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两小儿辩日》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设计理念: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释题
1、“辩”字入手,导入课题。
由“辩”字引导学生说出本课的辩论者是“两小儿”,辩论的对象是“日”从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黑板,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言字旁?是个什么字?(师板书“辩”字)来我们用它来组词。区分“辩、辨、辫”。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辩论的古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告诉老师,文中辩论者是谁?辩论的对象是什么?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简”。
师:简,文言文行文简练。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二、探究阅读方法,初读感知
1、讨论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面对如此行文简练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方法来学习它,来理解它?
2、学生自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重点听。(出示课件中自读提示。)
3、指名读全文,问其读后的感受,有何困难,引导学生读古文要注意停顿得当。 师:一曲完毕,现在,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
师:在读的时候与白话文相比有何感受?有什么困难吗?
师: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你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一要慢,二要停顿的当。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现在请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停顿了,注意用单斜线标记出来。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找到停顿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出节奏。(出示课文 停顿点课件)
5、学生自行练读一分钟后齐读正音。
三、精读课文,深入读思,加深理解,疏通文意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在理解文意后,达到熟读成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游”和“斗”,使学生分辨出“说”和“辩”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师: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师:见两小儿辩斗。我们知道,辩的意思是?那为什么还要加个斗字?从这个斗字,你们可以看出什么?
师:辩论和说话一样吗?
师:回想平时你们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是用怎样的一种语气?
师:所有同学把课本合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结: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后,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意思背诵出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学习二至五段,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一个远,一个近?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注意读出争辩时认为自己是对是那种肯定的语气。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一儿曰。。。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3)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
解决的高潮。重点讲解“沧沧凉凉、探汤”,体会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时如探汤的感觉。 师:另一个小孩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师:所以这个小孩说得也有道理。
四、创设学习情景,诵读表演
1、用白话文进行辩斗。
师:既然大家觉得两个小孩说的都有道理,就请各位同学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小孩,同桌间用自己的话来辩论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同桌练习,后指名初辩,后学生评议。) 师:谁觉得自己最像文中的小孩?
2、用文言文进行辩斗。
师:白话文辩得不错,那要是用古文来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么样,先同桌试一试。(同桌练习,学生推荐两名同学辩论。)
3、全班“齐辩斗”。男女色分角色辩斗。
4、小结明理,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而结果不同。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从两个小孩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五、学生简介孔子,课后明理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在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之时,孔子来了,两个小孩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文中怎么说?
师:孔子不能决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们了解的孔子?
师: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如此博学的孔子也有难解的问题,所以天下有没有所有事情都知道的人?
师:没有,因此,我们要像孔子学习。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就笑了说:“孰为汝多知乎?”,“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六、辩日小结,诵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一儿一儿
日初出近(大)远(凉)
日中远(小)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陈宁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尝试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简要表述。
2.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
创设“辩斗”的对话形式,指导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词句意思,做到准确断词断句。
2.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并尝试活用文本语言进行“辩斗”,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激发欲望
1.同学们,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早上,还是中午、傍晚,太阳离我们都是一样远。就是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知识,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到底是什么看法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争论太阳远近的这篇课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教师相机指导。
3.以前我们讲过,要读好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大屏幕展示原文以及停顿符号。师范读,学生尝试读出句中的停顿,尽量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设计意图:在本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文言文,掌握了一些读文言文的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充分给足学生自读的时间,在停顿上给予一定的'指导,确保目标的落实。]
三、二读课文,理解字词,感知内容
1.要想真正把文言文读好,我们还要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然后按照方法自己尝试理解,实在不会的可以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教学的生成点:
(1)“车盖”和“盘盂”谁大,能否用手势比画?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2)“沧沧凉凉”和“探汤”是形容什么的?请你用一个词语形容夏天的天气,用一个词语形容秋天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指导中差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的意思。(板书这两个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不要求按照白话文一句一译地说。)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词语进行检查,使得字词教学扎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带动关键句子意思的疏通与检查,让学生明白“远近”与这四个词语的关系。]
四、三读课文,聚焦“辩斗”,读懂内容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说出课文主要内容。你们说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什么?
2.分别指名读出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说出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意思。(根据回答先后板书“近、远”和“远、近”)
3.两个小孩都有道理吗?(分别指名读出孩子的理由)
4.虽然都是一个太阳,但是两个小孩看到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一样。两个小孩谁也不肯认输,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辩斗。
5.“辩斗”是什么意思?请问这里的“斗”是含有“打斗”的意思,还是含有“斗嘴”的意思?
6.请同学们将小孩的观点与理由合并在一起反复读,做到熟读成诵。(此处可以采用引读法,一部分学生读前半部分,一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
7.请两位同学上台来“辩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8.教师扮演小孩和学生一起“辩斗”。
预设教学过程: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此言差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做摇头动作)
生:此言差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汝错矣!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快速激动)
生:汝错矣!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同桌“辩斗”。
[设计意图:紧扣“辩斗”一词,和学生读中辨,辩中读,读读辨辩,亦读亦辩。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还能背诵这篇古文中的主要句段了。]
五、续补话语,领悟中心
1.两个小孩争论不止,孔子赞成谁呢?(读:孔孔子不能决也。)
2.“孔子不能决也”是什么意思?
3.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当时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两个小孩是怎么说的?(读句子:孰为汝多知乎?)
4.“孰为汝多知乎”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两个小孩的笑声中含有什么?(指导朗读这句话)
5.你们觉得孔子听了后会生气吗?他会怎么说?(可以用孔子的话,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来续补。)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
子曰:三人行……
子笑曰:学而时习之……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
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3.指导语:文章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找出文中两个人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两人不同的心理过程。
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
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
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四、拓展迁移
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
(词语:勇敢坚强害羞)
学生练习、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
(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两小儿辩日》:
1.掌握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孰 汝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掌握下列古今词义的词语:
汤 古义:热水 及其日中如探汤
今义:菜汤
3.掌握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去 离开 一狼径去
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 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
原因 问其故
旧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知 了解 人不知而愠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
4.掌握下列虚词:
以 介词,把 可以为师矣
介词 因 是以谓之“文”也
介词 用 以刀劈狼首
连词 来 以思
连词 用来 盖以诱敌
动词 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掌握下列省略句的翻译:
①省略主语,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例:问其故。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②省略量词。例:一儿以日初远。应补充量词: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③省略状语。例:而日中时(去人)远也。应补充状语: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乐羊子妻》:
1. 1.掌握下列一词多义:
行 行走 羊子尝行路
品行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外出 久行怀思
2. 2.掌握下列虚词的用法:
其:代词,指代人、事。
其指自己 日知其所亡
指回来的 妻跪问其故
指她的 羊子感其言
3.掌握判断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
4.掌握下列被动句:
羊子感其言。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
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情感目标
能够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启发:
第一则故事——学习两小儿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第二则故事——学习乐羊子妻反对拾遗求利和鼓励乐羊子坚持不懈地学习的品德。
教学建议
主题思想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乐羊子妻》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
《乐羊子妻》思路结构
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份。
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规劝丈夫改过从善的两件事,赞扬乐羊子妻品德高尚、才识过人。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乐羊子妻用古人的事例劝规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
第二层(第3段)乐羊子妻用巧妙的譬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乐羊子妻》写作特点
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一个从品德,一个从学业方面,规劝丈夫要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廉者与志士,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和过人的才识。全文仅一百多字,描写了两个人物,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贴切有力,又能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第2、3段本是写的两件事,由于第一件事写了乐羊子“远寻师学”,第二件事开头就叙述“一年来归”,使两件事自然衔接起来,没有“远学师学”,“一年来归”“久行怀思”也就失去了依托。这些写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两小儿辩日》思路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5段)写双方争论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这是故事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这是故事的结局。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教法建议
加强诵读,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两小儿辩日》,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乐羊子妻》特别要注意通过诵读刻画乐羊子妻这个人物形象。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两小儿辩日》教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教案10-28
《两小儿辩日》教案01-11
《两小儿辩日》教案3篇03-06
关于《两小儿辩日》教案四篇04-08
【精华】《两小儿辩日》教案四篇04-08
《两小儿辩日》教案汇编9篇04-10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6-10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02-23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3-07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