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案 姿势 最后

管理员

摘要:

《最后的姿势》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最后的姿势》教案1……

《最后的姿势》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后的姿势》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三、【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看。(出示课件)。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动

  精读课文地震前、地震时,说说课文中谭老师的哪些语言、动作等行为最让你感动?

  (学生在读中理解,抓住谭老师上课、语言、动作等)

  (四)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谭老师说什么?(谭老师我想对您说……)你还想对灾区小朋友说些什么?(灾区小朋友,我想对你说……)

  2、你还知道抗震救灾时的哪些英雄人物,简单说说。

  (五)总结

  汶川大地震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灾难,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感人故事。谭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六)结束语

  让我们凝聚每份爱,共建美好家园,祈祷平安四川,平安中国!让我们在《凝聚每份爱》的歌曲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音乐)

  五、【教学反思】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已1年多了,然而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事迹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反而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留在了人们的心里,留在了课本中,电影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灾难突如其来时,四川德阳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个年轻的生命,自己却不幸遇难。谭老师为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人生的价值》,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所有的人们上了最后一课。让学生通过朗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所说的话时,我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行为,感受他“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不仅让救援人员“永生难忘”,也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最后的姿势》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细节描写,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

  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①.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②.了解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去共同认识一位伟大而平凡的老师,共同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第一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你觉得谭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追问: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中看出来的?

  (关键词:平常、给小女儿、早早、上班。)

  2.师小结:是啊,这一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的普通,感受到了他的关爱,他的责任。

  3.学生齐读这一节。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2到7小节,用笔画出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画出的句子默默地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指名交流句子

  句一: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1)问: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师:谭老师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这样做的。再读句子。

  句二: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1)请再把谭老师的话读一读。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他当机立断,先人后己,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体现了他对学生无私的爱。这里连用“!”,语言简短有力,体现谭老师说话干脆,当机立断。)

  (2)指名读,齐读。

  句三: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1)抹红“立即”,齐读。问:从“立即”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反应的速度快、当机立断)

  (2)谭老师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反应?(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护住了四个学生。)

  (3)找出这句话中描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拉、撑、护)

  (4)你可以自己边读边笔画一下这些动作,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危难时刻,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张开一把保护之伞,他恪尽职守,大爱无私。)

  (5)齐读。

  3.师:谭老师,是责任,让您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大爱,让您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您这是对“人生的价值”作出了最精彩的回答,您是言传身教的光辉典范!

  4.请大家再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课文在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时候,还写了什么?(当时的环境)

  5.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

  A.句一:天空阴沉沉的。

  (1)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指名回答: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B.句二: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1)此时情况如何?(万分危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三个感叹号。)

  (2)指名读,齐读。读出情况的危急。

  C.句三: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

  (1)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楼房马上就要塌了,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2)这样危急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十万火急……)

  (3)感情朗读。

  D.句四:地动山摇,……塌陷了……

  (1)这句话写了什么?(地震的后果十分严重)

  (2)省略号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谭老师遇难了)

  6.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删除呢?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烘托谭老师面对灾难的镇定

  以及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

  7.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感受谭老师的伟大。

  ﹡一边播放录像,师一边朗读:在教学楼即将……楼房塌陷了……

  8.齐读第二大段

  9.小结:这段话从正面描写了谭老师在危急关头,在灾难面前舍身救生的感人情景。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过渡:地震后,人们发现了谭老师有什么感受?请默读第三段,用“—”分别把人们说的话划出来。

  2.交流:①.救援人员说:“······”(师:这是护生的姿势,是牺牲的姿势。)

  ②.获救的学生说:“······”(问:这一“扑”说明了什么?这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啊!)

  ③.一位老师说:“······”(师:生死攸关,舍身救生。)

  3.师:你说他说,千言万语,在大家心中,谭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临危不惧,大爱无私,舍己救人,恪尽职守,履行师德~~~~的老师)

  4.同学们想想,这段去掉,你觉得行吗?为什么?

  (不行,文中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从三个不同角度侧面烘托出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最有说服力。)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朗读第11小节,找一找这段话共几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亲切——痛苦——赞颂)

  (1)<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见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板书: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3)齐读句子、理解句意(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 在地震中,在危难之际,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一姿势体现了他临危不惧,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让人深受感动,永生难忘,成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那永恒的姿势——(学生齐读句子)

  2.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全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出示句子,生齐读。老师板书: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英雄人已经逝去,但不死的是他的精神!

  3.再读第12节,倘若请你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语,你会换成什么?(大爱、责任、英雄、师德、千秋······)

  六.情感升华

  1.师:谭千秋,多么好的一位老师,但是无情的灾难将他带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永远……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让我们一起看这首诗,再次缅怀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2.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读《我该想到······》

  3.此时此刻,面对这么好的老师,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吧,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我们交流。

  4.交

  流写话内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补充习题》P18-19/三至五

  3.(课外延伸)每人出一份小报(双休日完成)

  内容:①.英雄事迹简介

  ②.地震前的预兆

  ③.如何逃生

  ④.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注意提示:(排版,插图,标题,内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我该想到》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为教师的选择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会和你并肩守护学生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还是疼啊

  你感到了吗?我心心相印的爱人。

《最后的姿势》教案3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汶川地震前后对比的图片,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所有学生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这样的情感导入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1、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3、(课件二)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红色强调几个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几个字上: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课件三)出示4—7节。

  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注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写一写你的`感受。

  ①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②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③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4、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5、(课件五)引读“谭千秋……师德灵魂”(板:爱与责任)

  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三、言传

  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5月12日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1、(课件六)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多么充满爱的姿势呀,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四、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在这种悲伤的基调中写话,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课件七)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设计意图:这次地震中,有许多让我们难忘的最后的姿势,于是,在配乐结合插图中介绍更多地震中的“最后的姿势”, 这一段吟诵更使得学生震撼于老师们那最后的姿势所体现的人生价值。然而大地震没有击倒英勇的四川人,没有击退中国人,人性中最光辉部分,永远在闪光,此时学生自然的想到为这个灾难中的中国呐喊。)

  七、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最后的姿势》教案4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看。(出示课件)。

  2、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记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动

  1、精读课文地震前、地震时,说说课文中谭老师的哪些语言、动作等行为最让你感动?

  (学生在读中理解,抓住谭老师上课、语言、动作等)

  四、再读课文,追忆谭老师

  救援人员—————

  获救的学生————

  一位老师—————

  学生的眼中————

  (你的心目中————)

  过渡:是的,从教26年来,谭千秋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接读课文最后两段)

  五、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谭老师说什么?(谭老师我想对您说……)你还想对灾区小朋友说些什么?(灾区小朋友,我想对你说……)

  2、你还知道抗震救灾时的哪些英雄人物,简单说说。

  六、总结

  汶川大地震是一次百年不遇的灾难,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感人故事。谭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七、作业

  继续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或者你身边的英雄人物,相互交流,召开英雄故事演讲会。

  八、结束语

  让我们凝聚每份爱,共建美好家园,祈祷平安四川,平安中国!让我们在《凝聚每份爱》的歌曲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音乐)

《最后的姿势》教案5

  【教材简解】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最后的姿势”中包涵的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教材文本所进行的对话交流,是彼此精神世界的交往、互动、合作。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传情的诵读,来体验文本情感。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

  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请观看《千秋心千秋爱——记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干部谭千秋》片段

  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课文中几次出现?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谭老师遇难时护住学生的经过?(2~7自然段)

  3、过渡:如果我们再回到5.12这天,再去亲历那个现场,去聆听谭老师的语言,去看看谭老师的行动,我们的感受将会更深。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走近人物。课堂上的视频引入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二、细细品读,感知形象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2、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选择的?(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1)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2)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3)范读: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这儿省略了什么?(说一说并读一读,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4)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捧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齐读4-7自然段。)

  3、在生与死的刹那间,谭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课文第8-10自然段中多次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2)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如果谭老师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生死攸关的`一刻,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出示语句,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了自己的抉择?”“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受?”“谭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最后的姿势》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文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涵,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知道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印象吗?

  (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二、构建阅读话题

  1、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我们各自的感受,走近谭千秋老师,解读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布置自读

  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写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交流

  1、总体反馈

  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句子。

  (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等处的语句)

  2、精读指导

  A

  呈现第四节内容,学生读句。

  加红点两个“快”字

  ▲学生说说表示“快”的词语,(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风驰电掣、疾如闪电等。)

  ▲谭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要这样快?请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会有发现的。

  (那是因为地震来临了,楼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如果不快,

  就要被埋了)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情形是万分危急?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份生死攸关读出来吗?

  ——原来这是与全体学生生死攸关的快啊!

  ▲在这楼房随时会倒塌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你会怎样做?(??)谭老师是怎样做的?(组织学生快速撤离)——这是谭老师临危不乱的快!

  ▲泛红“大家”,“大家快跑”,你从这短短四个字中,又读出了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联系这个句子“来不及多想”好好想一想。

  (在这样的一个生死攸关的瞬间,谭老师想到的只有学生的安危,想到的只是“大家快跑”。——这是谭老师关爱学生的快啊!

  B

  但即便就是这样的快,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呈现第5-6节,读句。

  1、这段话主要讲什么?(谭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

  2、请你再读读这句话,画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想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什么?

  交流:

  画词:拉、撑、护(并板书)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而是在死神面前拉回了四条活生生的生命。

  撑:1)要撑住是什么?撑在课桌上的双手,是想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承担、担负来自屋顶的瓦砾和楼板;

  2)是在危难中,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3)是想用自己的双肩和身体,担负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护:这是一般的护吗?关注这种“护”的特殊性(用生命护生命,用生命换生命);护住的,是一个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3、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三个字,在你的眼中,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它们更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质??)

  拉、撑、护,就是一场殊死的战斗,引读:第5节 “谭老师立即??”;

  拉、撑、护,就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引读:“但是???”+; 拉、撑、护,就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引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立即??”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

  5月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救援人员被震撼了,学生和老师被震撼了。

  呈现三段文字

  要求学生读读,说说:读着这些句子,有没有什么地方也让你的心为之感动?

  1、“死”与“活”,“张”,“身下”;

  2、飞身:是护身,还是逃离?

  3、“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什么留给自己?“最有可能离开”,最后却没有离开?

  随机叫学生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4、呈现:“然而??”

  引读句子“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然而,??” 平日里谭老师最疼学生,操场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去捡起来,以免学生玩耍时受到伤害——“然而”

  谭老师不是四川人,但他却甘愿留在这里,他是这样地眷恋着这片土地,爱着他的教育事业——“然而,??”

  5、在灾难来临的时刻,许许多多的.老师,也用自己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幻灯播放相关老师的介绍——

  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他们或留下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了自己白发苍苍的母亲,

  顺势呈现:——在那生与死的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的学生。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尽自己的爱与责任,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他们山一样崇高的师德灵魂!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吧——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读写结合

  我们不愿再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我们分明有许多的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对英雄的钦佩之情吧!请以“谭千秋老师,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五、总结课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无数可敬可爱的人,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生命的坚强、爱与责任,永远可以战胜一切灾难!

  六、板书设计

  6 最后的姿势拉、撑、护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学生齐读课题。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齐读。

  2、师:句中的他指得是是谁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齐读。板书:爱与责任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读课文,写批注。师巡视指导。

  2、师:请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感受。

  投影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3、师: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

  投影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说感受。(两名)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2)师评价。(谭老师是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那么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突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你真会读书。)

  (2)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副板书:细节描写)

  4、师引读: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5、师:这段话不仅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谭老师那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还用了环境描写,(随即出示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这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作用人物形象)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谭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他们的话多读几遍,你读出了一怎样的谭老师?

  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

  师:你想读谁的话。适时指导朗读。(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敬意。)

  3、生读时,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员,你想对谭老师说: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投影再次出现)

  四、比较体会二三两段不同的描写方法及不同的作用。

  师: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同学们发现了吗?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我们说这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2、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因而人们赞颂他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竖板书)(师:这怎么理解呢?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师:谭千秋,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六、布置作业:

  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课后认真阅读所搜集的资料并作好批注,留待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6、最后的姿势

  爱与责任

《最后的姿势》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一、唤起回忆

  1、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

  学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最后的姿势》教案9

  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目标

  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构想

  在通读课文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然后找出课文中三次描写“最后的姿势”的语句,对课文进一步学习感受谭老师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请课文脉络。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回忆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指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课件,指名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5.读词语(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在书上描红。

  6.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7.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共3句,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你怎么分段的?

  9.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 )的谭老师。(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

  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7、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作业设计

  1、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最后的姿势》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汶川大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

  一、 检查预习,导入课文: 2:25—2:30

  出示词语: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课件]

  指名读

  师:词语是有味道的.,如何能读出词语的味道?

  生:想象画面读。

  师:真是个银点子,你来试试,可以吗?

  指名读

  师:其实要想读出词语的味道还有个金点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中,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0特级大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的( )。[课件]

  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一起来体验!

  齐读。

  二、精读课文

  (一)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 2:30-2:40

  生:这是什么样的姿势?

  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圈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相关语句:

  1、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交流

  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师:他是谁?

  生:谭千秋老师

  (二) 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语句读出来? 2:40-2:55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注。

  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读进去读出来

  全班交流并相机板书(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读、说)

  你读出了怎样的谭老师?

  学生板书并说明:

  忠于职守 临危不惧 普通 智慧 亲切和善 舍己救人 果敢英勇 大爱无言……

  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场景描写

  师: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我们这样赞颂他: , ![课件]

  齐读学生板书中的词语

  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课件]

  学生齐读

  三、拓展小结:

  师: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来临之际,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只是其中之一

  [课件]

  《感动中国》音乐声中出示其他教师事迹资料

  师:这还是

  的姿势

  学生:爱 英雄 责任 师德

  学生齐读课题 最后的姿势。

  默哀祝福 课件展示祝福图片

  师:他们的英勇行为证实了地震灾害可以破坏我们的家园,但破灭不了13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困难的决心。

  [课件]

  师:山可移

  生: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不会移

  师:水可阻

  生:阻不断中华民族的血脉情

  师:少年智则中国智

  生:少年强则中国强

  师:有这样的老师塑造我们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生: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向谭千秋,向像谭千秋一样伟大的人民教师,向无数留给世人最后的姿势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生行少先队队礼!

  课件展示最后姿势图片

  作业超市:

  1、 写话《谭老师,我想对您说…》

  2、 四人小组合作一份主题为“地震”的手抄报

  3、 搜集资料,准备班会课进行“最后的姿势”英雄故事演讲会。

  推荐阅读:

  刘 肖的《我该想到》

  【教学总结】

  今天的课堂有点沉闷,虽然课前作了充分地准备,可学生似乎不是很领情,虽然习惯了学生的默默无闻,但心里还是失望!幸好这个班听话守纪律,基本的目标倒也能达成。反思如下:

  感触一酸如在教学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我组织学生充分朗读,抓住标点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老师的处变不惊。虽然有个别学生参与了回答,但波澜不惊的朗读又让这种危机感减弱了很多,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只好作罢。

  感触二甜在品读老师的言行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而后我又追问:谭老师不怕疼吗?他不渴望美好的生活,他不怕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伤心难过吗?谁来说说老师的'心声?这时学生似乎有点动容了,他们说:“我一人换来了四个学生的生命,值得!”“他们还有美好的未来,我怎么忍心他们就这样走了呢?”就这样在交流中我顺势问: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谭老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到位了。

《最后的姿势》教案11

  一、紧扣题目,直奔主题。

  1、《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文中描写他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2、讨论: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包含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a、护生的姿势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弓”字从形状上写出谭老师要为学生最大限度承担“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时分量。弓形承担的分量最大,耐压,过去的石拱桥就是这个道理。也可以看出作为老师的他懂得如何科学的保护学生,是一个既具有舍身救生精神,又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弓、撑,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从这一节可以看出谭老师具有什么精神?(舍身救生)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是哪一节?

  2、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这一句突出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

  3、这一句中有一组反义词找出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突出了谭老师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此时此刻,你用怎样的话语称赞谭老师?

  小结:这是写谭老师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

  二、体验情境,再现地震。

  1、思考:谭老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舍身救生的?

  2、让学生回忆四川汶川大地震。

  3、找出文中描写大地震来临时的句子,读出恐怖之情,语速急促,声音低沉。

  4、形容情况危险的四字词语有……

  三、人生价值,言传身教。

  欣赏品悟:

  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1、这一节写了什么?(言传——教育学生)

  2、理解“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齐读)试举例子说明。

  2、思考:谭老师的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

  这是他的言传,为危难之时的坚定的抉择埋下伏笔,他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与他的.人生追求,平时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息息相关。希望学生做的,自己在生死存亡的一刹那坚守了自己的。

  四、评价人物,英魂永存。

  1、例举了哪些人物对谭老师的评价,感情引读。

  看到这悲壮感动的一幕,救援人员的这样说:“;”

  获救的学生说:“;”一位老师说:“ 。”

  2、千说万说,在同学和老师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3、学以致用:说说让别人评价一个人好与自己说自己好的表达方法哪个好?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体味结尾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齐读。

  2、体味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3、诵读诗句,进一步感悟。

  我该想到

  刘肖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为教师的选择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会和你并肩守护讲桌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还是疼啊

  你感到了吗?我心心相印的爱人

  备课疑问: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为什么用“身下”?不用身体?意在何为?

  2、如果缩句的话,“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缩成“身下护着学生”对吗?

  (应友人之请,钻研了此文,写成教学设计,敬请批评指正。)

  snall答疑:四个学生还活着。当然,我还看到有许多老师身下护着的孩子没有了生命的迹象,但他们同样是英雄,因为他们的行为本质上和谭老师的行为没有区别。活着的学生讲述了当时的情形,使人们得以了解谭老师的伟大。

  1、“身下”和“身体”主要是方位的区别,因那些东西是从上面掉下来的。

  2、对的,从语法上是如此。

  一孔之见,敬请批评。

《最后的姿势》教案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导入,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2、揭题。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质疑。

  师:走进四川,走近汶川。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2、带着疑问,品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关内容。

  2、指明说。

  3、反复品读。

  4、师小结:

  5、人们是如何赞颂谭千秋老师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结。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的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师德教义、伟大的血肉之躯,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顽强的斗争精神,人性的光辉,谭千秋老师——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练习。

  谭老师,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

  “折翅雄鹰”双“翼”护佑两学生的汶川县映秀中心小学教师——张米亚

  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翟万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学生的什邡市师古镇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

  2、给灾区的同学写封信。

《最后的姿势》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3、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互相交流。

  4、用收集到的资料办专题小报。

《最后的姿势》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二、检查预习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

  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

  洗漱、废墟、震撼、凹下去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订正)

  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

  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

  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四、作业: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地震来临的一刻,用书上的一个词语也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什么是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生死攸关的一刻就是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一刻,那时候,谭老师作出了怎样的抉择?让我们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1、过渡:课文又将我们带入那场灾难,读读课文2-7自然段,用笔把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好好读读这些句子。

  环节一

  ⑴、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难的发生。为课文打下凝重的底色)

  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从“!”你又读出什么?课桌摇晃、楼房摇晃,你会感受到什么,你会怎么想?)指导朗读

  ⑶、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摇晃的越来越厉害意味着——

  刺耳的`吱吱声意味着——

  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意味着——

  读读这句话,感受危险迫在眉睫。

  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在这地动山摇中,我仿佛看到那所学校的孩子——)

  环节二

  出示四句环境描写,从课桌摇晃到地动山摇楼房塌陷这种人间惨剧,这种过程一共多长时间?

  短短的几秒钟啊!看看我们的谭老师做了什么?

  2、换一种线条,把描写谭老师的句子画下来,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体现出谭老师的精神,请你认真去读,并且把感受批注下来。

  ⑴、“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在这句话里讲了大公无私,“大公”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已经有了——

  无私的意思是——

  这样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用悲壮的一幕来实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⑵、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想象谭老师当时怎样大声喊吗?(神态,动作)指导朗读。

  来不及多想,但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他没有少想,就是——

  谭老师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在教室里拿着摄像机拍,你的镜头里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如果你的镜头转向谭老师,你又会看到什么?

  当孩子们逃向生的希望的时候,教室里有一个人没有动,说说当时谭老师在干什么?

  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了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注意谭老师的动作吗?拉、撑、护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谭老师,你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的血肉之躯,

  为孩子挡住---------

  为孩子挡住---------

  给你我的翅膀,让你继续飞翔。

  3、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三、评价人物品质

  1、学生轻读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2、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地震时,眼看……身上。”

  “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⑴、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⑵、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歌颂人物品质

  1、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3、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5、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6、就像诗人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五、升华情感

  1、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有人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爱

  ——献给谭千秋老师

  你用身体写出了

  比任何书法作品都美的

  爱

  成就了一个最完美的雕塑

  成为永恒

  弧线

  ⑴、学生自读

  ⑵、指导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拓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交流所搜集的资料,交流感受。

《最后的姿势》教案15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吧,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谁能用文中的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谭老师正是用他这最后的姿势拯救了四个年轻的生命,用他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你能选用出示的词语来简单说说谭老师的故事吗?

  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齐读)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齐读)

  一、你眼中的谭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那么当面对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他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2-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A、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来不及多想)

  刚才你提到这是地震刚来临时,谭老师的表现,那么当时外界的情况如何呢?谁来读一读当时的场面描写?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从这环境描写中能读出什么?(情况危急)从这三个感叹号,我们也能读出情况危急!(齐读)

  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你能读出什么?

  (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当遇到突然的灾难时,逃难、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当大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本能是呼喊学生逃生。这正是谭老师对教师岗位恪尽职守,对学生无私大爱的体现。这正是谭老师人生信念的体现,(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环境描写此时的作用,便是侧面烘托。

  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内容,女生读环境描写,男生读谭老师的表现。

  B、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你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的感受吗?

  (立刻拉撑护)

  你怎么就能从这三个普通的动作中看出谭老师身上的精神呢?联系当时的环境说一说!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

  而起。

  从这环境描写中,你读到哪些内容?(情况越来越危急,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的表现(齐读)

  再来感受一下他的三个动作,你就能读出谭老师的什么?

  (谭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才选择放弃逃生,体现出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烘托

  引读:仅仅几秒钟,地动山摇。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遇难了,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成了永恒的瞬间!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那一刻,他用行动证明了。齐读“人生的价值”(他是一个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老师)

  二、人们口中的谭老师

  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口中的`谭老师吧!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从他的评价中,你感受到谭老师怎样的形象?(誓死保卫学生)

  师:是啊,谭老师誓死保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让我们也永生难忘!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这评价中,哪个字牢牢抓住了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谭老师的什么?(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以学生安危为重)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才华横溢、平易近人)

  人们的评价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了。这就是侧面烘托。

  三、我心中的谭老师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震撼人心,这个姿势催人泪下,你觉得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我们的耳畔似乎回荡起了谭老师生前的课上留给同学们的最后一句换:(齐读)“人生的价值”

  时,在你的心里,人生的价值还是什么?让我们替谭老师说完未说完的话。(人生的价值是恪守尽职,是大爱无私,是舍己为人,是更多得为他人着想)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谭老师的照片旁吧。

  四、拓展总结

  在5· 12汶川地震中,涌现了一大批像谭老师一样的英雄人物,谁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这一位位英雄人物都懂得人生的价值,都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群和谭老师一样可爱可敬的老师们。

  这一个又一个最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美的姿势,一个又一个最有力量的姿势,向我们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为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人生的价值》。纵然他们再也听不见了,但我依然想送一首诗给我们最可爱的老师们,让我们默默祝愿他们在天堂里一切都好!

  大爱无声,大爱千秋,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那令人永世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谭千秋

  恪尽职守

  《人生的价值》大爱无私侧面烘托

  舍己为人

  ……

【《最后的姿势》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2-26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1-16

[优]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08-11

小班健康教案谁的姿势好06-10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3-07

最后一根火柴教案06-24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09-02

最后一课教案合集六篇04-24

实用的最后一课教案三篇04-24

【必备】最后一课教案3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