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_3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小儿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两小儿辩日》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两小儿辩……

《两小儿辩日》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两小儿辩日》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8226;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 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8226;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2.流畅地背诵课文。

  (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理解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

  3.学生试背。

  4.指名背诵。

  5.联系实际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6.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弈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辩(biàn)日 盘盂(y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

  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断。)

  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是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

  重点指导:(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孰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

  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课堂延伸拓展。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同学们,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

  3.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的感受。

  日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

  2.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两小儿辩日》教案2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3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www.520xy8.com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教案4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4速度速记,3分钟记忆开始。(因为我校已经开展了这项训练。)

《两小儿辩日》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课堂实录】

  一、从题入手,营造学习氛围

  师:带有“日”字的诗句,你能说出一两句吗?生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3:日长风暖柳青青。

  师:胸中有积累,出口自成章,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辩”字中间是“言”,意思是——生抢答:争辩(辩论)。

  师:争辩什么呢?(板书:?)自己读读。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

  师:读了,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拗口。

  生2:读不太懂。

  三、指导学法,读中理解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有难度很正常。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师范读,生自发鼓掌)

  师:谢谢大家。其实,文言文本身就蕴涵韵律美,要是读上十来遍的,也能读出味儿来。

  师:你发现跟读现代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1:你读得比较慢。

  生2:停顿的地方多。

  师:悟性真好!读文言文就要慢点,要注意停顿。想不想感受感受?好,根据大屏幕上的停顿提示,自己读一读。(生各自练读)

  师:会读哪句了?展示展示。(一生读)

  师:不错,找到感觉了,跟他学。(又一生读)

  师:有点意思了。大家读。(评议,互相启发)

  师:“盂”这个字见得少,怎么读?你怎么知道的?(一生说查字典找到的)

  师:治学就要这样严谨。不过,我喜欢先猜一猜,上面是个“于”我猜可能读yú。我还猜出了它的意思——

  生:下面是皿字底,可能与器皿有关。

  师:对,大胆猜测会让你的阅读更快乐。当然最后别忘了像他一样小心求证。

  师:边读边猜,慢慢试试。(生一边读一边理解)

  师:边读边猜还是有不懂的,那说说。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是不是我开始出去,太阳就近些?

  师: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好啊,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答)

  师:你从哪个词知道孔子去问原因?“故”就是原因,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注释中写了。

  师:看注释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重点研读

  师:两小儿辩日,孔子问其故,不能决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组合作学习)

  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生:是关于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

  师: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相反、针锋相对!说说。

  生: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到中午离人远。

  师:“去”就是——

  生:“去”就是距离,注释中有。

  师:现在,你掌握这个方法(指看注释)了。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应该说“日中时去人远”,说意思时,你能比照前文添上,不错。比照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继续说。

  师:能用课文中的句子亮出双方的观点吗?找到了吗?齐读。

  师:一大一小,请用轻重读出太阳的变化。要据理力争,反问句要读出自信。

  师:另一小孩呢?(教学同上,略)

  师:辩得热闹,我们分两大组辩一辩。(师根据板书用手势提示关键词)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动画,想请大家配配音,有信心吗?先自己试试。(生背课文)

  五、深化理解

  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孔子不能决的难题已不成其为问题。课前不少同学查了相关资料。我用文言文来提问:孔子不能决,汝能决否?你能用文言文作答吗?试试。

  生:吾能决也。

  师:从感觉难读,到能用文言文对答,为自己喝彩吧!

  师:一日之中,远近一也。多简单!孔子还号称什么“多知”呢!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因为孔子那个时代没有望远镜之类的仪器,科学没这么发达,他当然不可能知道。

  师:哦,你的意思是看问题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有道理。

  生:可以说学无止境吧,因此才会有多知的孔子也不知道的事。

  师:有见地,我领教了。我真得重新考虑了,我想起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生抢答: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他做到了!

  师:那对于你们的同龄人“两小儿”,你怎么看?

  生:两个小儿能够去观察、去思考,还敢于辩斗。

  师:正所谓“疑则进也”!正因为有当日他们的“不知”,才有后人的探索,才有今日我们的“知”。说得好啊!你们从刚开始的难读,到读出这么多感悟,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六、拓展作业

  师:走出课堂,我们还大有可为。(出示练习)你来选做:

  1.乐于分享的你,可将故事讲或背给周围的朋友听;

  2.善于积累的你,可结合大家的发言,记下你的点滴感悟;

  3.善于表达的你,可坐上时空穿梭机,当一回孔子之师;

  4.爱思索哲理的你,去读读《列子》(如:中国古籍经典漫画版)吧,那里有更多寓言故事。

  【评析】

  这堂课对我们语文教师如何上好文言文将有颇多的启迪,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正确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第二条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就是实现这一条目标的一个途径。《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刘老师这堂课中学生的表达最后用文言来回答,可以看出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把读落到了实处。语文课堂就要有朗朗的书声。现代白话文尚且离不开朗读,何况是学生没有一点基础的文言文呢?我认为,只有读到了位,语感训练才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一堂课中才会有收获。据统计,这堂课中不同形式的读共有22次之多,学生读得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收获不少。

  第三,注重了课程资源的运用。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呢?刘老师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这样,学生豁然开朗。刘老师没有忘记语文课的特点,不像有的教师那样把语文课上成太阳知识汇报课。这是很难得的。

  第四,注重了学法指导。如教“盂”时,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去猜,猜读音、猜意思。再如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等。不过,我认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要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在板书中,刘老师先设计“故”与“不能决”,再把“远”和“近”插进去,这是好事。但是,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谈感受时已经说出了这个问题,我想教师如果适时把“远”和“近”板书上去更好,不一定要严格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可以随机变通。

  【对评析的评析】

  这个评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是用课程标准去衡量一堂课。让教者与听者知道如何用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像这次评析,用课程标准中文言文的相关要求去衡量。这样,教者与听者也就会明白课到底好不好,好与不好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是体现学科特点。在很多评课中,我们常常发现游离于学科特点之外的评课,如讲普通话如何、板书如何、教态如何等。虽然这些也是评析的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它们是每一堂课都应达到的要求,是共性而非个性。这次评析,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要重视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的观点,对教者与听者都是有启发的。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不足之处。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看法,都要言之在理。这就要求评析者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不然,提出的看法不服众,对于教者与听者也就没有好处了。

《两小儿辩日》教案6

  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次选编的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初中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激活中国,孕伏方法、整合目标,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激活中国

  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中国,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我采用成语导入,古装戏录像展示,拉近了白话与文言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用现代白话讲述课文的故事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在读熟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时,采用小班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实际理解,讨论,校正,因大家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相关不大,都能各抒己见,观点也易于接受,最终形成正确的见解。课后,布置学生读读说说文言文《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文言文,由于故事内容为大家所熟知,新旧互见,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二、孕伏方法

  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7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评:背诵、复述和聆听,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而学生也必将在拓展中再次受益。)

  附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内容。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学会有计划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1、文意的疏通,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章蕴含意义的挖掘。

  2、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评价身边的人。

  3、了解有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的天相知识。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最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但进步,不断成熟。他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随时以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记录下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可是,大学问家也有遭尴尬的时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

  第一块:见两小儿辩斗。作者把两小儿辩斗的故事放在孔子东游列国的途中,暗示读者: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政治家,学识非常渊博,再加上周游列国,一定比常人更加见多识广,这个稳稳当当的开头和戏剧化的结尾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块:听两小儿辩斗。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情况。首先两小儿各提出自己的观点。甲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接着两小儿各自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因而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说明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三块:评两小儿辩斗。两小儿对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又有听上去让人难以驳倒的事实依据,因而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不仅如此,还遭到两小儿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学问家,也不可能了解这个方面的天文知识,其实两小儿的说法都不正确。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散尽,就显得太阳小。夜里,太阳照到地面的热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热。其实,不管太阳是大还是小,人的感觉是冷还是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但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辩斗,启发了人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形式,在简单的言语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句是“如车轮”,一句是“如盘盂”,从视觉的角度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和大小。而“则其日中如探汤”则采用类比的写法,从触觉的角度,说明了太阳给人的感觉。此外,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三次运用反问句,这些反问,充满了自以为是的肯定和对大学问家智慧的怀疑。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细细品味的地方。十三四岁,正是如梦如幻的年龄,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肯质疑,有主见。但又往往容易自以为是,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积累了一定文言实词的同时,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正确、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

  研读与赏析

  1、文章艺术特点:本文较好的体现了《列子》一书的艺术特点,一是文辞简约,一是描摹生动。

  本文共117个字,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层次分明。同时,文章描摹生动,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摹太阳的形状用了“如车轮”、“如盘盂”,既符合孩子的语言特色,又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文章的语言锤炼到位,极富表现力:如“沧沧凉凉”一词,就把清凉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结尾一个“笑”字,更把两小孩当时的俏皮和嘲讽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倍增讽刺效果。

  2、孔子东游时,见两小儿辩斗,为什么主动去“问其故”?如何理解孔子问之后“不能决”并且受到两小儿的嘲笑这一内容?

  孔子游学,本身就带有学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见两小儿辩斗而主动去“问其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连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属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里写这个故事,有意讥笑孔子的无知。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文章,熟读释疑。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积累。要注重对文中“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和积累。可以通过流利地朗读古文,来培养文言语感;可以复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能力。

  4、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养。

  体验反思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明白知无止境的道理,不能因为片面的看法而对客观事物和人作出错误的评价。

  拓展延伸

  阅读《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练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1)了:明白,懂得。

  (2)指:同“旨”,意思。

  1、翻译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a.退为家人讲为:

  b.群儿戏于庭于:

  c.众皆弃去去:

  d.破之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两小儿辩日》教案9

  5月5日,我们到师大礼堂观看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事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偏离了我们现在孩子的实际,孩子在学习中比较难走进文本。对于这样的文章如何让孩子激起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理解文本内容?似乎成了我们许多的老师考虑最多的问题了。而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王老师首先问大家准备好了吗?(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听写词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中不是单独的只是为了听写,而是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之后,他抓住了听写的“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这四个词语展开了教学。王老师先让一学生上来用动作演示车盖,盘盂这凉词语,在初步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王老师在黑板上的词语之间划了一条线: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然后问到你们猜猜这两条线有什么名堂?(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一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从文中找到了词语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引导理解之下在让学生试这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从而让学生了解两小儿辩日的语言。之后的教学设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王老师把两组词语擦去让学生联系实际用“远和近”填进去。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中让学生进如辩的场景,以此来揭示课题中的“辩”。

  在学生自读课文找到辩的内容后,找两个学生上来辩一辩。之后教师也加入了和学生辩日的活动中。在这一来一去,一大一小三四次的辩斗过程中,学生自然的感悟了辩斗的场景。这样的设计使课文中的辩斗场面在课堂中精彩的呈现了。王老师的课堂再一次让我领略到了名师教育艺术的精彩。

  王老师的课堂是艺术的展示,是自身自信的展示。扪心自问,我在自己的课堂中真的缺少了那一份自信。我也好想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好希望自己能游刃于自己的事业。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尝试。有思考才能有灵感,有尝试才能有收获,让自己努力追求过灵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给孩子带来语文课堂学习的享受吧!

《两小儿辩日》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预设教学过程: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二、过程方法: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内容,明白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三、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 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 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 指热水,开水。

  四、练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4.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两小儿辩日》教案13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一个有趣的辩论赛,不过辩论的双方是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人。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①解释课题。

  ②质疑:看着这个“辩”字,你想知道什么?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复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反反复复读课文。

  (2)联系注释讲文意。

  (3)讨论交流明道理。

  2、试读。

  ①学生对照方法,自由练读。

  ②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价。

  3、再读。

  ①师范读(出示课件)

  ②学生请同桌练读,找对手赛读。

  ③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四人一小组合作,结合课文后的注释,理解故事大意;教师参与其中,对学生不懂的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2、创设情境,汇报学习结果。

  教师扮演孔子,请一小组中的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解释课文。

  3、学生复述故事。

  四、走进文本,感悟寓意。

  (一)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

  生: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离人的远近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汇报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①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指导重点句子(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朗读。(出示课件)

  ②请同桌分角色辩论。在辩论时要注意语气,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3)两个小孩争辩的结果怎么样?

  师:他们的辩论有结果吗?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

  生:最后一段。

  (二)感悟寓意。

  1、师: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孔子是一个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2、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篇二 : 《两小儿辩日》说课设计

  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说教法

  对于本文学习,我主要采用了学生多读、理解、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学古文的兴趣。

  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孔子吗?谁来简单讲一讲。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所了解关于孔子的知识。当学生谈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适当地点拨:孔子是个博学多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令古今世人肃然起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学习之后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出节奏,把课文读通。

  (二)解题

  孩子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师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统一为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再让孩子深入思考,读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让孩子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读书。

  (三)质疑问难

  教学中要将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通过朗读。然后汇报学习成果。再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讨论的是关于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两个孩子各自讨论的理由。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孟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凉一些吗?

  (四)拓展延伸

  在学习中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精神,受其影响。

  (五)背诵课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14

  课题

  《两小儿辩日》

  课 时

  1

  主 备 (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备课)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

  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有个问题: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他的理由是:长安尽管远但肉眼看不见,而太阳却时时能见,故为太阳近。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三、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课堂练习

  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

  课堂小结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课外作业

  做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如车盖(大—近) 如盘盂(小—远) 孔子不能决

  沧沧凉凉(凉—远) 如探汤(热—近)

  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教案15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

  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3.指导语: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

  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

  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

  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四、拓展迁移

  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

  (词语:勇敢坚强害羞)

  学生练习、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

  (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6-10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通用15篇)07-20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3篇】06-15

《小儿垂钓》教案11-13

《两条彩虹》教案09-26

《两只鸟蛋》教案09-02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08-27

两只小象音乐教案08-29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1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