(二)本文用了大量的.描写以使文章生动,试分析下列描写的好处: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只舒畅的气。(其实,苇从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浮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反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中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听桥之歌声,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旋律,这吸引着画家追寻着桥的身影。)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互相交流。选出代表,交流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在内容和语言上的区别(课件显示相关表格)
2、本文与其它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五、拓展延伸
仿照本文的写法,介绍自己家乡的一处景致。本文以画家的眼光,以优美的笔调写出了桥的美,又在作者的笔下知道了桥的知识。请同学从具体的角度谈一下你学了本课的收获。学生五至六人发言交流。 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
六、课堂总结
1. 学生谈收获
2.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七、布置作业
请给将要修建的桥设计一个方案,说明一下你的设计思路。
八、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 不同的美学效果
桥之美
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课后反思】
《桥之美》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桥之美》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二、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三、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1、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2、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3、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2、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3、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七、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桥之美》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 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约5分钟)
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1.欣赏图片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整体感知
(约6分钟)
提出默读要求:
1.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2.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1. 默读课文
2.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细研课文
(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提示)
一.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3.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5.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二.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2.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2.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合作与探究
(约9分钟)
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
一.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
二.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1.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呈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2.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整合与拓展
(约13分钟)
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
一.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
(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正面举例具体阐述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衬托、相互响应。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
(《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四.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例如: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1.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思考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2.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思考并回答问题。
3.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及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布置作业
《桥之美》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
(2)形象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3、情感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教学的难点
探究本文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合作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的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走进桥的世界去感受“桥之美”。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1、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
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
不失和谐。
3、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4、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5、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
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四、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
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六、作业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选择家乡附近的一座桥,写一写它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
《桥之美》教案 篇11
《桥之美》是一篇立意、构思、技巧都富有创意的小品文,聚集了画家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蕴涵丰富、特色显著、情趣盎然。
新颖的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法,就会有迥然相异的结果。对于观察者来说,角度往往比距离更重要。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连接通道,也是大地上优美的风景。有村边溪上的木桥也有横亘大江大河的铁桥,有远古时代的石桥也有现代都市的钢混立交桥,有玲珑剔透的园林桥也有跨越水面的海陆桥……桥是美的,桥之美可能在于它独具特色的造型,在于它贯通山谷河流的恢宏气势,可能在于它坚固力感、浑然一体的结构,在于它辉煌夺目的光彩……这些都是普通人眼里的桥之美,而且也都是着眼于桥自身的形体和结构。而吴冠中先生却以美术工作者的眼光和标准去观察、诠释桥之美,把桥当做构成绘画美的形式要素来审视其美学价值。这种新颖的视角,对桥的实用价值忽略不计,为读者观察和欣赏桥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从而使人们在“刮目相看”中去发现桥之美,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在作者看来,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中,桥是沟通线、面形式转变的媒介,拆掉江南水乡和威尼斯的石桥,那就等于摧毁了画面的结构美;在苇丛、细柳、湖水或险峰、急流环境中的桥,则构成了疏朗与浓密的对照、刚与柔的搭配、灵动与单调的变化、险要与安适的映衬;“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则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和交错的角色;虚构的鹊桥构建了美好的意境,打开了现实与理想的通道。
尽管这些桥在外观、材料、所处位置以及在构成画面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都能和周围的景物形成对照而又和谐交融,或起到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和交错的作用,从而构成形式美的要素,这样的桥也就具有了美感效果。简言之,只要能与周围环境和谐搭配构成入画的美景,桥就是美的。这就是桥之美的本质内涵。这个意思反过来说就是,尽管一座桥本身也许不多么美,但它在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中构成了形式美,那么它就具有了美;一座桥本身的造型也许是美的,但是不能与周围环境构成和谐、对照和相互联系的关系,那么这座桥就不具有或失去了美感。
浓郁的诗情画意。作者认为桥作为形式要素,它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与环境的其他要素构成美的画面。为了使读者明白这个道理,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个观点,作者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在文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精致的图画,线条清晰,色彩明快,创意新颖。如小桥流水人家图,那是用块面、直线、曲线构成的速写;芦苇石桥图、细柳拂桥图,那该是创意新颖、蕴涵丰富的意象画;湖水卧龙图、静水映桥图,那就是色彩明丽、气韵流动的水粉画,而作者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简直就是气势恢宏而又细腻生动的工笔画了。这些精美的图画中包蕴着作者对桥之美、绘画美乃至生活美、艺术美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和执著的探寻与追求,同时也寄寓了对于艺术挚爱的情感和对美的赞颂。因而文章展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读者在赏玩品味中能够获得审美认识,并产生美的感动。
生动灵活的表达技巧。本文作为一篇美学小品,科学性与形象性的统一是其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文章的用意在于阐明美学的某些思想观点,说明桥之美在于在各种环境中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进而提出了变化、搭配、对比、衬托、和谐等桥梁美学法则。然而作者并没有板着面孔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优美的“画面”来注释和推导,而表现这些事例和“画面”的主要表达方式便是生动的描写。本文的描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事物的美学特征。作者把石桥的突然显现,比作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生动地表现了疏与密、线与面的和谐搭配给人带来的心情舒畅和精神愉悦;把湖面上架起的长桥比作富有生命力的卧龙,把乘船观赏长桥比作阅读一篇史诗,突出表现了灵动与单调的变化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审美快乐;写桥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展现出桥与水形式上互相交错、颜色上互相映衬的浑然一体的整体性特征给人感觉上的完美,就如同一支情调统一、流畅优美的乐曲。二是描写与说明高度融合,相与为一。本文以说明为主线,贯串起诗意化的描写;在描写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说明的意味,体现出所要说明的观点。这种摇曳多姿的笔法,避免了行文上的枯燥单调;而两者的水乳交融则使人获得审美知识,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描写景物与抒发感情有机结合。美,本身是包含着情感倾向的。文中对美感画面的描写勾勒,自然蕴含着作者对于美的热切追求和由衷赞赏。在描写的过程中或展开想象,辟成妙喻;或刻意点染,营造意境;或寄情于景,或直抒胸臆……这些都使文章产生了赏心悦目的形象美、绘画美和深厚的艺术魅力。
《桥之美》教案 篇12
目的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
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
(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
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
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
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
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
1、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
1、文章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桥 感受 美
《桥之美》教案 篇1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及优美语句。
2.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3.理清全文脉络,学习阐述事理的说明文的特点,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二、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汇美感史诗驻足煞它风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
3、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三、学习过程
(一)导语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荣誉。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二)学前准备
1、默读课文,找出不懂的生字词语并查字典
2、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3、根据课文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速度课文,预习。
2、学生勾圈字词,赏析课文优美语句。
3、研讨问题,合作交流
(1)、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和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与其他的说明文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四)美点赏析
品读下面优美语句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桥之美》教案 篇14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说明文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清说明结构说明顺序。
4、体会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结合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提示让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桥的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
二.作家与体裁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他的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有《春雪》《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天南地北》等。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花山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体裁: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属于说明文种类中的事理说明文,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说明。
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三、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1、注意预习时标画出的生字词。
2、我们前一段时间学过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中国石拱桥》,我国古代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同样是写桥,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作者画家吴冠中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学生尽量找文中的语句回答)
3、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 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并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1、字词: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在作者举的众多例子中你最喜欢那座桥,为什么?
1、准确性:如第一段中“大概”,“大都”,“总”——表明作者对桥喜爱的态度
2、生动性:课后题二。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五、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明确: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明确:1—3 指出作者爱桥的原因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是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4—6 这部分主要说明了桥与周围环境的巧妙搭配才构成入画的美景。
——举例说明“桥之美”
7总结全文,有实桥想到虚桥,即鹊桥,点出了“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总结全文,升华对美的感受
说明顺序: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六、找出说明方法。
1、引用。“小桥流水人家” ——这是引用的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作用:说明桥不仅具有诗境之美,而且具有绘画的形式美。这一部分作家从大家读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他“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他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图画,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2、举例子。
在第四段作者举了四个例子,第一个写是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第二个例子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动静之分 ,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年发新芽变与不变的对比,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就是阳刚与阴柔这良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
第三个例子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风雨桥。我们可以想象,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的感觉,这种感觉桥好与险峻的山峰,桥写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在外观,材料、与处所位置上各不相同。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3、打比方。第四段“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4、列数字。17孔 ,53孔……
七、总结、作业。
全文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桥之美”,在结构上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在具体生动的描述中说明“桥之美”的含义。文章开始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点明桥的诗境之美和绘画的形式美,进而说明桥在画面构成中的作用,指出它是特色美景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接着作者连举四例,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形成对照又不是失和谐,表明他们是构成美景的一部分,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回应文章的题目。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觉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以前虽然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那么我们举一反三,看看我们生活中的“美”的地方有哪些?请以《___之美》为题写一个片段。
【《桥之美》教案】相关文章:
《桥之美》教学设计01-30
《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04-28
《桥之思》教学设计03-28
《雕塑之美》教学反思11-30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12-02
《家乡的桥》中班教案09-27
桥教案5篇03-09
桥教案4篇03-10
《桥》教案九篇03-10
桥教案3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