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减法 加法

管理员

摘要: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 59—9 87—5

  第二组:18—9 16—8 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 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 3(8)—7=

  24—(8)= 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既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经历“6减8不够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思考,感悟算理,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建立“退位”减法数学模型的形成,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过渡。】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 50—8=

  【设计意图:选择的这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没有出示直观图,只提供学生算式的分解式,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思考过渡,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深化算理。】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选择的两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关注全体参与,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枯燥和无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

  2.80里面有( )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 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在学习中善于交流,分享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们瞧,一(1)班上的小朋友在忙些什么呢?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预设情况:学生可能会根据主题图无序说一些信息,如:有几个人,男生几个,女生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图的出示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分析,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识图,辨图、删选信息、重组信息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汇报中追问:在摆小棒时,为什么是一捆一捆的?拨数时,为什么总在十位上拨珠子?数数时,是10个10个地数?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1.即时口算练习:30-20=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 4+5= 6-4= 7-3=

  30+20= 40+50= 60-40= 70-30=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设计几个层次,通过尝试计算,在数数过程中,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在学具辅助过程中,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汇报交流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即时练习中既有新旧知的类比,又有促进探究减法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对算理的理解。】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类型,从具象直观操作到数字表象感悟再上升到语言表征,让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题的设计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尝试练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教学问题诊断: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 50+30 40+2 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设计意图:以不同的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突出加几和加几十的区别,加强旧知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促进对新知学习的迁移思想的渗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对不同算式进行计算时,熟练掌握算法,在比较中有助于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的形成。】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 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 53+6

  22+5 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 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练习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学生的情感体验,无声把所学知识渗透并延伸到游戏中。】

  六、全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画图等。本课时是“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具有挑战性。用学生以往掌握的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解决过程,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在呈现画图策略的基础上,又呈现倒着连减等方式。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丰富了解题的策略。对“减去相同数”的问题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减法的意义。有了这样的经验基础,为今后能将减法与除法有机联系起来,对认识除法的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可以装满几袋”这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策略。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辨析比较及优化意识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学具。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减数相同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复习引入

  (一)数一数。(课件出示)

  1.两个两个地数,从10数到20;

  2.五个五个地数,从70数到100。

  (二)说一说

  教师:像刚才这样数数,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你也这样数过吗?

  学生汇报。

  (三)想一想。

  出示印章图片。(课件出示)

  教师:这些印章小朋友们都很熟悉,老师每次给表现好的同学盖一个印章,每5个印章可以换一个小苹果,贴在教室里“比一比,谁的进步大”的展示栏里。

  出示明明小朋友得到的印章图。(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问题:这位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小苹果?你有什么办法算一算。

  学生汇报:每5个苹果圈起来,看有圈了几个圈,就能换几个苹果。

  教师肯定方法,但不及时反馈结果,为新知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复习,结合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相同的数”的意义,为新知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二、引导探究,形成策略

  (一)情境引入,解读信息

  1.读懂主题图,了解信息和问题

  教师:勤劳的小猴子来到果园,采摘一些橘子。准备把橘子装回家,却遇到了数学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呈现教材第78页例5主题图。要求演示中先呈现小猴,再出示橘子,最后出示问题。陆续的出现让学生对情境有想象的空间,对情境的描述有层次感。)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教师追问:“装满”是什么意思?

  可能会有学生回答:每袋都要装9个,才能算装满。如果一袋中比9个少就是没装满。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给学生思考空间和时间,说说自己想解决这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探究“相同数连加的问题”过程,可能会有:画图、列算式、列表格,圈一圈等方式。

  【设计意图:课件的层次演示,让学生对情境图有了浅层的数学故事的意识,为解决问题提供研究的素材。信息和问题的出示让学生从情境图抽离,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空间。对于“装满”意义的理解源于生活经验,学生易表达易接受。】

  (二)尝试解决,方法多样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学生活动:

  要求:同桌合作,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

  (1)摆一摆

  请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准备的学具,把你的方法试着摆一摆。

  (2)圈一圈。有学生会仿照刚才记录印章的方法进行思考。

  (3)数一数。倒着数的方法。

  2.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策略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理解“相同的数”—“9个”。

  学生汇报结果,预设情况:

  方法一:摆出的方法,如下:

  一行9个,摆了3行,能装满3袋,还余1个。

  方法二:圈出的方法,如下:

  在数学书上每9个橘子圈一起,能装满一袋,圈了3次,就能装满3袋,还多1个。

  方法三:计算的方法。如下:

  28-9=19,19-9=10,10-9=1

  连续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教师引导学生减3个9用算式过程图把表示出来。每次都减“9”。可以写成

  方法四:列表法。在上节课连加的经验基础上会尝试列表法。

  个数

  28

  19

  10

  每次减9

  -9

  -9

  -9

  还剩个数

  19

  10

  1

  每次都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直观呈现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参与中加强对“9个橘子摆一行,圈一个圆,减相同数”的理解,初步建构了解题策略,也为符号表征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分析比对,内化解题策略

  1.对比分析,再次体会

  教师:为了让全班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用电脑把小朋友几种方法记录下来。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前3种方法,动态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请学生说说各种分橘子的过程。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读懂、听懂他人的想法,还应帮助学生完善表达不清的地方,感悟分橘子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交流、互助以及表达能力的习惯。

  教师追问:这些方法中,你发现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9个”橘子。感悟相同减数的含义。

  师生小结:小猴把28个橘子装满3袋,还剩1个。

  2.回顾反思,检验结果

  教师:这样装的结果正确吗?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检验。教师追问:有什么方法检验?

  可能会出现:

  (1)用加法检查。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9+9+9+1=28(个);

  (2)用数的方法。一个一个数数完3袋再加1个,共28个。

  【设计意图:把学生操作的方法通过课件呈现,完善学生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检验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3.变式促疑,引发冲突

  (1)图示练习。

  教师:要求“明明小朋友的印章能换几个苹果”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课件出示印章图)

  先数出共有18个印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圈一圈,每5个圈一次

  圈了3次,还剩3个。可以换3个苹果。

  用连减的方法。

  (2)文字练习。

  问题:有25个苹果装入纸箱中,每箱装8个,可以装满几个纸箱?

  教师:要想很快解决这个问题,你会使用哪种方法?

  师生小结:画图能使小朋友直接看出分成的结果,但是利用连减的算式能快捷简便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题型比对,理解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中,让学生能辨析在具体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策略,方便快捷完成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也是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三、巩固练习,应用体验

  (课件出示)

  1.

  2.口算接龙。

  3.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第三题属于文字题型,没有出现全部18根羽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允许方法多样化,但鼓励运用连减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评价反思,收获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2.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3.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4.《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5.《小鹿的减法》教学设计

6.《20以内加法》大班教案

7.《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8.《20以内数加减法的复习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