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心灵的慰藉》一课是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从中西方佛教与基督教艺术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石窟艺术……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心灵的慰藉》一课是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从中西方佛教与基督教艺术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表现的观念以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深化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宗教艺术的认识,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故本课的说课选取第一课时的内容即中国佛教艺术方面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石窟也有初步的了解,能够欣赏一些美术作品,但是对佛教艺术的认识仍然是非常浅显的,所以,必须借助大量的有关的图片与一些有趣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艺术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宗教与美术的关系,并且认识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对宗教美术的作品能够自主的欣赏。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能够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四大石窟的探讨体会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养成热爱本民族文化与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宗教对于美术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教法:展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舞蹈视频《飞天》,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段舞蹈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紧接着展示敦煌莫高窟中的飞天图片,并提出问题:中国的主流宗教是什么?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在远古时代,人们受科技思想各方面的局限,以及对于大自然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就相信在世界中有一个超乎于自然力量的存在,这样才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踏实感,这就是宗教带给人们心灵上的一种慰藉。引入课题《心灵的慰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来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的新课教学做铺垫。
活动二:赏析作品,初步感知
1.提出问题: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什么时代?你见过哪些佛教艺术?
学生自学课本并回答,教师总结: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界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使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这一阶段,中国美术中出现了大量以佛教信仰为主题的造像、壁画以及建筑寺观,从许多方面改变了中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最能集中体现这一变化的是大规模佛教石窟的兴建。
2.展示四大石窟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欣赏提出问题:三大石窟是哪三大?
教师讲授: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设计意图】简单介绍佛教的产生以及四大石窟,通过图片的欣赏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活动三:对比分析,深入认知
1.PPT展示被称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作品《佛本生故事》,引导学生观赏、自学课本并思考问题:佛本生故事讲授的什么故事?画面中的佛像人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教师总结:佛本生故事讲述的是佛陀生前求法,为了听闻正道,即使浑身被刺满铁钉,坚定的信心亦丝毫不曾动摇的故事。忽略对于五官轮廓的细节的刻画,而是刻画了抓住铁钉正在被钉入佛陀身体的紧张情节。
2.展示敦煌莫高窟第103窟壁画《维摩诘像》,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问题:这个佛像与佛本生故事中的佛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维摩诘微倾上身,显示了从容不迫的睿智,线条柔和富于表现力,运用了吴带当风式的`线条来表现。整体来看在隋唐时期,除了运用柔和而富于表现力的线条之外,佛像面貌特征也不再是西方异族人的轮廓,而是更加的圆润柔和,给人一种祥和宁静并发自内心的快乐。
【设计意图】新城标准中指出美术课具有实践性、凸显视觉性,所以采用欣赏作品与分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敦煌艺术的发展历程,加深对于佛教艺术的理解。
活动四:对比鉴赏,巩固提高
教师总结在三大石窟中不单单体现在壁画上,还体现在雕塑之上。
展示云冈石窟20窟北壁坐像、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莫高窟菩萨像的造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三大石窟的佛教造像有什么不同?分别有什么特点?
云冈:佛像两肩宽厚,面形丰满,周围环绕着如同火焰的背光以及神采飘逸的飞天形象,在威严肃穆之中不乏鲜活生动的生活气息。突出宣扬皇帝即现世如来的思想。
龙门:身材秀挺、面容瘦削的秀骨清像,服饰为宽袍大服、褒衣博带,表情显得温和而世俗化,更具民族特点和中原风格。
莫高窟:比例准确,造型丰腴,形象更具有当时女性的审美标准,菩萨的特征则是神情娴若,略带微笑,衣着就是以当时的妇女着装为模型,色彩也非常的艳丽。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鉴赏三大石窟的佛教造像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鉴赏佛教的方法并且运用到鉴赏活动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采取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分析问题与探讨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播放《九色鹿》动画片段,并展示《鹿王本生图》,讲授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影响,简单讲述敦煌莫高窟的坎坷经历,引发学生要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作业:课后思考西方盛行的宗教是什么?又如何体现在了艺术之上?
【设计意图】播放动画与讲授莫高窟的历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启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便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七、板书设计
心灵的慰藉
莫高窟:传教目的——世俗性
中亚造型——圆润柔和
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龙门:秀骨清像
云冈:面形方圆、中亚造像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2
教学目标:
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佛教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中国,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来塑造佛和菩萨的形象。莫高窟275窟的交脚弥勒属于较早的佛教造像,由于佛教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从这个形象上既可以看到印度佛教造像的若干特点(如下半身用凸出的条子表示贴身的衣服),又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如造型质朴,在身体比例上四肢粗壮、躯干短小)。南北朝时期,内地或汉族地区比较崇尚身体瘦 、衣服宽大的“秀骨清像”,可能对敦煌的造像也有部分影响,初唐的菩萨造像似乎还保留着这样的特点。到莫高窟194菩萨所处的中唐时期,本土的倾向又转向另一种风格。这尊菩萨造型服装华丽,体态丰满,反映了唐代女性以丰腴为美的审美风尚,当时甚至流行“菩萨如宫娃”的说法。
所以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观察内容
时代:
性别:
体态:
姿势:
面部特征:
发型:
着装:
社会观念: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这个活动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一些关于不同宗教的故事和资料,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然后课后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这一活动。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体现的观念。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美术作品5、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出现过宗教大规模流行的情况,这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宗教曾经对美术创作产生过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并且产生过大量的佳作。比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与雕塑、巴黎圣母院等等。对于这些作品,如果我们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特定的宗教观念不了解的话,我们是很难理解这些作品的。所以教材中选择了一些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对美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的。
教材主要以石窟艺术为例,介绍了中国的佛教艺术。其中包括最早的新疆克孜尔石窟,以及被称之为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大同石窟、龙门石窟。教材在介绍这些石窟的时候,主要介绍了这些石窟的发展历史,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及它们的演变等等。在这些介绍中贯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宗教艺术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艺术家们如何按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将从国外传入的宗教形象处理成本土的形象,以适应宗教信仰的需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为何中国宗教艺术中的形象在经历了几个朝代之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在讲到大同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时候,谈到其中的佛像象征着统治者或者按照统治者的形象修建的,这表明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宗教的重视。
而在世界的其它地区,宗教也对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很多辉煌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神话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像古希腊时期建筑的代表作雅典卫城就是如此。而在教材所列的图片中,古罗马的万神庙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之作。而随后基督教的兴起,也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某种繁荣。像中世纪在欧洲各地出现的大量教堂建筑、宗教绘画等等,都是为了宣扬基督教而出现的,而今天它们都已经变成了美术珍品。在这方面,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哥特式建筑和乔托的绘画作品。除此之外,信仰的东方工匠也在宗教许可的范围之内创造出了精美的宗教艺术作品。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相关文章:
1.心灵的力量读后感
2.孤寂心灵的留言作文范文
3.《母鸡》的说课稿
4.雷雨的说课稿
5.聆听心灵的声音演讲稿
6.秋天的雨说课稿
7.关于风筝的说课稿
8.《秋天的颜色》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