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_1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学设计 土地 我爱

管理员

摘要: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

  一:导入

  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55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呢?——泥土。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以示对祖国的纪念。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一位老华侨不无感慨的说:“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试想想,在这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四:朗读课文

  而这一切都被艾青写进了这首诗里。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捧起这首诗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

  1、听朗读录音

  2、朗读指导

  ——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来读?(深沉、悲愤、悲怆)

  ——语速呢?快一些好还是慢一些好?(尽量放慢语速,舒缓一些)

  ——同时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那些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要重读,注意抑扬顿挫。

  3、 教师领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 学生自由诵读,

  5、甲乙个别读。(配乐)(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6、(全班齐读)(配乐)

  五:诗歌赏析

  1、题目是“我爱这土地”,那么作者在诗中借助什么表达的土地的“爱”?——借助“鸟儿歌唱”

  2、诗人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比作翱翔天空的雄鹰或是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呢?鸟具有怎样的特点?

  ——倦鸟归巢、鸟向往自由、鸟力量弱小

  (1)诗人把自己幻化成一只弱小的鸟,它没有多大的力量,但它具备歌唱的天赋,所以它把自己的歌声奉献给了它挚爱的土地。

  (2)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起反抗,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使读者不由联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这只鸟歌唱了些什么呢?——土地、河流和风、黎明

  原来作者通过鸟儿对土地、河流和风、黎明的歌唱表达“爱”,这种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做意象。

  4、 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这土地仅仅指我们脚下所踩的这片土地吗?河流和风仅仅指自然事物吗?请结合这些词语前面的修饰限制的词语和时代背景,体会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土地 祖国

  意象 河流和风 → 象征 民族反抗

  黎明 美好未来

  5、 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

  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6、体会第二节。

  六:拓展延伸:

  这首诗创作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月,当时的中华大地血迹斑斑,伤痕累累。那么,现如今,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们的祖国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你会歌唱些什么呢?试一试,相信你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总结: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词的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也要学习诗人艾青那炽烈的爱国情感。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离我们远去,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未来。

  最后,结合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再深情地朗诵一遍这首诗,同学们可以试着背诵。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对诗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了解什么是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研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学生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然后交流明确: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评析、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并相机指导。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淋漓之感,可以将此看作是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的形象。

  示例二: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正遭受着苦难。

  示例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抒发了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深化了诗的主题。

  四、鉴赏熏陶

  1、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本诗与课后的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作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⑴两首诗的相同处:

  ①这两首诗都以“土地”为抒情对象,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⑵两首诗的不同处:

  ①背景不同,艾青的诗写于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刘湛秋的诗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写法不同,艾青的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刘湛秋的诗是直抒胸臆。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至二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读书笔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3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qing。)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qing,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相关文章:

1.《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2.《我爱绿叶》教学设计

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4.《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3篇

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6.小学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7.《妈妈的爱》教学设计

8.《爱孩子要有“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