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2、难点:
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
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克隆的科技成果:
1、分组自学。自学要求:
⑴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⑵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⑶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⑷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⑴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⑵组织辩论:
要求: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⑶教师小结:
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终要进取。齐读结尾这段话。
三、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步骤】
一、设境导入
出示图片“多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只羊可非同一般,它的出世,曾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大家知道这是一只什么羊吗?它为什么能引起全球的关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这只羊密切相关的奇妙的高科技知识的课文──《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课文(采用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探究以及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1、读一读:快速阅读课文,注意字词。
2、想一想:
⑴我们知道了世上有一只克隆羊,读过课文之后你知道多利是怎么来的吗?(ppt)补充多利的命运的资料。
⑵在克隆羊诞生之前,科学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哪些研究?
⑶文章在这部分中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
3、议一议:
⑴出示图片“试管婴儿”,奇妙的克隆的图片/试管婴孩的产生(ppt)试管婴儿属于克隆技术吗?为什么?
⑵克隆人──祸兮,福兮?
4、说一说:
⑴每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克隆技术当然也不例外。能否请同学们向老师介绍一下克隆技术发展到现在的大致情况?奇妙的克隆的图片/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ppt
⑵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科学家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作为学生,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到现在为止,我们对克隆技术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克隆是一项复杂而高深的生物技术,作者谈家桢为什么能够把高深的生物技术介绍的简洁、明了?试举例说明(同学自由发言,主要从说明方法的角度)
⑷说说自己身边的克隆。
三、延伸作业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归纳讲解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以“你知道有哪些濒临或已绝种的动物”为话题切入课文。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如不是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则不会出现这些情况,那么问题既然出现,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挽救它呢?除了自身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外,还能做的是什么呢?引出本文课题——《奇妙的克隆》。
(二)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克隆,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
(三)转入正文的学习,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达到教学目的。(此处用实物投影展出问题)
形式: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从文中找出答案,然后自由发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问题一: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用?
答案: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问题二:“克隆”是什么?其突出特点是什么?用了社么说明方法来说明?
答案:1、文中“凡此种种,就是无性繁殖”,作诠释,举例子
2、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问题三: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案: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由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问题四:“多利”羊的诞生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影响?
答案:“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发展和重大突破。
问题五: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关系?
答案: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写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下文的铺垫。
问题六: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何种益处与弊端?
答案:益处: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适当地提出环保问题)
3.克隆对于治疗人类疾病以及延长人类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弊端:作者并无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在结尾处提出关于“克隆”所牵涉的伦理问题。
(四)教师总结
克隆技术确实非常奇妙,它可以为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不过,我们看待事物都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正如前面所说,克隆技术既给人类带来益处,也会带来不少弊端。因此人类在善用这项技术的同时,关键还是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五)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鱼类
动物界的克隆 两栖类
哺乳类 “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六)作业
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介绍它的特征。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了解什么是克隆。
3.思考:克隆技术是否能造福人类?并查找相关资料证明你的结论。
(二)课堂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
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
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
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
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教学策略——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
师(微笑着):课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关克隆的资料,谁愿意来说说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激动地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我知道具有克隆能力的动植物有:土豆、蚯蚓、桑树,丝瓜藤。
生:水母,水母在遭到伤害后,伤口会自动补好。
生:吊兰。
生:章鱼的触手可以再生。
生:龙虾的大钳子掉了 ,还会再长出来。
生:还有秋海棠、富贵竹,它们插枝即活。
生:壁虎。它遇到危险时,就将自己的尾巴断掉,然后再长出来。
生:还有海参、仙人掌。
(还有学生想要说)
师:(微笑)我知道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你们能不能找出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生:(齐声)不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
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齐读)“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 ……也叫‘克隆’。”)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知识。)
3、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
师:课文里有关克隆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自读完毕)相信大家通过自读,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你所知道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呢?
生1:我知道了最早的克隆,那就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提到的,孙悟空把猴毛变成猴就是克隆。(众笑)
生2:我了解到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生3:我知道了克隆起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生4:我知道了克隆动物不是通过雄、雌细胞结合所产生的,而是通过换核卵一步一步培养而诞生的。克隆爪蟾、克隆绵羊“多利”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
生5:我知道了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能使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动物诸如骡扩大繁殖,还能挽救濒危动物。
生6:我知道克隆对于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入与克隆有关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2、能力目标:
自己能掌握克隆这门比较先进的科学,并且能把这篇复杂的说明文自己看懂。
3、教育目标:
教学生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克隆。
【重点难点】
让学生把这篇说明文所说明的对象搞明白。教学生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克隆。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一篇从网上下载的最新的关于“克隆”的文章。介绍最新的“克隆”技术。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想一想,从“科隆是什麽”中,你都了解到了些什麽?
⑴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
⑵从词源上追溯“科隆”及其含义。
⑶植物“科隆”──动物“科隆”。
(学生只能说出一些现象,并不能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并且,虽然他们对这样的文章很感兴趣,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愿意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感兴趣的是那些最新的理论,而关于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他们其实是有些反感的。)
2、那末,说了这些,他们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⑴举例子:比较熟悉,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地简明易懂;
⑵下定义:有关于“科隆”的定义。
⑶引用法:引用孙悟空的故事,(间接引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科隆”是怎麽回事。
3、“科隆鲫鱼出世前后”地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为何不以时间顺序来写?有何好处?
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两条线索:
⑴从中国的“科隆试验”写到外国的“科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科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
⑵写“科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科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铺垫。
三、布置作业
1、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写一遍,并且背熟。
2、预习下面还没讲完的课文。
3、回去找一下关于“科隆”的最新消息,下次讲课共同交流一下,看看谁讲的最好、最全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讲过的字词,提问检查。
2、让学生起来讲他们收集的关于科隆的最新资料,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1、好了,经过了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克隆有了初步的认识,那麽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科隆进行到低吧!
2、经过许多波折,科隆羊“多利”终于诞生了。你一开始知道时,有什麽反应?为何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科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3、科隆是个两面派,既可以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先列举出好处吧?(课文中以及课外的你所知道的。)
(学生们讲得很是热烈。谈的也很投入。不错。)
4、那末,它的坏处又有什麽?
(充分讨论过之后,再让他们发表见解,就可见他们真的是长大了,比初一时成熟多了。)
三、布置作业
1、将自己对克隆的认识、看法整理成一篇作文,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2、预习下一课。
【课后记】
别看这篇课文大家很感兴趣,但是真正讲起来却十分艰难,因为他们对这很枯燥的理论东西一点都不感兴趣。只是一味地追求一些新的、刺激的消息。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也不乐意去了解它到底是怎样的形成的。哎!下次再讲,我要换一个形式。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6
《奇妙的克隆》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说明文。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是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学知识为主,老师指导自学方法、辅导解答疑难问题为辅的教学设计。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感觉基本上完成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我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能学到这么多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首先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更应该感谢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交流的同学,是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奉献给了大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热情地讨论。刚才我们是分段自学,然后在组内与班内交流的,我觉得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克隆知识还不够全面和牢固,因此,我建议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把课文的知识要点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我们在45分钟的时间里能学到这么多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首先感谢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更应该感谢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交流的同学,是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奉献给了大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热情地讨论。
并布置一个缩写练习:
刚才我们是分段自学,然后在组内与班内交流的,我觉得同学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的克隆知识还不够全面,因此,我建议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把课文的知识要点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这一练习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整合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掌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板书――《奇妙的克隆》
二、释题:
1、生齐读课题,说说中心语是什么?
2、“奇妙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那么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儿呢?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卓、畜、薯”都是翘舌音,“例、率”声母都是“”,“雌、饲”都是平舌音。
四、默读课文,划分段落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2、交流:第一段(1-4):介绍克隆是什么。
第二段(5-):介绍1996年人类得到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段(6-8):介绍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第四段(9-):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五、学习第一段
1、克隆到底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巧妙、有趣地作了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1)什么是“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呢?它们有什么区别?(第二自然段)(下定义、比较说明的说明方法)
(2)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克隆”本领?(第三自然段)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低等生物又是怎样“克隆”的呢?(第四自然段)(举例子说明)
六、指导写字。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 二课 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 奇 妙 的克 隆》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附:板书设计
克隆的含义
奇妙的克隆 克隆实验
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好处
人类对克隆技术的思考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一、师生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1、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二、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三、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四、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五、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0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几个小标题的形式,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试验;以及克隆的应用、发展。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没有条件的地方可准备《西游记》的VCD、录像机、录音机、音乐磁带,关于"克隆"的图片资料。
五、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放映《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片段,然后讲述导语:
孙悟空在紧要关头总能逢凶化吉,同学们也想不想有这种本领呢?这是什么本领呢?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我们能实现这个梦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梦想来学习一篇新课《奇妙的克隆》(在"克隆"的图片上出示课题)
(设计这一导入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用简洁的话条理清楚地介绍什么是克隆?克隆的作用?(学生读课文时,以轻音乐陪衬,出示克隆绵羊、鱼、牛等动物的图片)
(认识一个新事物应由简到繁,由易入难。同时用音乐是为了陶冶学生,语文课不仅是文字语言的载体,乐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感的熏陶的一种方式。)
(三)研读探究,知识抢答:
用知识抢答的形式,确立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分员,一个记时员,学生分成5-6个组,确定小组发言人,针对问题,合作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提供若干问题,学生主持也可针对文章内容随机确定问题。
教师提供的问题逐一出示为:
1、文章说明"克隆"这一科学知识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轰动"?
4、克隆技术好处?
5、克隆的危害?
6、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科学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解现代科技的知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
(四)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科学家进行了"克隆人"的试验。你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
要求:1、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
2、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新课标确定语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它还具有人文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此环节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克隆之旅,一路上走来,我们在作者这位导游的讲解下,通过大家的探求,知道了有关克隆的许多原先不了解的科学知识,也学习到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这都是我们求知路上的宝贵财富。愿同学们去努力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来造福人类。
(六)作业设计
搜索整理有关"电脑"的知识,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按逻辑顺序写一篇"电脑"的科学小品,字数500字左右。
(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举一反三,学以至用。)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⑶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具准备】
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00、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设计(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参考资料:《奇妙的克隆》生字注音、多音字形近字辨析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囊胚胎 蟾蜍 脊椎 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发言,以历时最短、概括较准确的小组为优胜组。
明确:
1、nángpēitāi chánchújǐzhuīqī
2、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3、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精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显示: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
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生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生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生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生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
选两位同学谈体会。
五、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观点看法。
六、布置作业 奇妙的克隆课后练习指导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名鼎鼎的克隆羊多莉是如何诞生的。(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全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⑴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⑵“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⑶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⑷“多莉”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⑸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⑴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⑵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⑶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⑷“多莉”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⑸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
⑴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⑵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了解你周围的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1、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2、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3、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顺序进行说明。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⑵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⑶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展开充分的想像,以“我被克隆了”为题,写一篇科幻小品。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出示幻灯片)。
“克隆”与克隆的科研成果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类别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生物进化
低——高
鱼类
鲫鱼
1979年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年
黑斑蛙
1978年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年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出现的,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三、课后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13篇】相关文章:
1.《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2.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3.《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4.奇妙的克隆教案
5.《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
6.《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6篇
7.《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8.《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