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ēng yùn注音:ㄕㄥ ㄩㄣˋ港台:繁体:聲韻近义:……
拼音:shēng yùn
注音:ㄕㄥ ㄩㄣˋ
港台:
繁体:聲韻
近义:
反义:
词组:声韵
同音词:生运,声云,升云,圣运,盛运,椉云
正文: 声韵[ shēng yùn ] ⒈ 音韵(汉字音节中声、韵、调的总称);声音。 英sound; ⒉ 声母和韵母的合称。 英initial consonant and simple or compound vowel; ⒈ 见“声韵”。亦作“声韵”。亦作“声均”。 ⒉ 指乐调。 引《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 令 玉 铸铜鐘,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 ⒊ 指诗文的韵律。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然两韵輒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⒋ 指文词声律和文字音韵学上的声、韵、调等。按,我国 南朝 时文士受转读佛经之启发,创为四声之说,在文学史和语言学史上都有影响。参阅 陈寅恪 《四声三问》。 引《南齐书·文学传·陆厥》:“汝南 周顒,善识声韵。” ⒌ 借指诗歌或其他韵文。 引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杨发》:“﹝ 发 ﹞工诗,亦当时声韵之伟者。” ⒍ 指说话或呼喊的声调。 引《北齐书·元文遥传》:“文遥 歷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 ⒎ 泛指和谐动听的声音。 引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佩袋》:“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 声韵[ shēng yùn ] ⒈ 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 ⒉ 声母和韵母。词语解释
引证解释
《晋书·律历志上》:“考以正律,皆不相应;吹其声均,多不谐合。”
《晋书·乐志上》:“泰始 九年,光禄大夫 荀勗 始作古尺,以调声韵。”
唐 杜牧 《今皇帝陛下一诏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宋 张先 《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
元 彭芳远 《满江红·闻笛》词:“江 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章楶 质夫 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 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
明 李东阳 《孔氏四子字说》:“陈白沙 诗极有声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曰‘声依永’,言声韵之贵悠长也。”
吴庚舜 《浅谈李贺》:“李贺 的作品,声韵和谐。”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昙迁》:“﹝ 曇迁 ﹞常布施题经,巧於转读,有无穷声韵。”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时 王融、刘绘、范云 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自余束髮受书,即酷嗜声韵之学,间有拟作,輙稚钝弗能工。”
章炳麟 《<韵文集>自叙》:“自壹郁无与语,时假声均以寄悲愤。”
《魏书·崔光韶传》:“光韶 性严毅,声韵抗烈,与人平谈,常若震厉。”
清 陈维崧 《念奴娇·咏玫瑰花》词:“拂晓 谢娘 帘阁畔,忽逗卖花声韵。”
清 陈维崧 《玉烛新·咏烛》词:“兰心剪瘦,谁听得,掉却玉釵声韵。”
老舍 《二马》第三段五:“大街两旁的树在凉风儿里摇动着叶儿,沙沙的有些声韵。”国语辞典