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1……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习:课件出示。
3、练习“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是设计进行阐述。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2.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确定此目标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基于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二是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况后,再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个知识点,在新知授完以后,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册中的题目。
三是对学情的分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除法竖式进行学习,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学生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知道什么是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二、 教法
《课标》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引导观察法、直观操作法进行教学。
三、 学法
《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知识迁移等方法进行新知的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引入,通过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谈话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余数”然后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感受以后,直接出示算式,并引导学生读出算式。再指导学生说出算式个部分的名称。
第三个环节为巩固练习,新知运用。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课堂总结,理解升华。课堂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处理分一分的环节时,学生出现了多一个和少一个的两种说法,课前预设不够充分,处理得有点仓促。其实可以问学生分几份多一个,分几份少一个,多一个少一个都叫剩余,由此引出了余数。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5
一、 说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及进一步应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基础。《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互相练习。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目标:
(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说学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试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学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尽最大限度分完,还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必须小于除数,否则还可以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 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动手操作,建构知识”、“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先让学生解决“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正方形”的问题,得出8÷4=2(个)这一答案,并追问学生为什么想到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横式的写法。同时为有余数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建构知识
教学不是简单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所以我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探索和体验过程,所以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摆小棒来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主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摆小棒突破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1、第一次摆: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后,再通过学生独立操作,体验有剩余,剩下的1根还够不够摆一个正方形?
这个环节又分3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摆出9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
(2)学生展示:9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
(3)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余的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列横式,得出9/4=2个......1根,然后结合小棒明确各部分的意义,我会告诉同学们,这个式子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这个一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在此基础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对小学生学情分析的了解,我感觉在教学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一环节上不够扎实,还应让学生多摆几次小棒,来感知余数。
2、第二次摆:放手让学生摆,目的是进一步体验加深有余数的理解。
这一环节我又分了2个层次。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合作,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摆正方形,观察还可能余下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大量的学习资源,充足的活动空间,充分的小组合作,让有余数的除法认知在学生的思维中由浅入深。
虽然这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长,但是我认为计算教学就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我将前面让同学继续添加小棒的根数来摆正方形所出现的所有算式排列起来,
9÷4=2(个) ……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
13÷4=3(个)……1(根)
14÷4=3(个)……2(根)
15÷4=3(个)……3(根)
18÷4=4(个)……2(根)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会出现这些想法:“除数都是4”;“余数有1,2,3,等,这时,我接着问:余数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数?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接着设问:假如给你更多的小棒,来摆正方形,余数又会是多少呢?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推测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在有剩余的情况中,余数仍然师1、2、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 “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再去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巩固新知
本课的练习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1、这道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1)摆一摆,填一填
27÷5=□……□ 30÷4=□……□
27÷8=□……□ 44÷8=□……□
50÷9=□……□ 53÷7=□……□
2、余数可能是几?是对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再一次进行巩固。
有15个☆,每4个一份,
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份)……□(个)
3、拓展应用
新的学期开始了,同学们见面了,有20名同学想去野营,每4人一组,能分成几组?找同学来分一分。其他同学可以动手摆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20÷4=5(组)
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地面上摆放着各种食品,小朋友正在轻松地分配着各种食品,师问这里有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看怎么分呢?(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小棒)
这是一道开放题,联系生活,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也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
(四)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历程,畅谈自己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根)
↓
余数
读作:九除以四商二余一
余数小于除数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达到让学生学好本节课的目的。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环节。上课伊始,我请同学把12个苹果放在盘子里,你怎么放?用花片摆摆。完成表格,观察方法,你发现了什么?还能不能举些不能平均分的例子?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两块: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竖式计算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一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一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二、设计理念与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余数的由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理解竖式的含义。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我将教材略作变动,例1和例2合在一起。在学生自主摆小圆片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正好摆完没有多余,一是摆了若干堆后有多余。通过两种结果的对比,学生理解了余数的产生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感悟了余数产生的意义。除法竖式的意义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之一。我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在小圆片的帮助下,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媒体,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到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余数,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建的合作与交流。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简析: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习。
(电脑显示)52÷8= 24÷3= 25÷3= 8÷2=
10÷4= 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师:像这样,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整数能被第二个整数整除。(板书)
看书第78页,齐读“什么叫整数”,并完成“做一做”(1)。
师:“做一做”除法中的第一个数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的情况,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回答。
师: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电脑显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师: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前面我们学过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们记得吗?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电脑显示:48÷5=9…3)
师:如果被除数不知道,该怎么求呢?(电脑显示:?)
师:你们发现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吗?
学生回答后,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
师:这个关系式有什么用呢,
(学生回答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1)验算有余数除法是否做对了?(2)求未知数x。)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第78页的“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出现以下几点:(1)什么叫整数?(2)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3)有余数除法的关系式。(4)如何利用关系式进行验算?)
师总结:对,将你们所说的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电脑显示)
(1)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能被( )整除。
(2)因为28÷4=7,我们就说28能被( )整除。
(3)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 )。
(4)( )÷3=8…2。
2.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判断。
(电脑显示)
(1)有余数的除法里,商都比除数小。( )
(2)19除以4,商是4,余数是3。( )
(3)8能被32整除。( )
(4)24只能被6整除。( )
(5)128能被128整除。( )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电脑出现回响掌声)
4.课堂活动练习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具体操作中,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明确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自主操作、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棒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算式的写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新课之前一定要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识,技能,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
我利用复习导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知道此题可以转化为“18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从中复习除法的意义。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此环节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操作:请每个学生用9根小棒,摆正方形。学生展示:学生摆出了2个,还剩1根。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摆小棒的过程,明确剩下的是多余的,不能再摆一个原有的图形,也就明确了余数的产生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充分体验感知除法算式横式和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然后接着用十根小棒摆正方形,并列出横等式及竖式,进一步体验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最后,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摆正方形能摆几个余几根的除法横等式。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一般都会得出:余数﹤除数。
3、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安排了课本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1.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2.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4.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3篇)
5.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
6.数学课堂说课稿
7.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8.初中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